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宗門裏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裏面講理一心不亂。你受持一部經,我們淨土有五經一論,你受持一種,你天天讀誦,天天思惟,天天依教奉行,一生決定不改,這個人就很可能開悟,悟入念佛叁昧。念佛叁昧,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亂,淺的是事一心不亂,成就了,不能搞第二部。古時候有人相信,有人依教奉行,現在這個世間恐怕找不到了,我們沒聽說過,一部經。

  

  佛法的教學跟世法不一樣,一門就是持戒,爲什麼?你不再貪圖其他的,你統統都放下了,持戒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你選擇了一門,一門什麼?你心定了,千經萬論他也不想去沾邊,就這一部夠了,沒有第二念頭,久而久之豁然大悟。這一悟怎麼樣?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法門通,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事一心不亂也通,不能全部通,通了一部分,到理一心時全都通了。世間教學講「貴以專」,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也是貴以專,不同于現在的學校。

  

  你學一門要不要參考書籍?不需要,參考書愈多你的妄想愈多,你們想想對不對?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人這個說法,那個人那個說法,到底哪個對,我要跟哪個學。中國人講師承,印度人也講師承,師承什麼意思?跟一個人學。我在臺中,李老師很慈悲,我是以他爲師,他老人家不敢承當,替我介紹了一個老師。老師是誰?印光大師。他說我們是同學,我們都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印光大師不在了,《文鈔》在,你天天讀《文鈔》就天天接受印光大師的教誨,專修淨業。

  

  我學《彌陀經》,我聽老師講《彌陀經》,我非常用心的來聽講。《彌陀經》講完之後,老師還當著我們同學對我贊歎(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他得利益了」,指著我,「他得利益」。確實,我聽他老人家講《彌陀經》,我看古德的注解,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要解》還有兩本注解,兩本注解都注得不錯,我都收起來做參考,圓瑛法師的《講義》,寶靜法師的《親聞記》。以後我又學一樣東西,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你們同學都知道,這我都講過。我講過《疏鈔》,講過《要解》,我就守著這麼個小圈圈,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專修《彌陀經》。

  

  我對于蕅益大師的《要解》佩服得五體投地。在那時候我常常講,我自己沒有道場,沒有常住的地方,所以我被環境所逼,哪個地方請我,要求講什麼經我都答應,不能專。如果說我在早年,四、五十歲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專門道場,我自己能做得了主的,跟諸位說,我就專講一部經,我不會去講兩部經。來跟我學的,無論你跟我多久,我們共同學習就是一部經。緣!有因沒有緣不行,因遇到緣才能結果。

  

  所以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小道場,而且我們有幾個小講堂,我建這些小講堂幹什麼?便利于我們的同學,你要是專攻一樣的話,你有幾個同參道友一起喜歡學這一部的,你們天天在這個講堂。我們這是淨宗學院,淨宗只有五經一論,六個講堂夠了。一個講堂一種,喜歡學哪一部的進哪個講堂,各個有成就,這個學院真正是個正統的教學。如果對大衆講,我們有大講堂,自己平常修學用小講堂,志同道合的幾個人,對某部經論有興趣;有興趣就是過去生中有緣,這一生當中再加強,他就會結果。

  

  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念多少年,考試及格,你就算畢業,你學到一點技術能力。佛法不是,佛法在淨土宗,淨宗修學的成就有上中下叁等,下一等的,功夫成片;中等的,事一心不亂;上等的,理一心不亂,這叁個等級統稱一心不亂。淨土宗的成績是從這個地方講的,你得一心,契入淨宗的境界,你在這個地方得念佛叁昧,真正嘗到法味了,法喜充滿。隨著你的功夫,你的智慧不斷增長,其他法門逐漸也通了。通了的時候,你要不要學?功夫成片的時候,你是才得念佛叁昧,功夫很淺,如果要學多了的話,可能你這一點小定功很容易失掉。到事一心不亂,算是稍稍有了把握,得定了,不太容易被外面境界所轉,可以涉獵。真正進入理一心不亂,那就像龍樹菩薩一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他叁個月就完全通了,理一心不亂,這些菩薩給我們做的示現,真實教誨。怎樣快速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過于修戒定慧,捷徑!真實成就。

  

  也許有同學要問我:你搜集這麼多經論,放在這兒幹什麼?不但佛法,還有不少是世法。我搜集這麼多東西不是我要看的,知道的人不多,少數,有幾個人知道。現在是亂世,唯恐這些東西失傳。古時候,你看北京房山石經你就知道了,古人唯恐這些東西失傳,把它刻在石頭上,埋在深山裏面,希望後人有緣能夠發現,傳之于後世。那時候都在動亂的社會裏,怕東西喪失。可是那個工程太大,多少人工作,時間差不多將近一千年,這一部完整的石刻的《大藏經》。我們看了非常感動,那個工程真是不亞于萬裏長城,你看古人對于文化保存、珍惜的用心。但是如果當地發生一個大地震,那全毀掉了。

  

  最好的方法,現在印刷術進步,大量的印,全世界每個地方都有。這個世間無論怎麼樣動亂,這個法寶會喪失,總有地方保存,比那個石經還要可靠。所以我們,包括計劃當中,我們印《大藏經》,因爲有些本子有版權,有版權我們就沒有辦法用。早年臺灣跟日本沒有簽版權的協定,臺灣印刷廠曾經印了《大正藏》,我們附印,他印一千套,他來找我,我印四百套,他印六百套,好象印過兩次,兩次就是我們印了八百套。以後我們印《龍藏》,《龍藏》現在一千套出來了,明年還有一千套,這個明年就是今年,我們現在出來的是去年的,零四年的一千套,零五年有一千套,零七年有兩千套,所以我們印四千套。加上過去這個八百套,我們自己印的是四千八百套。這當中,在我們沒有印經之前,我們還買了幾百套,那個多半都是贈送給大陸,大陸的多,在海外比較少,我們送了大概也有五、六百套。這是我們從贈送《藏經》,我們的總數超過五千套,能夠放五千個地方,這我們心就安了。這個世間不管怎麼樣的動亂,總會有地方保存;這個地方也算是保存的一個處所。

  

  所以你們喜歡看的,供養給你們去閱讀,你們不看的,珍惜好好的保存,爲後代著想,希望正法久住世間。我們自己修學最重要的是成就,學教,目標要定在大開圓解,學淨土,一定要定在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就是一心不亂。這才算是真正成就,絕對不是廣學多聞,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廣學多聞對于自己沒有真正的利益。

  

  這首偈,清涼大師後面注解還有兩句,「亦本識爲田,名言爲種」,這是第二個說法。《鈔》裏頭我們念一念,「田喻業緣者」,這前面所說的,「即六地經雲,業爲田,識爲種,無明所覆,愛水爲潤,見網增長,我慢溉灌,生名色芽」,我們讀到這個地方,實在講,這是講六道衆生。前面「田喻業緣,種子喻識種」,這個注解是注前面這一段的。「六地經」就是《華嚴經

  六地品》,這在後面,我們還沒讀到。業比喻作田,識是種子,阿賴耶識裏面含藏著業習種子。阿賴耶裏面習氣種子是因,現在造作這個業是緣,田是喻緣,因緣一合,它就會起現行,果報就現前,善就有善業,惡就有惡業。

  

  《鈔》裏面說得更詳細,「無明所覆」,覆是蓋覆了真性,我們沒法子見性。六道衆生煩惱、習氣做主宰,妄心做主,無明是妄心;真心就明了,明心見性,真心就是心性,是光明的,是沒有染汙的,是清淨的,是具足無量智慧、德能、相好。我們今天自性、智慧、德能、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什麼原因?無明蓋了,把它障礙住,雖障礙住,要曉得,前面第二首偈我們讀過,自性沒有失掉。無明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像鏡子裏面的影像一樣,我們著了相,而把明鏡忽略掉,沒有想到本淨。像我們看電視,整個注意力都注意到螢光幕的畫面上,就沒有注意到螢光幕。螢光幕如如不動,從來沒有染汙,真正清淨;螢光幕比喻能現的心性,影像是所現的幻相。幻相的根是什麼?幻相的根就是無明。

  

  「愛水爲潤」,你看這裏說個愛,說個見,說個我慢,這正是末那識,我執,四大煩惱常相隨!我愛、我見、我慢,無明是什麼?我癡,這裏所講的就是第七識末那,末那是染汙。染汙的相是什麼?就這四種相,無明,愚癡!我癡;我愛;我見,我見就是我執,執著有個我;我慢,只要執著有我,我總比別人強,別人總不如我,我慢就生起來。儒家也知道,你看《禮記.曲禮》裏頭就講「傲不可長」,就說明儒家曉得。我慢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不是現在學的,這四種東西都是與生俱來的,癡、愛、見、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就「生名色芽」。名色諸位能不能懂?名是精神,色是物質,就是我們這個身。爲什麼叫名色?他來投胎,投胎的時候,這是個胚胎,還沒有長成人的形狀。但是他是活的,這個胚胎是活的,他有精神,他有物質,就稱之爲名色,十二因緣裏面講的。名色就是來受胎,就是投胎,我們一般講投胎,在母體裏面,這時候不能叫他做胎兒,他還沒有形成人的樣子,所以稱之爲名色,名色是芽,剛剛生芽。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注解,「謂」,謂是假說、假設,「若不造業,識不成種」。所以種是什麼?種是造業,你所造的,前面講的,業有善、有惡、有無記,業總共講的這叁大類。只要你造作,業習就在阿賴耶裏頭落這個種子,種子不是物質,沒有形相。每個衆生,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起心動念就造業;起一個善念,造的善業,起一個惡念,造的是惡業,要小心謹慎!只要造業,阿賴耶識裏頭就落種子,這個種子我們常常講印象,決定是有,有這個印象。印象很淡薄的時候你忘掉,有可能,雖然你忘掉,它並沒有消失,無意當中也會起現行。譬如人作夢,你爲什麼會作夢?夢中所現的那些境界,全是阿賴耶裏面的習氣,遇到緣起現行。那個時間比較短,我們現在得這個身體,這一生時間比較長,這個長我們一般講相續相。而大乘教裏面給我們說不是相續,是遷流,那說的意思說得更深,我們不太好懂,說相續我們容易接受,容易理解。

  

  要緊是不造業,不造業可不容易,什麼人不造業?法身菩薩,明心見性了,他不造業。六道凡夫造染業,四聖法界造淨業,所以十法界裏面都在造業,染淨不相同。不造業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叫真淨,十法界跟六道是相對的染淨,這個道理我們懂。我們現在能不能不造業?不能,你能夠不起心、不動念嗎?起心動念就造業。爲什麼會起心動念?無量劫來的習氣,想斷斷不了,這是爲什麼出不了輪回的第一個因素。佛教我們出六道輪回,先不要做惡業,不要造染業,你造善業、造淨業,你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在四聖法界。四聖法界裏頭沒有苦報,爲什麼?他是善業,他是淨業,所以他沒有苦報,也就是說,苦苦、壞苦、行苦他都沒有。可是他還要不斷向上提升,把善業、淨業也不去執著,不著相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了,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就是帶業往生。真正在這一生當中,你看我們的善惡習氣都沒有辦法斷,那叫帶業,帶什麼?帶善惡習氣,往生極樂世界。這個緣太難得太難得,彭際清居士講「這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遇到了,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下碰到了。如果你能夠認識,你能夠抓緊,你這一生成就,這個成就比阿羅漢、比辟支佛、比十法界裏面的菩薩高明太多!你從六道裏面超越,不是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這個機會到哪裏去找!你想想看,我們要不要徹底放下,一門深入長時熏修?

  

  你要說,要多長的時間熏修?《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還有例子,《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裏頭有這個例子。由此可知,我們真正要想求生淨土,有足夠的時間,不遲,要把握住!所以有人來啓請,希望我能夠把《彌陀經》跟《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能夠提早講一遍。也就是說我們的《華嚴經》暫時停講一、兩個月,這一、兩個月的時候講一、兩部淨土經,也未嘗不是好事情,尤其在現在這個環境當中,往生淨土比什麼都重要。可是往生淨土有往生淨土修學的方法,這一定要很正確,不能錯會了。錯會了怎麼樣?盲修瞎練,不能成就,有正確的修行方法。這個我可以考慮。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五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