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身心健康得自于歡喜心;不能有憂慮,不能有煩惱,更不能有怨恨,怨恨是最糟糕的。以後如果你們有機會碰到江本勝,你就把這些東西寫一寫,叫他做水試驗,看看那個圖案,歡喜、怨恨,嚴重的怨恨、輕微的怨恨,非常歡喜、一般的歡喜,去試驗看,圖案一定不一樣。這些什麼?這些時時刻刻與我們身心健康有密切關系。

  

  所以懂得之後,對一切人歡喜,不能說這個人我討厭他,那個人我不喜歡他,那個人並沒有傷害,而是自己傷害太大了。不喜歡別人就是不喜歡自己,討厭別人就是討厭自己,我們全身的細胞呈現出很不好看的樣子、形相;別人受傷害很輕微,我常常講叁分,我們自己受傷害七分,不成比例。我們用歡喜心贊歎別人、恭敬別人、愛護別人,別人得到的叁分,我們自己得到的受用七分。自己的受用,講個最粗俗的話,養生,真的這是養生之道,這也是業果甚深。

  

  所以從這個經文裏面,我們細心去觀察、思惟,引申很多的意思,這些理我們明白之後,對我們利益太大了。佛法學了,你就得受用,跟世間那些學術不一樣,爲什麼?那些學術你學了之後,未必能得受用。或者你在社會上工作能夠用得上,遇到有這個機會你才能用上,遇不到這種機會,你所學非所用;佛法不然,佛法學了馬上就管用。所以我稱佛法叫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實實在在的學術,學了立刻就用上。

  

  它的落實,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弟子規》?是不是《十善業》?在佛法,千經萬論,一切諸佛自行化他,全落在《十善業》。孔孟之道,我們今天談起來的,大家都曉得四書五經、《十叁經》,如果把範圍擴大,《四庫全書》裏頭的「經史子集」,你說哪一條不落實到《弟子規》?所以這稱之爲經,經實在講就是實學,真實的學問,實實在在的學問。我們今天要怎樣修學?標本兼治,這是最上乘的方法。治標用什麼?用《弟子規》、《十善業》;治本用什麼?治本用《華嚴經》,用大乘經論。標本兼治,大乘經論裏面告訴我們真理,給我們講諸法實相,這些實相統統是日常生活,是處事待人接物。那麼我們同時學《弟子規》,學《十善業》,標本兼治,這進步得快。

  

  我們現在同學們年齡都不小了,我看我們道場最小的年齡也有二、叁十歲,多半都是中年人,四、五十歲的同修占大多數。少年時候沒有人教,所以聖賢學術的根基我們沒有,這是這麼多年來,無論是學儒、學佛沒有成就的原因在此地。我們把原因找到了,我們能體會到了,能信能解,這不錯,那我們就一定要發心從頭學起,補救紮根的教育。所以特別重視《弟子規》跟《十善業道》,沒有這個基本,叁皈、五戒全落空,往上那就不必說了,比丘戒、菩薩戒,哪有這回事?我們受叁皈、五戒,形式!真的是有名無實。

  

  如果是把《弟子規》跟《十善業道》你真做到了,你那個叁皈、五戒名副其實。你接受叁皈,確實從今之後,你所行的是菩薩道,成佛之道,起心動念都不離這個航道,你在道上精進。確確實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你真的是在受持叁皈依。受是我們真的接受,接受過來;持是保持而不失掉,這是受持。自然具足衆戒,我沒有去受這個形式也具足,爲什麼?定共戒,道共戒。

  

  佛家講戒有叁大類,形式上是律儀戒。你的清淨心現前,你怎麼會犯過失?不受,不受但是我決定沒有犯;沒有受,沒有受我善法都做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位想想這兩句話。佛法戒有兩大類,一類是禁止,對于惡的決定不能做,禁止;另外一個對于是善的,善的是勸你一定要做。所以止持、作持這兩大類,大小乘統統都有,有止,禁止的,有一定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惡要禁止,諸惡莫作,善要奉行,一定要做,不能說不做,不做犯戒。菩薩戒裏面多半都是作持,一定要做的,不做就犯戒。

  

  譬如我們聽經,聽經是好事,菩薩戒裏頭,你受了菩薩戒,講經的道場距離你這個地方四十裏這麼遠的距離,你要去聽;超越四十裏,可以不必,路太長了。四十裏之內的,你要不去聽經,你就犯了菩薩戒,你就犯戒,這是作持,叫你要做。所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雖然沒有受這個形式的戒,你的戒已經具足,所以有道共戒,有定共戒。慧開了之後,那更不必說了,實在講,智慧開了也稱之爲道,止持、作持統統具足,統統不犯,這就與自性的性德相應,世出世法都不例外。儒家教的五倫、五常、八德,與性德完全相應,所以它那個不是人發明的,不是哪個創造的,不是,業性本來如是!大乘教佛常講法爾如是,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要通達這個道理,要明白這個道理。細說,真的,大乘教裏頭講得非常微細,講得非常詳盡。

  

  我們也看到有不少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他對于佛法叁寶恭敬,出自于真誠心,真誠心就是菩提心。遇到善友勸他念佛求生西方,他真的往生,走的時候瑞相希有。有人問我,這是怎麼個講法?不認識字,一生沒有讀過經。這樁事情佛在經上都講過,首先要了解因果通叁世,這個人的善根很深厚,善根是過去生中培的。他在過去多生多劫一定修過淨土法門,阿賴耶裏面淨業的種子力量很強!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善友勸他,他馬上就相信,他一點都不懷疑,對叁寶那麼樣的恭敬。只有這一生他沒有念過書,那是另外有業報。業因、業緣、果報都非常複雜,不是那麼簡單的。

  

  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甚至于這一天當中,無量因緣!一天當中所示現的也是無量的果報,你看我們前念滅後念生,那何嘗不是果報?念頭剎那不住,起心動念無不是業。業裏面有善、有惡,一般凡夫沒有人教導他,總是惡多善少,這是一定的,特別是現前這個環境,現在這個社會環境。一般人最容易接受染汙的是電視,你打開電視,你就會受它的影響,你就受它染汙。那麼電視播放的內容,是倫理道德,還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你天天看這個東西,你怎麼會不受汙染?

  

  我們也是得叁寶加持,也都是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陳彩瓊居士搞了個華藏衛視,我們講經的節目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在電視傳播,這都是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這個電視頻道要跟所有頻道相比,大概這個頻道是淨土。夾不夾雜?有夾雜。夾雜什麼?我跟陳居士講,你的銀行存款的號碼我看常常出現,出現的頻率太多了。這是什麼?這是染汙,這就是夾雜不善,如果能把這個東西去掉,那善了。當然維持這個電視頻道是要靠大家來幫助,你的銀行存戶號碼一天播個兩、叁次就好了。頻率不能太多,兩、叁次是有必要,人家想幫助你,要知道怎麼個幫助法,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我這些話告訴過她,她說:不行!很多人打電話,他們找不到,看不到。實在講不見得,真正看,他要連續看個幾個小時的話,一定可以能夠看到,因爲一天二十四小時在播講。所以無論在哪一方面,都要能做到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才盡善盡美。好,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四首偈,末後清涼大師在《鈔》裏面有個小注,我們把它念一念,就是「四衢」,對于「四衢道」的解釋。

  

  「四衢喻四識住者」,他是舉《瑜伽師地論》,「八十四」就是八十四卷,《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在第八十四卷,「色受想行四蘊,是識蘊所住」,這個我們要說一說。我們的身體,佛給我們講五蘊身,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

  

  色是物質,色身。色身是四大,地、水、火、風這個四大是色所現的形相,我們要用現代的話來說,色就是物質,受、想、行是精神,所以這個人身是物質跟精神相結合的一個形色。地水火風是講物質的現象,地代表它是個固體,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能夠接觸得到的,這是地大。物質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粒子,是物質裏面最小的單位,雖然很小,在高倍的顯微鏡之下還是可以看到。水大,水是濕度,它雖然很小,它有濕度。火大,它有溫度。風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有相當的速度,它在運動,所有物質統統都是動的,沒有靜止的。這是佛法裏頭說的,用這四個字來代表這個物質的性質。

  

  現在科學家講,這個基本的,最小的物質它帶電,帶陰電、帶陽電,陰電就是水大,陽電就是火大;也知道它是動的,從來沒有發現過是靜止的,沒有靜止,全部都是動的,跟佛所說的一樣,物質的現象。物質從哪裏來的?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無中生有。那個無是什麼?無是性,就是此地講的「業性」,業性不是物質,能生物質。法相宗講到阿賴耶就講得很詳細,阿賴耶的體是自證分,是體,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精神在佛法裏面講心法,物質稱爲色法,色、心二法。現在哲學裏面有講唯物,唯物就是偏重在色法,有講唯心,唯心偏重在心法。心跟物是一不是二,同源,都是從自證分裏面變現出來的;但一個是物質,一個是非物質,它存在就是受想行識。

  

  在此地特別是著重在受、想、行,因爲這種現象,精神的現象,非常明顯。精神現象現在哪裏?依舊現在色法上,離開了色法,它就沒有辦法顯現,所以色法是受想行的增上緣,幫助它顯示出來。「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它不間斷,它也不住,它也不間斷,所以用個「行」來做比喻。行是遷流的意思,再說得通俗一點,有相續的意思,說相續沒有說遷流好,念念不住。「識」,識在哪裏?識就在前面這四蘊裏面,我們講阿賴耶。阿賴耶在哪裏?色是阿賴耶現的,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受、想、行是阿賴耶的見分,我們講心法,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物質、精神,色、心都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阿賴耶是它們的體,能變。我們知道能現,能現是自性,是心性,心能現,識能變。能所,能變跟所變,能現跟所現,永遠不能分離,是一不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