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七六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宝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给我们说明的,这一首是「田种生芽」的比喻,田比喻业缘,种子比喻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的习气,这个意思前面我们说过了。我们看他第二个意思,「亦本识为田,名言为种」,这一句《钞》里面有,我们看《钞》里面的开示。「今约本识含于种子能起现行」,我们从这里看,「故以本识为田,若初地中亦云,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则约当果生处,亦得名田,显义无方也」,我们今天从这个地方读起。

  

  这是就阿赖耶识,阿赖耶识里面含的种子,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种子没有形相,实在讲这些事情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你要是心细你就能看得出来。譬如在顺境里面生欢喜心,遇到别人赞叹你,你欢喜心就生出来。人家赞叹那是缘,你那个欢喜心,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我们讲七情五欲,情欲是阿赖耶里面的习气。你仔细想想,阿赖耶的习气在哪里?你到遍身去找,找不到,就像《楞严经》一开头,释迦牟尼佛叫阿难,问阿难:心在哪里?他还真不错,还找了七个地方,我们恐怕找不到七个地方。

  

  当年达摩祖师问慧可,慧可说他心不安,达摩祖师说: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慧可回光返照,「觅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里。你想想,你那个喜怒哀乐爱恶欲在哪里?找不到。有没有?真有!外头要有缘,一引诱,它就生起来了;生起来的现象就是现行,你就表现出来。如果遇到逆缘,别人侮辱你,别人毁谤你,你马上瞋恚心就生起来。你瞋恚的习气在哪里?外面别人侮辱、毁谤,那都是缘,外缘,你阿赖耶里面的种子遇到缘就起现行,这很明显,岂不是识种遇缘起现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不知道要起多少次;种子起现行,现行变成种子,种、习互相熏修,这个事情是个麻烦事。现行熏修又变成新的种子,种习熏修这是循环的现象,永远不会中断,这就是轮回的道理。

  

  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轮回从哪来的?就从这儿来的。其实你要细心去观察,都不是真的。确实《般若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哪来的真的?真的应该可以找到,有个实体,没有!确实万法皆空。《金刚经》上讲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就不是真实的;「如露亦如电」,这句是把真相说出来,露水跟闪电都是比喻时间很短促,用比喻。到底那个时间短促到什么样的程度,佛法常讲不可思议,短到什么?你没办法想象,你也说不出,因为你一句话才说出来,生灭的次数不知道有多少!诸位想想《仁王经》上的比喻,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灭。我们说一句话,那弹多少次的指了,你说有多少个生灭!佛这是方便说,我们就随着佛的方便说,我们这一句话,弹多少次指?总是百千万的生灭,这就是用《仁王经》上这个例子,这方便说。

  

  所以实在讲,佛「不可思议」这一句是真实语。这里面还有更深的意思,你果然到不思不议,真相你就明了;正因为我们有思有议,思跟议断不掉,就是妄念不断,前念才灭后念又生,速度之快,几乎是生灭同时。佛以本识比喻作田,遇到缘果报就生起,我们喜怒哀乐都是果报,从这个地方诸位细心去体会。只要细心,佛给我们所说的业果甚深你不难体会到。所以『业性亦如是』。

  

  『各各不相知』,前面讲得很多,为什么?它没有自性,业因没有自性,业缘也没有自性,所现的果也没有自性,『自然能出生』,叫法尔如是。我们也曾经遇到,同样的缘,果不相同。果什么?譬如欢喜,欢喜有程度上的不相同,瞋恚也有程度上不相同,有人比较淡薄,甚至于有人如如不动。到如如不动,所谓是八风吹不动,这个境界里头也有功夫浅深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他这底下有一句「显义无方」,业性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现在我们再看第四首偈: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

  

  『巧幻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魔术师,变魔术的。他在什么地方?他在十字街头,十字街头是最热闹的场所,他在这个地方变戏法;『示现众色相』就是变戏法,用这个比喻『业性亦如是』。我们看清凉大师注解里,「幻师现幻喻」,幻师就是魔术师,现幻就是变魔术,用这个比喻。比喻什么?比喻「所生」,我们知道魔术变出来的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的手法很快,让你看不出是假的。上次浙江来的他们这些杂技团,到我们图文巴来表演,庆祝这个小城建城一百周年纪念。我们看其中有个变魔术的,年纪很轻,我听说才十六岁。你看他变扑克牌,手上没有,他的手一摸就一张出来。我们有同修问,他一张一张牌出,出了很多,下台之后问他,你身上到底有多少?十副。但是你看不出来,就好象他在空中转一下,手上就拿到一张。用这个来做比喻,他比喻所生,就是他变出来的东西,所生。

  

  「若幻色喻报」,幻色比喻果报,「则幻师喻业」,幻师是什么?能变,幻色是所变;如果把所变我们比喻作果报,那能变呢?能变就是业。若把幻色比喻作业,「则幻师喻业因,以业亦缘生,同报无体,而幻相不亡」。不亡就是不无,幻相有,这个色相有;虽有,它不是真的,「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经上这句话重要,十法界依正庄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这个比喻,怎么比喻它都行。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留意的,我们现前的果报,果报虽然是了不可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可是我们有严重的错觉,以为它是真的,以为可得,以为可以拥有,其实这全是错觉。连我们的身体,现在我们大乘念的多了,知道我们身体这个色相,剎那生灭,了不可得。身是报,讲果报的时候这是最贴切的,环境是果报,那还其次,最贴切是我们这个身。身最重要的是健康,身说实在话,你本来是健康的,为什么会有疾病?为什么会有疼痛?这都属于果报。果必有因,世间人讲的因讲得很浅,佛法讲因就讲得很深,一般人很难理解。佛说真因是你的意念,你念念都随顺法性,与法性相应,你的身体健康长寿,什么病都没有。现在我们听这些话,我们能接受,大乘教听多了,我们能接受,我们了解佛讲的真实义。

  

  由此可知,身体健康状况是从你意念里面生的,为什么?你的意念,念念这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受你意念的影响,虽然「各各不相知」,它影响,它互相有影响。这个在试验当中能证明,水的试验我们懂,我们知道了,看到了;我们还看到这些小朋友们,小学生,用插在花瓶里面的花,同在一个花树里面采下来的花,插在两个不同的花瓶。同样给它加水,一个瓶你用爱心对待它,另外一瓶,你用瞋恚、不欢喜的心对待它。三天之后,爱它的这瓶花还很新鲜,没有雕谢,不喜欢的那瓶花已经枯萎,已经雕谢了。试验了很多次,不是一次,真的发现花懂得人的意思,人跟花,花跟花,各各不相知,「业性亦如是」。

  

  用水果、用米饭、用馒头,我都看到这些报告,试验的报告,确实证明这些物质懂得人的意思。你从这个试验当中你就要有觉悟,觉悟什么?我们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包括全身这些骨胳、毛发,你有没有发现到,就像我们对外面境界一样的果报现前。所以你要身体好,你要健康长寿,你不要衰老,有没有法子?有!我们做得不够彻底,要是真正做到,百分之百做到,我常常想,我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你多少岁学佛就永远保持那个年龄。我二十六岁学佛,学了五十多年,现在还是二十六岁,行不行?行!你能够把心的念头纯善,心善、念头善、行为善,后面佛有句话很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夹杂」,那你就永远年轻。为什么?你所有身体的细胞、器官永远保持最完美。它有道理在,不是胡说的,确实能够做得到。

  

  我们虽然这样做,但是夹杂的杂念还很多。我们现在虽然是在那里学,这么多年了,懂得这个道理,认真努力在学习,可是依然有不善夹杂,依然有不净夹杂。虽然比起一般那个不修的人稍微好一点,可是要依佛法标准来讲,我们还差很远。真的,我们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状况,保持到三十岁的时候,那你就学得不错;保持到四十岁的时候,还可以。像我这八十岁的人,如果能保持到四十岁,保持到三十岁,这个分数就打得很高了。而八十岁我们今天能保持多少?大概保持到六、七十岁,这分数就很低了,还得认真努力。

  

  怎么修?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确实我们这一生没有恶念,对一切人事物没有恶念,没有恶言,也没有恶行,但是做的功夫不纯,还夹杂着些妄想,这个东西去不掉。譬如我们刚才举的例子,别人赞叹,我们有没有欢喜心?有,不过比一般人轻;别人毁谤、侮辱我,我们有没有瞋恚?也有,很轻,度数很轻,时间很短,几分钟就没有了,就恢复到平静。可是这几分钟不行,还是夹杂,功夫就在这里看。你看没有学佛之前,人家骂我一句,要生气气好几天都不能平复,什么时候人家提到,想起来,那个瞋恚又现前。学佛之后,功夫算是不错了,淡薄多了,喜怒哀乐这个烦恼习气遇到现行非常淡薄,而且时间很短促。这是什么?这还是凡夫,要真的不动,就超凡入圣。功夫在这个地方练,功夫在这个地方检查,你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这就是《十善业道经》里面,佛教给我们的「观察善法」,不要观察外面,观察自己。自己的功夫到什么样的等级?是不是年年在提升,月月在提升?天天在提升,我们不敢说,我现在的程度可以体会到每个星期在提升。所以有法喜,这就是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常生欢喜心。这个欢喜心是最好的营养,我们…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