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接觸的一切人事物,佛非常善巧,把這個社會歸納爲五十叁類,這個五十叁類就是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你看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個念佛人不是不接觸,統統接觸,接觸怎麼樣?接觸增長智慧,增長戒定慧叁學,不染;我統統明了,增長智慧;我心裏如如不動,增長定力;我不被你汙染,我依教奉行,增長戒的力量。
這一句佛號具足戒定慧叁學,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南無阿彌陀佛」,豈不是宗門裏面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這個覺就是歸到阿彌陀佛,就是覺。順境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統統生阿彌陀佛,你看,妙極了!這是我在《華嚴經》裏頭體會到的,這樣子對淨土死心塌地。這是什麼?這是善根發現,障礙排除了,才曉得過去那個障礙之深,我要不是《楞嚴》,不是《華嚴》的話,那個善根被煩惱、所知壓著,很不容易現前,特別是所知障。
所以李老師教我,我對于淨宗不反對,從前排斥,總認爲淨土念佛是老太婆們學的,不是知識分子學的,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貢高我慢,錯誤!從這些地方看,人人都有念佛的善根,看用什麼方法把它引發出來,那個善根引發出來,它就起作用,就産生力量。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他們的智慧、神通高明,無論什麼樣的人接觸他,他都會把你的善根引發。你們看周利盤陀伽,周利盤陀伽的業障、習氣、煩惱太重了!過去生中吝法,造成這麼樣嚴重障礙,記性失掉,現在講這個人沒有記憶,隨說隨忘。這樣嚴重的毛病,釋迦牟尼佛有辦法治他,佛有善巧方便,把他過去世的善根引發出來,他證阿羅漢果。
佛給他講,他善根不多,無量劫之前,當然這些聲聞、緣覺看不到,聲聞、緣覺能看五百世,周利盤陀伽五百世沒有種過善根,沒有接觸到佛法,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他怎麼能學佛?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劫前他是個樵夫,砍柴的,在山上遇到老虎,他爬到樹上去,念了一聲「南無佛」,釋迦牟尼佛說,就是這一句「南無佛」這個善根,今天遇到釋迦世尊,說出這樁公案,現在人講說出這個故事。他爲什麼會這麼愚癡?過去生中他是叁藏法師,講經說法留一手,吝法,怕別人超過他,嫉妒心很重。他所知道的不肯完全說出來,總要留一些,怕別人超過他,這個罪過感得愚癡果報。所以嫉妒麻煩大了,你看你嫉妒人,那個人沒有受什麼傷害,自己可毀了自己,生生世世愚癡,五百世沒有善根,記憶力完全喪失。你要不遇到釋迦牟尼佛,沒有人能度他。這是說什麼?他跟佛還是有緣,佛幫助他,把他的善根引發出來,善根一引發出來,人就開悟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就曉得,我們要肯定人性本善,人人都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只是被你的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住了。我們也要用方法來幫助他,當然我們智慧、能力比不上佛,但是只要能盡心盡力去協助他,都是好事。我們的善意是圓滿的,只是我們的智慧、能力有限,古人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這個對自、對他也能過得去,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幫助的方法,當然幫助人要知道,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真正幫助一個人破迷開悟,最重要的是怎樣引導他好學,只要真正好學,他就會真得利益。沒有大悟,他總有小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徹悟,所以學習的環境很重要,要幫助他。
修學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是很苦,沒有修學的環境,你也很不容易遇到善知識。善知識有的時候也未必能幫得上你的忙;在教導上能幫忙,有的時候在環境上沒有法子幫你忙,爲什麼?沒有佛那麼大的福報,這個善知識與過去、今生他所修的有密切關系。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學了半個世紀多,總有一點體會,我們今天這點福報從哪裏來的?這一生接受章嘉大師的教誨,修叁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對于經典裏面的教誨深信不疑,依教奉行。
現在是智慧、福報現前,現到能夠心想事成,這可不是容易事情,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我們的修德跟性德通,就有這個現象出現。這個通,李老師教的「至誠感通」,對人、對事、對物,對諸佛的教誨,真誠到極處,使修德跟性德通了。我們今天所現的這個福慧,多分是修德,少分是性德露了那麼一點。性德要是露得很多,我們今天得大自在了,真正的是心想事成,有求必應,佛氏門中沒有求不到的,真誠。我是體會到這一點,性修不二,這是佛經上講的,這也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既然性修不二,我們的修德一定能把性德引發出來。
同時,在這個地方我們也體會到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就是人人都可以得度,你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人。你看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周利盤陀伽都不能夠輕視。爲什麼?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儒家講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他有佛性,他有本善。我們不要在意他的不善,不要在意這些,我們要很在意他的本善,用我們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幫助他省悟過來,覺悟過來,使他從不善回歸到本善,從迷失本性回過頭來悟入自性,這個功德就圓滿了,這點比什麼都重要。我們真的是得來很不容易,多少年來在大乘經教裏頭體會到這些意思,增長我們信心,我們自己修學、開悟、證果的信心,往生的信心,也增長我們幫助一切衆生的信心,自行化他。好,今天時候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