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P3

  ..續本文上一頁二。

  

  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江本勝博士的水試驗我們就明了,我們比他還清楚。他發現這個現象,就是說他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搞不懂。譬如水,爲什麼它會聽?爲什麼它會看?爲什麼它能懂人的意思?這個現象非常明顯,示現過十幾萬次。試驗出來,真的證明它有見聞覺知,但是不知道這個見聞覺知究竟是什麼回事情。「唯識」就講到了,能現的本性,能變的本識(阿賴耶識),它具足見聞覺知,具足色聲香味,它能現,它能變。能現、能變的有見聞覺知,有色聲香味,那麼它所現、所變的心跟色怎麼不具足,當然具足。

  

  所以我們在一切物質裏頭,哪怕最小的,原子、電子、粒子,這是我跟江本博士談過,我說不完全是水,所有一切物質統統都有,只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方法測驗出來。到什麼時候你看到原子、看到電子、看到粒子裏頭都有見聞覺知,它都能看,都能聽,都能懂得人的意思,産生種種不同的變化。那個不同變化就是像水結晶一樣,它結晶不相同,它會産生這種現象。識就是性識,性識就在這裏頭,精神裏頭有,物質裏頭有。精神裏面,我們細心去體會、去觀察,能看見;物質裏面,現在科學用這些工具把它探測出來。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肯定,整個宇宙,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有機體,它不是死的,整個宇宙是活的。

  

  我從前看到一個好象是美國紅番有這麼一個預言,這是古老的預言,他們說「地球是活的」,有這麼一句話。跟我們在佛經上體會的意思相同,地球上所有一切物質都是活的,精神、物質統統活的。爲什麼?任何物質都有見聞覺知,它的見聞覺知跟色聲香味隨著環境起變化。在環境裏頭,最重要的環境是動物,動物造業,而造業最多的、最嚴重的無過于人道,人道造業多,造業重。我們明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做人。學了之後,做人應該要學道,這個道就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規律,這叫做恒順自然的規律,恒順自然的法則,這就對了。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于世間這些聖賢,都懂這個道理,也都認真去做。

  

  他們懂得的淺深不一樣,他們所做的也各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說都得善利,沒有災害。孔夫子用什麼方法趨吉避凶?趨吉避凶是每個人都希求的,夫子用什麼方法?夫子用修己,真的「壹是以修身爲本」。你看《大學》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你要用這個方法,什麼樣災難都沒有。什麼道理?道理就是此地所講的,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行爲善,這個善念、善行使你自己身體完全跟大自然相應,大自然純善,沒有惡。純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兩邊都沒有才是純善,中道第一義!有善有惡,善惡是相對的,相對的不是真善,真善是善惡兩邊都沒有,都離了,這才是大自然。

  

  大乘教裏面講的善是這個意思,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十法界裏面的,六道裏頭的,那個不能超越六道;善惡兩邊都放下才超越六道輪回。四聖法界呢?四聖法界是淨,六道是染,四聖是淨。那個淨就跟六道裏頭講善一樣是相對的,必須染淨也統統放下了,他就出離十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純淨純善,相對的沒有了,對立沒有了。染淨是一對,善惡是一對,一對就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佛法裏頭沒有對立。

  

  這個道理很深,我們如果真正懂得這個道理,我們要學,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學,學什麼?學不對立。我們跟一切人往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學不對立,不對立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心。有對立,錯了!自性裏頭沒有對立的,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從這上下手那真叫極高明,儒家說「極高明而道中庸」。我講經也常常說,我們怎樣把自己內心跟一切人事物的對立化解掉?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一裏面就沒有對立,二才有對立。所以,自性裏頭沒有對立、沒有矛盾、沒有沖突,整個宇宙是和諧的,就好象我們整個身體,五髒六腑,眼耳鼻舌身,和諧的,沒有矛盾,沒有對立;如果有對立,有矛盾,生病了,病就來了。

  

  確實是一,眼耳鼻舌身是一,唯識裏面講到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是一不是二。從這個小宇宙裏面你去體會,體會到整個大宇宙亦複如是,大宇宙裏頭也是一,沒有二。文殊菩薩在「十甚深」裏面問這個意思,十首菩薩給我們解答,這一問一答讓我們在此地悟入,這真的明白了。爲什麼?法性是一,事相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還是一,正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性是一,相是無量無邊,而且千變萬化,這個性(能現的性)永恒不變,無時無處而不在。它是體,現在科學家說能量,它是能,能現能變,它是真的;所現所變都是幻相,不是真的,所以說「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都是講所現所變,這才叫做事實真相。

  

  通達事實真相的人妄念才能夠放下,才能夠遠離。爲什麼放不下?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爲這些色相是真的,以爲有我,以爲我可以控製,以爲我可以占有,我可以擁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迷惑之後他就造業,造業之後就有業果,就有果報。我們今天這個六道裏頭,叁途苦報,出不了六道,很麻煩!想想我們這一生,起心動念都是造業,言語造作,我們造的是善業多,還是惡業多?善業多,感叁善道的果報,惡業多,感叁惡道的果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回;要想出六道輪回,我們就不造業了。不造業,諸位不能把這個話聽錯,不造惡業,要不要造善業?善業也不要造。善業要造,造怎麼樣?不著相,不著相就叫淨業,斷惡修善都不著相,都是屬于功德,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念佛往生也要這樣修法,與極樂世界那個環境才相應。極樂稱爲淨土,大乘經教裏頭佛常說「心淨則佛土淨」,所以稱爲淨土。淨土有四土叁輩九品,隨著我們的功夫高下你去處不一樣。不過西方彌陀淨土很特別,它的四土是同在一起,所以一生一切生,這比什麼都殊勝!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裏頭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有,所以諸佛贊歎阿彌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實在講,佛佛道同,佛是平等的,哪裏會有高下?所不同的,佛的事業可不一樣,爲什麼說事業不一樣?事業是各人在因地裏頭願力不相同,這就屬于因跟果的關系,所以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彌陀佛的本事,就是他修因證果的這些事情,這段曆史我們看到了。他發的願跟別人真的不相同,四十八願,成佛之後,這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我們要想到極樂世界去,最重要的是要跟阿彌陀佛同一個願望,所謂志同道合,他自然就相應了。佛祖告訴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大乘法的教理。那麼四十八願,一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一願,這個理你要懂。四十八願任何一願都圓圓滿滿的含攝其他的四十七願,少一願,這個願就不圓滿。

  

  所以古人有「本願念佛」,他能成功。爲什麼?他那一願裏面就含攝其他四十七願,所以他能成功;不是說只要這一願,其他四十七願都不要了,那你決定不能往生,諸佛菩薩沒這個說法,你可不能誤會。四十八願哪一願重要?願願都重要,願願都不可思議;爲什麼要說十八願?十八願是專門對我們人道凡夫的,特別慈悲勉勵我們,即使你這一生當中,你都沒有機會聞到佛法,沒有機會遇到淨宗法門,臨命終時有人勸你念佛求生淨土,你能信、能願、能忏悔、能行,真的能往生,是這麼個意思。而且能往生也不是普通人,是過去生中善根深厚,臨終有善友提示,那個善根發現了;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少,不能往生。這一句經文要牢牢記住,《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就曉得,任何一個人真正能往生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他具足。

  

  所以善根福德因緣不是這一生修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可不能誤會。我們每個人、每個同學過去生中必定修過這個法門,如果沒有修過這個法門,你怎麼一聽就歡喜?證明你過去生中修過。你看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他相不相信?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接受,不要放棄,常常勸他,這就是什麼?他有善根,他善根比較淺一點,不是那麼深厚。你慢慢的去誘導他,多次誘導他,他漸漸相信了。

  

  我們就是這種人,不是人家一次、兩次介紹就相信了。李老師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相當不容易,爲什麼?煩惱習氣太重,蓋住了善根,煩惱障跟所知障嚴重的把它蓋住,真的是有善根,就是發不出來。我在講經的時候跟諸位同學報告過,我對于淨宗完全接受,一絲毫沒有疑惑,是在什麼時候?講《華嚴經》當中,那時候《八十》、《四十》一起講,一個星期講叁次,兩次講《八十》,一次講《四十》。講到大概是叁分之一的樣子,比現在這裏講得多,講到「十回向品」。我有一天突然想起來,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這是文殊菩薩得意的學生。你看講經講那麼長的時間,這個疑問都沒提起來,偶然之間想到這個問題,仔細再把這個經一看,文殊、普賢統統都求生淨土。

  

  因爲這個經文在後面,沒講到,所以想到這個問題就翻經,把《四十華嚴》好好念一遍。在叁十九卷,《四十華嚴》叁十九卷,文殊、普賢發願往生淨土。那善財是文殊得意的門生,入室的弟子,文殊菩薩傳他什麼法?肯定跟普賢菩薩一樣,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再細細把這個經仔細看一下,一點都沒錯。你看他出來參訪,頭一個德雲比丘,《四十華嚴》是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吉祥雲比丘本身修般舟叁昧。再看最後,最後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前一後,這恍然大悟!原來《華嚴》是怎麼成就?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成就的。五十叁參才曉得那就是日常生活,你每天從早到晚你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