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心健康得自于欢喜心;不能有忧虑,不能有烦恼,更不能有怨恨,怨恨是最糟糕的。以后如果你们有机会碰到江本胜,你就把这些东西写一写,叫他做水试验,看看那个图案,欢喜、怨恨,严重的怨恨、轻微的怨恨,非常欢喜、一般的欢喜,去试验看,图案一定不一样。这些什么?这些时时刻刻与我们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
所以懂得之后,对一切人欢喜,不能说这个人我讨厌他,那个人我不喜欢他,那个人并没有伤害,而是自己伤害太大了。不喜欢别人就是不喜欢自己,讨厌别人就是讨厌自己,我们全身的细胞呈现出很不好看的样子、形相;别人受伤害很轻微,我常常讲三分,我们自己受伤害七分,不成比例。我们用欢喜心赞叹别人、恭敬别人、爱护别人,别人得到的三分,我们自己得到的受用七分。自己的受用,讲个最粗俗的话,养生,真的这是养生之道,这也是业果甚深。
所以从这个经文里面,我们细心去观察、思惟,引申很多的意思,这些理我们明白之后,对我们利益太大了。佛法学了,你就得受用,跟世间那些学术不一样,为什么?那些学术你学了之后,未必能得受用。或者你在社会上工作能够用得上,遇到有这个机会你才能用上,遇不到这种机会,你所学非所用;佛法不然,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所以我称佛法叫实学,实实在在的学问,实实在在的学术,学了立刻就用上。
它的落实,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弟子规》?是不是《十善业》?在佛法,千经万论,一切诸佛自行化他,全落在《十善业》。孔孟之道,我们今天谈起来的,大家都晓得四书五经、《十三经》,如果把范围扩大,《四库全书》里头的「经史子集」,你说哪一条不落实到《弟子规》?所以这称之为经,经实在讲就是实学,真实的学问,实实在在的学问。我们今天要怎样修学?标本兼治,这是最上乘的方法。治标用什么?用《弟子规》、《十善业》;治本用什么?治本用《华严经》,用大乘经论。标本兼治,大乘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真理,给我们讲诸法实相,这些实相统统是日常生活,是处事待人接物。那么我们同时学《弟子规》,学《十善业》,标本兼治,这进步得快。
我们现在同学们年龄都不小了,我看我们道场最小的年龄也有二、三十岁,多半都是中年人,四、五十岁的同修占大多数。少年时候没有人教,所以圣贤学术的根基我们没有,这是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学儒、学佛没有成就的原因在此地。我们把原因找到了,我们能体会到了,能信能解,这不错,那我们就一定要发心从头学起,补救扎根的教育。所以特别重视《弟子规》跟《十善业道》,没有这个基本,三皈、五戒全落空,往上那就不必说了,比丘戒、菩萨戒,哪有这回事?我们受三皈、五戒,形式!真的是有名无实。
如果是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你真做到了,你那个三皈、五戒名副其实。你接受三皈,确实从今之后,你所行的是菩萨道,成佛之道,起心动念都不离这个航道,你在道上精进。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真的是在受持三皈依。受是我们真的接受,接受过来;持是保持而不失掉,这是受持。自然具足众戒,我没有去受这个形式也具足,为什么?定共戒,道共戒。
佛家讲戒有三大类,形式上是律仪戒。你的清净心现前,你怎么会犯过失?不受,不受但是我决定没有犯;没有受,没有受我善法都做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位想想这两句话。佛法戒有两大类,一类是禁止,对于恶的决定不能做,禁止;另外一个对于是善的,善的是劝你一定要做。所以止持、作持这两大类,大小乘统统都有,有止,禁止的,有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恶要禁止,诸恶莫作,善要奉行,一定要做,不能说不做,不做犯戒。菩萨戒里面多半都是作持,一定要做的,不做就犯戒。
譬如我们听经,听经是好事,菩萨戒里头,你受了菩萨戒,讲经的道场距离你这个地方四十里这么远的距离,你要去听;超越四十里,可以不必,路太长了。四十里之内的,你要不去听经,你就犯了菩萨戒,你就犯戒,这是作持,叫你要做。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然没有受这个形式的戒,你的戒已经具足,所以有道共戒,有定共戒。慧开了之后,那更不必说了,实在讲,智慧开了也称之为道,止持、作持统统具足,统统不犯,这就与自性的性德相应,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儒家教的五伦、五常、八德,与性德完全相应,所以它那个不是人发明的,不是哪个创造的,不是,业性本来如是!大乘教佛常讲法尔如是,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我们要通达这个道理,要明白这个道理。细说,真的,大乘教里头讲得非常微细,讲得非常详尽。
我们也看到有不少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对于佛法三宝恭敬,出自于真诚心,真诚心就是菩提心。遇到善友劝他念佛求生西方,他真的往生,走的时候瑞相希有。有人问我,这是怎么个讲法?不认识字,一生没有读过经。这桩事情佛在经上都讲过,首先要了解因果通三世,这个人的善根很深厚,善根是过去生中培的。他在过去多生多劫一定修过净土法门,阿赖耶里面净业的种子力量很强!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善友劝他,他马上就相信,他一点都不怀疑,对三宝那么样的恭敬。只有这一生他没有念过书,那是另外有业报。业因、业缘、果报都非常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
每个人在一生当中,甚至于这一天当中,无量因缘!一天当中所示现的也是无量的果报,你看我们前念灭后念生,那何尝不是果报?念头剎那不住,起心动念无不是业。业里面有善、有恶,一般凡夫没有人教导他,总是恶多善少,这是一定的,特别是现前这个环境,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一般人最容易接受染污的是电视,你打开电视,你就会受它的影响,你就受它染污。那么电视播放的内容,是伦理道德,还是暴力色情,杀盗淫妄?你天天看这个东西,你怎么会不受污染?
我们也是得三宝加持,也都是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陈彩琼居士搞了个华藏卫视,我们讲经的节目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的在电视传播,这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个电视频道要跟所有频道相比,大概这个频道是净土。夹不夹杂?有夹杂。夹杂什么?我跟陈居士讲,你的银行存款的号码我看常常出现,出现的频率太多了。这是什么?这是染污,这就是夹杂不善,如果能把这个东西去掉,那善了。当然维持这个电视频道是要靠大家来帮助,你的银行存户号码一天播个两、三次就好了。频率不能太多,两、三次是有必要,人家想帮助你,要知道怎么个帮助法,那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我这些话告诉过她,她说:不行!很多人打电话,他们找不到,看不到。实在讲不见得,真正看,他要连续看个几个小时的话,一定可以能够看到,因为一天二十四小时在播讲。所以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要能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才尽善尽美。好,现在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第四首偈,末后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有个小注,我们把它念一念,就是「四衢」,对于「四衢道」的解释。
「四衢喻四识住者」,他是举《瑜伽师地论》,「八十四」就是八十四卷,《瑜伽师地论》有一百卷,在第八十四卷,「色受想行四蕴,是识蕴所住」,这个我们要说一说。我们的身体,佛给我们讲五蕴身,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是物质,色身。色身是四大,地、水、火、风这个四大是色所现的形相,我们要用现代的话来说,色就是物质,受、想、行是精神,所以这个人身是物质跟精神相结合的一个形色。地水火风是讲物质的现象,地代表它是个固体,是我们能够看得见的,能够接触得到的,这是地大。物质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讲的粒子,是物质里面最小的单位,虽然很小,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还是可以看到。水大,水是湿度,它虽然很小,它有湿度。火大,它有温度。风大,它是动的,它不是静止的,它有相当的速度,它在运动,所有物质统统都是动的,没有静止的。这是佛法里头说的,用这四个字来代表这个物质的性质。
现在科学家讲,这个基本的,最小的物质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阴电就是水大,阳电就是火大;也知道它是动的,从来没有发现过是静止的,没有静止,全部都是动的,跟佛所说的一样,物质的现象。物质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也发现了,无中生有。那个无是什么?无是性,就是此地讲的「业性」,业性不是物质,能生物质。法相宗讲到阿赖耶就讲得很详细,阿赖耶的体是自证分,是体,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精神在佛法里面讲心法,物质称为色法,色、心二法。现在哲学里面有讲唯物,唯物就是偏重在色法,有讲唯心,唯心偏重在心法。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同源,都是从自证分里面变现出来的;但一个是物质,一个是非物质,它存在就是受想行识。
在此地特别是着重在受、想、行,因为这种现象,精神的现象,非常明显。精神现象现在哪里?依旧现在色法上,离开了色法,它就没有办法显现,所以色法是受想行的增上缘,帮助它显示出来。「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它不间断,它也不住,它也不间断,所以用个「行」来做比喻。行是迁流的意思,再说得通俗一点,有相续的意思,说相续没有说迁流好,念念不住。「识」,识在哪里?识就在前面这四蕴里面,我们讲阿赖耶。阿赖耶在哪里?色是阿赖耶现的,所有一切物质现象是阿赖耶的相分,受、想、行是阿赖耶的见分,我们讲心法,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物质、精神,色、心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是它们的体,能变。我们知道能现,能现是自性,是心性,心能现,识能变。能所,能变跟所变,能现跟所现,永远不能分离,是一不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