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形象,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想的是什么(思想,他想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做的是什么,我们不能不知道,那是我们的榜样,都是从形象开始。

  

  形象上已经有了根,古人讲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六、七岁的时候这个根扎得很牢、很坚固,是从形象上学来的。那他可以上学,上学就是我们家庭教育(家庭就是根)的延续,家庭教育的扩展,像一棵树一样,家庭教育是根,这是一棵树苗从根已经发芽了,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个芽慢慢让它长成树苗,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他就能够吸收更多,叫广学多闻,这个树慢慢就长大了,枝叶丰茂;最高的就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开花结果。诸位一定不能违背这个次第,一定要懂得怎么个教法。

  

  要教人,自己一定要成就,这是佛常讲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所以先自己要成就,然后你才能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是为了要成就别人,不是为自己,这是佛菩萨的存心。要是为自己,为自己就不来这个世间,来这儿干什么?来这儿就是表演的,来这儿就是唱戏的,所以你看佛经里面,「为人演说」这一句佛讲了多少次!没有说为自己,为人,为人表演做个好人,为人表演做个觉悟的人,为人表演做个圣人,诚敬到极处,自自然然能感动人。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招生,经文里头没有听说有「招生」两个字,都是学生仰慕释迦牟尼佛的德行,自自然然来的,跟他学习,没招过生。孔老夫子当年教学也没有招过生,没听说孔老夫子撒了招生广告,没有,仰慕夫子的德行。

  

  我们今天为佛弟子,为儒弟子,我们想想我们像不像夫子?像不像佛陀?我们很想学,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这非常非常重要,这是第一堂课。这一堂课学好了再学第二堂,第二堂就是《沙弥律仪》;三皈五戒、《沙弥律仪》,根就扎下去了。然后第三福讲「发菩提心」,你看「深信因果」,以后才「读诵大乘」,学大乘教。大乘教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发菩提心、深信因果」的基础上。

  

  因果两个字的意思无尽的深广,从浅处讲,善因善果,恶因恶报,我们展示地狱变相图是最浅显的因果;深的因果,起心动念,所有一切环境里面的人事物统统受影响。我们的念头,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像电磁波一样的波动,念头的波动比光波、比电磁波不知道要大多少倍。为什么?我们一念周遍法界,没人知道;起心动念,起一个善念周遍法界,起一个恶念也周遍法界,不仅仅我们周边这些物质受影响,这是佛经上讲得很清楚的。我们每天读诵佛经,囫囵吞枣念下去,念了之后没有感觉,为什么没有感觉?说个不好听的话,我们已经麻木不仁;到你能有感觉的时候你就有救了。

  

  江本博士用水试验,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我们知道佛经上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的念头影响外面环境,外面环境确实是跟着我们念头在产生变化。我们的善念,没有一样东西不善,人也善,事也善,物也善;我们的念头不善,一切都不善,人也不善,事也不善,物也不善,科学给我们证明了,还能不相信吗?诸佛如来他们的善是达到究竟圆满,真正是纯净纯善,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很认真、很努力把所有一切不善放下、舍弃;只要把不善舍弃,我们自性的纯善它就现前。为什么?马鸣菩萨说得很好,「本觉本有,不觉本无」,现在不觉障碍了我们的本觉,不善障碍了我们的本善,我们只要把不善离开,我们的本善马上就现前,就这么一回事情。

  

  圣人真的是大慈大悲,为我们做种种示现,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我们要知道感恩,要知道效法。你看佛的教学理念、次第,跟儒家没有两样,完全相同,我们要深思,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自己认真努力学习,很得受用。这是最后讲到受用镜,这样不愧为圣贤弟子。

  

  所以《弟子规》上所说的,《十善业》里面所说的,我们把《十善业道经》做了个节录,节录是经典里面最重要的纲领,这是便利诸位初学,因为有《弟子规》跟《十善业》结合成一体,我们真能学到东西。如果没有《弟子规》,《十善业道经》要全学,没有办法节录,全学。后面讲善有善的果报,不善有不善的果报,经文虽然不长,句句都含无量义。所以佛在总结里头说,十善是从人天乘、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一直到无上菩提,都依十善为根本,这个讲得透彻。能不能离开?不能,成了佛也不能离十善。为什么?你还要示现十善业教化众生。就像做父母的,从小学《弟子规》,他的老人教他,教他他是一生都在奉行。不是说「这是我念小学的时候学的,我到大学这个可以不要了」,不是的,它是根,如果你念到大学不要了,你的后代就没有了。你学了之后还要教别人,你要教你的儿子,你要教你的孙子,你活到九十、一百,你家里有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你要教你的曾孙,教你的玄孙。

  

  佛「十善业道」完成之后,示现在十法界,众生有感,佛就来应,应的时候统统不离十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跟「弟子规」是永恒的,不是说在哪个阶段学的,是从最初到圆满,又从圆满扩展到虚空法界,一切时、一切处他就是这个表演。他表演已经成自然了,成自然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十善业,本善就是弟子规。我们对世出世间圣贤所传的这些大道,你必须要认识它,你才欢喜接受,依教奉行;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它,不认识它,你对它就不产生兴趣,所以一定要认识。现在实在讲,讲这个东西也少了,为什么?迷得太深,内有烦恼习气,外有这些逆境恶缘在诱惑你,愈迷愈深。

  

  这都是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一点点做作,自自然然的。所以佛菩萨、大圣大贤为我们现身说法,来教导我们,我们要好学,我们要善学,这才能得利益。一切经论、高深的学问是从这个基础发展向上的,没有这个基础学什么都落空,不是活的;换句话说,就像花瓶里面的花,没有生命,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这堂课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看清凉大师下面的《疏》:

  

  「然有二义,一随境界质,现业缘影,故合云,业性亦如是」。我们继续看《钞》里面,《钞》里头有解释,「然有二义下,第二显喻相」,显是明显、显示比喻的相状,「有三事,一镜,二本质,三影像,以喻就法,镜则无二,质影各二」。镜是体,体是一,可是就像一面镜子,镜子里面现像了,像怎么现的?像一定有质,譬如我们照镜子,我们自己本身,这个本是质,镜子里面的像是影,影一定是随着本而现的,现在镜子里面。镜子是一,但是质跟像是二,他里面所说的镜则无二,无二就是一,所以质影各二。

  

  「谓一是因影,境界为质,故合云业性」,前面这个文业性亦如是。这一句,这是一个意思,「因影,境界为质」,这是先从镜中所现的像,这是影。影从哪里来的?影是从境界,这个意思说得很深。我们要记住前面的经文,法相宗是以阿赖耶为镜,比喻作镜体;此地是从法性宗讲的,法性宗是以如来藏,就是以自性为镜体。能现所现,这就变成二,能现是质,所现是影,这是我们凡夫知见。而事实真相我们很不好懂,这就是讲这个法甚深,甚深就是我们没法子理解,我们总讲一个能,一个所,你看讲一个质,一个影。而事实上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影跟质也是一,也不是二,这个就难懂。这不是我们凡夫境界,佛家讲不是凡夫境界,我们现在讲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达得到的,那是真相。

  

  我们为什么思惟、想象达不到?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宇宙是一不是二。我们始终认为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像前面菩萨所问「各各不相知」,为什么各各不相知?法性是一,法界是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东西发生?殊不知那是从心想生。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是质,你因为有这个东西它就有现相;而本来呢?本来不但没有相,连妄想分别执着也没有,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什么东西现前?镜体现前,镜体不二,镜体就是真性,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教下讲大彻大悟,念佛人讲理一心不乱,就是这个境界,这个境界现前。

  

  这个境界现前,在佛法里面就称你为法身菩萨,就称你为如来,《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者,诸法如义」。你看话讲得多么简单,诸法是一切法,如义是什么?法如其性,性如其义,就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性,多是森罗万象,森罗万象是一个性。这个意思我们一下会不过来,就想到古大德讲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从这个地方你去体会,森罗万象。真正见到宇宙的本体,真正见到宗门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见到法性了,晓得法性跟法界是一不是二,所以他合说业性亦如是。这个地方的「境界质」就是阿赖耶,随境界质,这个境界就是指阿赖耶。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第二,第一是从理上讲,第二是从事上讲的,「随业缘质」,这个业缘是什么?就是阿赖耶里头的习气种子,「现果影像」。你看看前面讲现业缘影,这个地方讲现果影像,果影像是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现业缘影,这是现一真法界。所以前面偈颂里面讲「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理事不二,理里面有体、有相、有用,从事上讲,体有体之体,有体之相,有体之用;相,相有相之体,有相之相,有相之用;用里面,有用之体,有用之相,有用之用。我们只说到这个地方,要再往下说,说不尽,体相用重重无尽,这是什么?这是事;第一个体相用是理,第二以后重重无尽那是事,理事不二,这个理太深了。

  

  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总的佛一句话说尽了,「法尔如是」,法本来就是这样。这个重重无尽,《华严经》上说得好,说得透彻,也说得很多,…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