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七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寶首菩薩偈頌第叁首看起: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給我們說明的,這一首是「田種生芽」的比喻,田比喻業緣,種子比喻阿賴耶識裏面含藏的習氣,這個意思前面我們說過了。我們看他第二個意思,「亦本識爲田,名言爲種」,這一句《鈔》裏面有,我們看《鈔》裏面的開示。「今約本識含于種子能起現行」,我們從這裏看,「故以本識爲田,若初地中亦雲,于叁界田中,複生苦芽,則約當果生處,亦得名田,顯義無方也」,我們今天從這個地方讀起。
這是就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面含的種子,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種子沒有形相,實在講這些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要是心細你就能看得出來。譬如在順境裏面生歡喜心,遇到別人贊歎你,你歡喜心就生出來。人家贊歎那是緣,你那個歡喜心,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講七情五欲,情欲是阿賴耶裏面的習氣。你仔細想想,阿賴耶的習氣在哪裏?你到遍身去找,找不到,就像《楞嚴經》一開頭,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問阿難:心在哪裏?他還真不錯,還找了七個地方,我們恐怕找不到七個地方。
當年達摩祖師問慧可,慧可說他心不安,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在哪裏。你想想,你那個喜怒哀樂愛惡欲在哪裏?找不到。有沒有?真有!外頭要有緣,一引誘,它就生起來了;生起來的現象就是現行,你就表現出來。如果遇到逆緣,別人侮辱你,別人毀謗你,你馬上瞋恚心就生起來。你瞋恚的習氣在哪裏?外面別人侮辱、毀謗,那都是緣,外緣,你阿賴耶裏面的種子遇到緣就起現行,這很明顯,豈不是識種遇緣起現行?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不知道要起多少次;種子起現行,現行變成種子,種、習互相熏修,這個事情是個麻煩事。現行熏修又變成新的種子,種習熏修這是循環的現象,永遠不會中斷,這就是輪回的道理。
爲什麼會有六道輪回?輪回從哪來的?就從這兒來的。其實你要細心去觀察,都不是真的。確實《般若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哪來的真的?真的應該可以找到,有個實體,沒有!確實萬法皆空。《金剛經》上講得好,「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不是真實的;「如露亦如電」,這句是把真相說出來,露水跟閃電都是比喻時間很短促,用比喻。到底那個時間短促到什麼樣的程度,佛法常講不可思議,短到什麼?你沒辦法想象,你也說不出,因爲你一句話才說出來,生滅的次數不知道有多少!諸位想想《仁王經》上的比喻,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我們說一句話,那彈多少次的指了,你說有多少個生滅!佛這是方便說,我們就隨著佛的方便說,我們這一句話,彈多少次指?總是百千萬的生滅,這就是用《仁王經》上這個例子,這方便說。
所以實在講,佛「不可思議」這一句是真實語。這裏面還有更深的意思,你果然到不思不議,真相你就明了;正因爲我們有思有議,思跟議斷不掉,就是妄念不斷,前念才滅後念又生,速度之快,幾乎是生滅同時。佛以本識比喻作田,遇到緣果報就生起,我們喜怒哀樂都是果報,從這個地方諸位細心去體會。只要細心,佛給我們所說的業果甚深你不難體會到。所以『業性亦如是』。
『各各不相知』,前面講得很多,爲什麼?它沒有自性,業因沒有自性,業緣也沒有自性,所現的果也沒有自性,『自然能出生』,叫法爾如是。我們也曾經遇到,同樣的緣,果不相同。果什麼?譬如歡喜,歡喜有程度上的不相同,瞋恚也有程度上不相同,有人比較淡薄,甚至于有人如如不動。到如如不動,所謂是八風吹不動,這個境界裏頭也有功夫淺深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他這底下有一句「顯義無方」,業性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現在我們再看第四首偈:
【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衆色相,業性亦如是。】
『巧幻師』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魔術師,變魔術的。他在什麼地方?他在十字街頭,十字街頭是最熱鬧的場所,他在這個地方變戲法;『示現衆色相』就是變戲法,用這個比喻『業性亦如是』。我們看清涼大師注解裏,「幻師現幻喻」,幻師就是魔術師,現幻就是變魔術,用這個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所生」,我們知道魔術變出來的那些東西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他的手法很快,讓你看不出是假的。上次浙江來的他們這些雜技團,到我們圖文巴來表演,慶祝這個小城建城一百周年紀念。我們看其中有個變魔術的,年紀很輕,我聽說才十六歲。你看他變撲克牌,手上沒有,他的手一摸就一張出來。我們有同修問,他一張一張牌出,出了很多,下臺之後問他,你身上到底有多少?十副。但是你看不出來,就好象他在空中轉一下,手上就拿到一張。用這個來做比喻,他比喻所生,就是他變出來的東西,所生。
「若幻色喻報」,幻色比喻果報,「則幻師喻業」,幻師是什麼?能變,幻色是所變;如果把所變我們比喻作果報,那能變呢?能變就是業。若把幻色比喻作業,「則幻師喻業因,以業亦緣生,同報無體,而幻相不亡」。不亡就是不無,幻相有,這個色相有;雖有,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經上這句話重要,十法界依正莊嚴,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看這個比喻,怎麼比喻它都行。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留意的,我們現前的果報,果報雖然是了不可得,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可是我們有嚴重的錯覺,以爲它是真的,以爲可得,以爲可以擁有,其實這全是錯覺。連我們的身體,現在我們大乘念的多了,知道我們身體這個色相,剎那生滅,了不可得。身是報,講果報的時候這是最貼切的,環境是果報,那還其次,最貼切是我們這個身。身最重要的是健康,身說實在話,你本來是健康的,爲什麼會有疾病?爲什麼會有疼痛?這都屬于果報。果必有因,世間人講的因講得很淺,佛法講因就講得很深,一般人很難理解。佛說真因是你的意念,你念念都隨順法性,與法性相應,你的身體健康長壽,什麼病都沒有。現在我們聽這些話,我們能接受,大乘教聽多了,我們能接受,我們了解佛講的真實義。
由此可知,身體健康狀況是從你意念裏面生的,爲什麼?你的意念,念念這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都受你意念的影響,雖然「各各不相知」,它影響,它互相有影響。這個在試驗當中能證明,水的試驗我們懂,我們知道了,看到了;我們還看到這些小朋友們,小學生,用插在花瓶裏面的花,同在一個花樹裏面采下來的花,插在兩個不同的花瓶。同樣給它加水,一個瓶你用愛心對待它,另外一瓶,你用瞋恚、不歡喜的心對待它。叁天之後,愛它的這瓶花還很新鮮,沒有雕謝,不喜歡的那瓶花已經枯萎,已經雕謝了。試驗了很多次,不是一次,真的發現花懂得人的意思,人跟花,花跟花,各各不相知,「業性亦如是」。
用水果、用米飯、用饅頭,我都看到這些報告,試驗的報告,確實證明這些物質懂得人的意思。你從這個試驗當中你就要有覺悟,覺悟什麼?我們身體每個器官、每個細胞,包括全身這些骨胳、毛發,你有沒有發現到,就像我們對外面境界一樣的果報現前。所以你要身體好,你要健康長壽,你不要衰老,有沒有法子?有!我們做得不夠徹底,要是真正做到,百分之百做到,我常常想,我在講經的時候講過,你多少歲學佛就永遠保持那個年齡。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了五十多年,現在還是二十六歲,行不行?行!你能夠把心的念頭純善,心善、念頭善、行爲善,後面佛有句話很重要,「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那你就永遠年輕。爲什麼?你所有身體的細胞、器官永遠保持最完美。它有道理在,不是胡說的,確實能夠做得到。
我們雖然這樣做,但是夾雜的雜念還很多。我們現在雖然是在那裏學,這麼多年了,懂得這個道理,認真努力在學習,可是依然有不善夾雜,依然有不淨夾雜。雖然比起一般那個不修的人稍微好一點,可是要依佛法標准來講,我們還差很遠。真的,我們能夠保持身體健康狀況,保持到叁十歲的時候,那你就學得不錯;保持到四十歲的時候,還可以。像我這八十歲的人,如果能保持到四十歲,保持到叁十歲,這個分數就打得很高了。而八十歲我們今天能保持多少?大概保持到六、七十歲,這分數就很低了,還得認真努力。
怎麼修?就是不容毫分不善夾雜,確實我們這一生沒有惡念,對一切人事物沒有惡念,沒有惡言,也沒有惡行,但是做的功夫不純,還夾雜著些妄想,這個東西去不掉。譬如我們剛才舉的例子,別人贊歎,我們有沒有歡喜心?有,不過比一般人輕;別人毀謗、侮辱我,我們有沒有瞋恚?也有,很輕,度數很輕,時間很短,幾分鍾就沒有了,就恢複到平靜。可是這幾分鍾不行,還是夾雜,功夫就在這裏看。你看沒有學佛之前,人家罵我一句,要生氣氣好幾天都不能平複,什麼時候人家提到,想起來,那個瞋恚又現前。學佛之後,功夫算是不錯了,淡薄多了,喜怒哀樂這個煩惱習氣遇到現行非常淡薄,而且時間很短促。這是什麼?這還是凡夫,要真的不動,就超凡入聖。功夫在這個地方練,功夫在這個地方檢查,你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就是《十善業道經》裏面,佛教給我們的「觀察善法」,不要觀察外面,觀察自己。自己的功夫到什麼樣的等級?是不是年年在提升,月月在提升?天天在提升,我們不敢說,我現在的程度可以體會到每個星期在提升。所以有法喜,這就是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常生歡喜心。這個歡喜心是最好的營養,我們…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