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P3

  ..续本文上一页二。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我们就明了,我们比他还清楚。他发现这个现象,就是说他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搞不懂。譬如水,为什么它会听?为什么它会看?为什么它能懂人的意思?这个现象非常明显,示现过十几万次。试验出来,真的证明它有见闻觉知,但是不知道这个见闻觉知究竟是什么回事情。「唯识」就讲到了,能现的本性,能变的本识(阿赖耶识),它具足见闻觉知,具足色声香味,它能现,它能变。能现、能变的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那么它所现、所变的心跟色怎么不具足,当然具足。

  

  所以我们在一切物质里头,哪怕最小的,原子、电子、粒子,这是我跟江本博士谈过,我说不完全是水,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用科学的方法测验出来。到什么时候你看到原子、看到电子、看到粒子里头都有见闻觉知,它都能看,都能听,都能懂得人的意思,产生种种不同的变化。那个不同变化就是像水结晶一样,它结晶不相同,它会产生这种现象。识就是性识,性识就在这里头,精神里头有,物质里头有。精神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能看见;物质里面,现在科学用这些工具把它探测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肯定,整个宇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机体,它不是死的,整个宇宙是活的。

  

  我从前看到一个好象是美国红番有这么一个预言,这是古老的预言,他们说「地球是活的」,有这么一句话。跟我们在佛经上体会的意思相同,地球上所有一切物质都是活的,精神、物质统统活的。为什么?任何物质都有见闻觉知,它的见闻觉知跟色声香味随着环境起变化。在环境里头,最重要的环境是动物,动物造业,而造业最多的、最严重的无过于人道,人道造业多,造业重。我们明了这个道理之后,就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学了之后,做人应该要学道,这个道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这叫做恒顺自然的规律,恒顺自然的法则,这就对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于世间这些圣贤,都懂这个道理,也都认真去做。

  

  他们懂得的浅深不一样,他们所做的也各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说都得善利,没有灾害。孔夫子用什么方法趋吉避凶?趋吉避凶是每个人都希求的,夫子用什么方法?夫子用修己,真的「壹是以修身为本」。你看《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你要用这个方法,什么样灾难都没有。什么道理?道理就是此地所讲的,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行为善,这个善念、善行使你自己身体完全跟大自然相应,大自然纯善,没有恶。纯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两边都没有才是纯善,中道第一义!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的,相对的不是真善,真善是善恶两边都没有,都离了,这才是大自然。

  

  大乘教里面讲的善是这个意思,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十法界里面的,六道里头的,那个不能超越六道;善恶两边都放下才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呢?四圣法界是净,六道是染,四圣是净。那个净就跟六道里头讲善一样是相对的,必须染净也统统放下了,他就出离十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纯净纯善,相对的没有了,对立没有了。染净是一对,善恶是一对,一对就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佛法里头没有对立。

  

  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学什么?学不对立。我们跟一切人往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学不对立,不对立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心。有对立,错了!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从这上下手那真叫极高明,儒家说「极高明而道中庸」。我讲经也常常说,我们怎样把自己内心跟一切人事物的对立化解掉?知道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里面就没有对立,二才有对立。所以,自性里头没有对立、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整个宇宙是和谐的,就好象我们整个身体,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和谐的,没有矛盾,没有对立;如果有对立,有矛盾,生病了,病就来了。

  

  确实是一,眼耳鼻舌身是一,唯识里面讲到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小宇宙里面你去体会,体会到整个大宇宙亦复如是,大宇宙里头也是一,没有二。文殊菩萨在「十甚深」里面问这个意思,十首菩萨给我们解答,这一问一答让我们在此地悟入,这真的明白了。为什么?法性是一,事相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还是一,正所谓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性是一,相是无量无边,而且千变万化,这个性(能现的性)永恒不变,无时无处而不在。它是体,现在科学家说能量,它是能,能现能变,它是真的;所现所变都是幻相,不是真的,所以说「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这都是讲所现所变,这才叫做事实真相。

  

  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妄念才能够放下,才能够远离。为什么放不下?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为这些色相是真的,以为有我,以为我可以控制,以为我可以占有,我可以拥有,这个念头就是迷惑;迷惑之后他就造业,造业之后就有业果,就有果报。我们今天这个六道里头,三途苦报,出不了六道,很麻烦!想想我们这一生,起心动念都是造业,言语造作,我们造的是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善业多,感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多,感三恶道的果报,决定出不了六道轮回;要想出六道轮回,我们就不造业了。不造业,诸位不能把这个话听错,不造恶业,要不要造善业?善业也不要造。善业要造,造怎么样?不着相,不着相就叫净业,断恶修善都不着相,都是属于功德,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念佛往生也要这样修法,与极乐世界那个环境才相应。极乐称为净土,大乘经教里头佛常说「心净则佛土净」,所以称为净土。净土有四土三辈九品,随着我们的功夫高下你去处不一样。不过西方弥陀净土很特别,它的四土是同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这比什么都殊胜!十方世界诸佛剎土里头没有的,唯独极乐世界有,所以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实在讲,佛佛道同,佛是平等的,哪里会有高下?所不同的,佛的事业可不一样,为什么说事业不一样?事业是各人在因地里头愿力不相同,这就属于因跟果的关系,所以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阿弥陀佛的本事,就是他修因证果的这些事情,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他发的愿跟别人真的不相同,四十八愿,成佛之后,这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我们要想到极乐世界去,最重要的是要跟阿弥陀佛同一个愿望,所谓志同道合,他自然就相应了。佛祖告诉我们,《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大乘法的教理。那么四十八愿,一愿就是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就是一愿,这个理你要懂。四十八愿任何一愿都圆圆满满的含摄其他的四十七愿,少一愿,这个愿就不圆满。

  

  所以古人有「本愿念佛」,他能成功。为什么?他那一愿里面就含摄其他四十七愿,所以他能成功;不是说只要这一愿,其他四十七愿都不要了,那你决定不能往生,诸佛菩萨没这个说法,你可不能误会。四十八愿哪一愿重要?愿愿都重要,愿愿都不可思议;为什么要说十八愿?十八愿是专门对我们人道凡夫的,特别慈悲勉励我们,即使你这一生当中,你都没有机会闻到佛法,没有机会遇到净宗法门,临命终时有人劝你念佛求生净土,你能信、能愿、能忏悔、能行,真的能往生,是这么个意思。而且能往生也不是普通人,是过去生中善根深厚,临终有善友提示,那个善根发现了;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少,不能往生。这一句经文要牢牢记住,《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就晓得,任何一个人真正能往生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他具足。

  

  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不是这一生修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可不能误会。我们每个人、每个同学过去生中必定修过这个法门,如果没有修过这个法门,你怎么一听就欢喜?证明你过去生中修过。你看你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别人,他相不相信?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接受,不要放弃,常常劝他,这就是什么?他有善根,他善根比较浅一点,不是那么深厚。你慢慢的去诱导他,多次诱导他,他渐渐相信了。

  

  我们就是这种人,不是人家一次、两次介绍就相信了。李老师把这个法门介绍给我相当不容易,为什么?烦恼习气太重,盖住了善根,烦恼障跟所知障严重的把它盖住,真的是有善根,就是发不出来。我在讲经的时候跟诸位同学报告过,我对于净宗完全接受,一丝毫没有疑惑,是在什么时候?讲《华严经》当中,那时候《八十》、《四十》一起讲,一个星期讲三次,两次讲《八十》,一次讲《四十》。讲到大概是三分之一的样子,比现在这里讲得多,讲到「十回向品」。我有一天突然想起来,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这是文殊菩萨得意的学生。你看讲经讲那么长的时间,这个疑问都没提起来,偶然之间想到这个问题,仔细再把这个经一看,文殊、普贤统统都求生净土。

  

  因为这个经文在后面,没讲到,所以想到这个问题就翻经,把《四十华严》好好念一遍。在三十九卷,《四十华严》三十九卷,文殊、普贤发愿往生净土。那善财是文殊得意的门生,入室的弟子,文殊菩萨传他什么法?肯定跟普贤菩萨一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再细细把这个经仔细看一下,一点都没错。你看他出来参访,头一个德云比丘,《四十华严》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念佛法门,吉祥云比丘本身修般舟三昧。再看最后,最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前一后,这恍然大悟!原来《华严》是怎么成就?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成就的。五十三参才晓得那就是日常生活,你每天从早到晚你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