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接触的一切人事物,佛非常善巧,把这个社会归纳为五十三类,这个五十三类就是代表我们现实的社会。你看这个社会上,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个念佛人不是不接触,统统接触,接触怎么样?接触增长智慧,增长戒定慧三学,不染;我统统明了,增长智慧;我心里如如不动,增长定力;我不被你污染,我依教奉行,增长戒的力量。
这一句佛号具足戒定慧三学,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南无阿弥陀佛」,岂不是宗门里面所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这个觉就是归到阿弥陀佛,就是觉。顺境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统统生阿弥陀佛,你看,妙极了!这是我在《华严经》里头体会到的,这样子对净土死心塌地。这是什么?这是善根发现,障碍排除了,才晓得过去那个障碍之深,我要不是《楞严》,不是《华严》的话,那个善根被烦恼、所知压着,很不容易现前,特别是所知障。
所以李老师教我,我对于净宗不反对,从前排斥,总认为净土念佛是老太婆们学的,不是知识分子学的,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贡高我慢,错误!从这些地方看,人人都有念佛的善根,看用什么方法把它引发出来,那个善根引发出来,它就起作用,就产生力量。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他们的智慧、神通高明,无论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他都会把你的善根引发。你们看周利盘陀伽,周利盘陀伽的业障、习气、烦恼太重了!过去生中吝法,造成这么样严重障碍,记性失掉,现在讲这个人没有记忆,随说随忘。这样严重的毛病,释迦牟尼佛有办法治他,佛有善巧方便,把他过去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他证阿罗汉果。
佛给他讲,他善根不多,无量劫之前,当然这些声闻、缘觉看不到,声闻、缘觉能看五百世,周利盘陀伽五百世没有种过善根,没有接触到佛法,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他怎么能学佛?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劫前他是个樵夫,砍柴的,在山上遇到老虎,他爬到树上去,念了一声「南无佛」,释迦牟尼佛说,就是这一句「南无佛」这个善根,今天遇到释迦世尊,说出这桩公案,现在人讲说出这个故事。他为什么会这么愚痴?过去生中他是三藏法师,讲经说法留一手,吝法,怕别人超过他,嫉妒心很重。他所知道的不肯完全说出来,总要留一些,怕别人超过他,这个罪过感得愚痴果报。所以嫉妒麻烦大了,你看你嫉妒人,那个人没有受什么伤害,自己可毁了自己,生生世世愚痴,五百世没有善根,记忆力完全丧失。你要不遇到释迦牟尼佛,没有人能度他。这是说什么?他跟佛还是有缘,佛帮助他,把他的善根引发出来,善根一引发出来,人就开悟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晓得,我们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只是被你的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住了。我们也要用方法来帮助他,当然我们智慧、能力比不上佛,但是只要能尽心尽力去协助他,都是好事。我们的善意是圆满的,只是我们的智慧、能力有限,古人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对自、对他也能过得去,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帮助的方法,当然帮助人要知道,最重要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真正帮助一个人破迷开悟,最重要的是怎样引导他好学,只要真正好学,他就会真得利益。没有大悟,他总有小悟,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成彻悟,所以学习的环境很重要,要帮助他。
修学在现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很苦,没有修学的环境,你也很不容易遇到善知识。善知识有的时候也未必能帮得上你的忙;在教导上能帮忙,有的时候在环境上没有法子帮你忙,为什么?没有佛那么大的福报,这个善知识与过去、今生他所修的有密切关系。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学了半个世纪多,总有一点体会,我们今天这点福报从哪里来的?这一生接受章嘉大师的教诲,修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对于经典里面的教诲深信不疑,依教奉行。
现在是智慧、福报现前,现到能够心想事成,这可不是容易事情,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们的修德跟性德通,就有这个现象出现。这个通,李老师教的「至诚感通」,对人、对事、对物,对诸佛的教诲,真诚到极处,使修德跟性德通了。我们今天所现的这个福慧,多分是修德,少分是性德露了那么一点。性德要是露得很多,我们今天得大自在了,真正的是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佛氏门中没有求不到的,真诚。我是体会到这一点,性修不二,这是佛经上讲的,这也给我们很大的鼓励,既然性修不二,我们的修德一定能把性德引发出来。
同时,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体会到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度,你不可以轻慢任何一个人。你看像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周利盘陀伽都不能够轻视。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有佛性,他有本善。我们不要在意他的不善,不要在意这些,我们要很在意他的本善,用我们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帮助他省悟过来,觉悟过来,使他从不善回归到本善,从迷失本性回过头来悟入自性,这个功德就圆满了,这点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真的是得来很不容易,多少年来在大乘经教里头体会到这些意思,增长我们信心,我们自己修学、开悟、证果的信心,往生的信心,也增长我们帮助一切众生的信心,自行化他。好,今天时候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