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五卷▪P2

  ..续本文上一页,也就是讲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一个念头是一个法界,一个生灭就是一个法界,像我们看电影的底片一样,每张底片就是一个法界,那是一个念头。那个念头才生就灭了,前念灭了后念又生了,前念不是后念,后念不是前念,你才晓得「一切世间」的意思,无量法界。

  

  科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之间不同维次空间怎么来的?妄想生的。科学家说得很好,从理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量的,是无限的。而实际上,现在科学家他们的探测,已经知道有十一种不同维次空间;确实有十一种存在,理上讲是无量无边,这个跟大乘经教里讲得很接近。我们知道这些道理,了解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你就用什么样的想法。你要是过菩萨的生活,法身菩萨,纯善无恶,「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夹杂」,你就离一切苦,受一切乐。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没有别的,就是那个境界里面所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懂得断恶修善,而且都达到纯善无恶,没有毫分不善夹杂。我们念佛的同学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懂这个道理。

  

  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没错,这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你现在年纪轻轻,你还有能力为社会服务,你还有能力护持正法,你现在也不为社会服务,放弃了,也不护持正法了,回到家关起门起来念佛,你能往生吗?你想想能不能?佛在经上怎么说的?《无量寿经》好好去读。《弥陀经》,这是我们一般净宗同学的日课,你每天一定要念的,《弥陀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话你懂不懂?佛在经教里面常常念着「善男子,善女人」,你有没有具足这个善的条件?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讲得很多,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里面,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面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后面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试问问你,《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做到没有?你要没有做到,你不是善男子,你也不是善女人;换句话说,净宗是大乘,大乘你没有分。孝亲尊师是修行的根本,儒的根本在此地,佛的根本也在此地,没有弟子规你哪里会有十善业道?你要真有十善业,弟子规就圆满了,你要真修!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那是上善,你能去得了吗?第一条具足了,再提升到第二条,第一条念佛可以往生到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第二条要是做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方便有余土,「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方便有余土。第三条是大乘福,如果你都具足,你都修成功,「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是自行化他,生实报庄严土。

  

  我讲《观经》、我讲净业三福,讲了很多遍,讲得很详细。修净土的同学这是基本的常识,你都不知道,你念一辈子「阿弥陀佛」,不能往生。古大德说得很好,「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只有在一种特殊情形之下,你所处的环境非常艰难,障缘很多,你没有机会为社会服务;很想为社会服务,没有机会,没有机会护持正法,这个可以。你不是没有心,不是没有愿,而是缘不足,条件不具足,这样念佛行!如果有这个条件,你不去认真学习,你要逃避现实,这个不可以的,这种存心是不能够往生,这我们要晓得。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我们要认识清楚。佛教,经典上常讲的道场,什么是道场?讲经说法的场所叫做道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道场有没有建筑物?没有!什么是道场?佛在一棵大树底下坐在那个地方,学生围绕着四周围,听佛讲经说法,有问题提出来研究讨论,那个地方就叫道场。道场没有固定的,天天搬的。到后来这些国王大臣护法,他们提供园林、房舍,可以遮避风雨,可以长时间在这边讲经,就形成我们现在观念当中的道场,道场是天天在教学的。

  

  佛法传到中国来,当然第一个重要工作是翻译,译经这个地方是道场,经翻译出来之后要讲解,要依照经典教训来学习,这个场所叫道场;在中国称之为寺院庵堂,它是教学的场所,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目标是对现前这些活人,不是为死人服务,跟学校一样,它就是学校。学校里面有老师上课,除老师之外,还有很多工作人员,我们现在学校有教员、有职员。你说学校没有职员行不行?没有职员不行。所以我常常讲,教员是弘法,职员是护法,弘护是一体,护法的功德跟弘法的功德一样大,一丝毫差别都没有。

  

  我常常用钟表做比喻,钟表的功用是什么?报时的,报时就是两根指针,我们一看指针,晓得现在是几点几分。那两根指针就好比是教员,他们是在台面上讲经说法的;职员呢?职员是里面这些机器,少一颗螺丝钉,它报时就不准了。所以里面的那些齿轮、那些螺丝,就像我们今天讲的道场里面的职员、义工,义工就像里面的螺丝钉一样,少一个都不行。这个团体上上下下所有一切人、工作人员,都是护持正法,都是弘扬正法,你说这个工作我们要不要做?这就是服务大众,大众来听经的,来服务他;护持正法,使如来正法永远传流下去,不至于断灭。这种工作叫积功累德,积功累德第一殊胜就是这桩事情。

  

  可是我们现在道场义工很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在道场上,我们做一份工作,一定尽心尽力把它做好,使一切人进入这个道场都能生欢喜心,都能得法益。这就是普贤菩萨十愿里面「随喜功德」,你能懂这个意思吗?像一个钟表一样,指针那是功德,里面所有的机器,所有的齿轮、零件、所有的那些螺丝,都是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跟那个指针的功德一样大,它是一个整体的,不一定要我们自己上台去讲经,我们修随喜功德跟上台讲经没有两样。你看蔡老师每天上台讲五个小时,很辛苦,我们修随喜功德,没有他那么辛苦,功德一样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真正懂你就晓得,积功累德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圆满,都可以做得很好。可惜的就是你不懂,你不知道怎么做法。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三首: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告诉我们,这一首「田种生芽,喻能生者。田喻业,缘也。种子喻于识种,因也。此二相待无性,故不相知,由不相知,方能生于后有苦芽,故云自然能出生也」,我们看到此地。佛用农田耕作来做比喻,这个比喻也很好懂,『田』是田地,耕作一定要有『种子』,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能生芽,种稻长出稻米之芽,种豆长出豆芽,种果树,种子就生出树苗。纵然是同一种,我们讲稻米,同一种,这个种子撒在田里,种子各各不相知,自自然然每一粒种子都会长成一个芽,都生出芽来。

  

  或业性,『业性亦如是』,这个里面,佛在经教里头常常用一句话说明,说这个现象,这句话就是「法尔如是」。《楞严经》上说得清楚,佛不说因缘生,也不说自然生,佛说法尔如是。法尔,接近自然,不是自然,所以佛在《楞严》上常常讲「非因缘,非自然」,业性本来如是。最重要的是要破我们的疑惑,因为疑惑一定会生妄想分别执着,生妄想分别执着,你对于事实真相永远疑惑,永远不能够明了它的真相。只有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真相就在面前,一丝毫隐瞒都没有,这就是宗门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

  

  觉悟的人怎么说?他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原来就是。寻师访道是想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明白、搞清楚,到处去请教,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到处去请教,为什么?这个疑团没破,诸法实相究竟是什么,不明了。开悟之后,原来真的是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无有一法不是。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说的比喻,田种生芽比喻能生,田比喻作业缘,种子比喻作识种。阿赖耶识里含藏着习气,这个习气也叫做种子,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就好象植物的种子一样。我们稻米的种子就像阿赖耶识里头的识种,田地是缘分,如果把它种在田里面,它自自然然就会生芽,生芽是果报,果就现前,所以因、缘、果。

  

  「此二相待无性」,这个二就是业因跟业缘,像种子跟田地,都没有自性,所以不相知。由于不相知它才能生「后有苦芽」,什么叫后有苦芽?实在讲,世尊是举这个比喻说我们这些六道众生,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苦。后有,后有是讲果报,你看有因、有缘,后面就有果,只要不出十法界就没有真正的乐,所以这个果报称为苦,苦芽,惑、业、苦,迷惑、造业、受报。『自然能出生』就是果报,这个道理世尊在一生四十九年教学当中常常讲,为什么常常讲?这里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听众里面常常有新来的,新来的听众他初听,以前佛讲经他没听说过,重要的这些事跟理,佛就不能不说。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常常跟随佛的这些学生也要常常讲,如果不常常提示,众生业障深重,非常健忘,常常把这个要紧的事情忘掉了。另外还有,虽然明白这些道理,境界现前自己做不了主,依旧被烦恼习气牵着走,所以就不能不常说。

  

  佛法如是,中国古圣先贤教人亦如是。古时候圣贤教人,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个百、千就是重复,不断的要重复。现在有科学这些技术这么好的工具,我们要善于利用。教与学,世出世间法所说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同,「贵以专」,佛家常讲的「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容易开悟。悟要怎么开?诸位一定要晓得,悟是从定里面开的,所以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千经万论皆如是说,你还怀疑吗?

  

  一部经,在中国古时候,一生就学一部经,往往大彻大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