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形象,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想的是什麼(思想,他想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那是我們的榜樣,都是從形象開始。
形象上已經有了根,古人講的「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六、七歲的時候這個根紮得很牢、很堅固,是從形象上學來的。那他可以上學,上學就是我們家庭教育(家庭就是根)的延續,家庭教育的擴展,像一棵樹一樣,家庭教育是根,這是一棵樹苗從根已經發芽了,這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個芽慢慢讓它長成樹苗,這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他就能夠吸收更多,叫廣學多聞,這個樹慢慢就長大了,枝葉豐茂;最高的就是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開花結果。諸位一定不能違背這個次第,一定要懂得怎麼個教法。
要教人,自己一定要成就,這是佛常講的,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先自己要成就,然後你才能成就別人。成就自己是爲了要成就別人,不是爲自己,這是佛菩薩的存心。要是爲自己,爲自己就不來這個世間,來這兒幹什麼?來這兒就是表演的,來這兒就是唱戲的,所以你看佛經裏面,「爲人演說」這一句佛講了多少次!沒有說爲自己,爲人,爲人表演做個好人,爲人表演做個覺悟的人,爲人表演做個聖人,誠敬到極處,自自然然能感動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招生,經文裏頭沒有聽說有「招生」兩個字,都是學生仰慕釋迦牟尼佛的德行,自自然然來的,跟他學習,沒招過生。孔老夫子當年教學也沒有招過生,沒聽說孔老夫子撒了招生廣告,沒有,仰慕夫子的德行。
我們今天爲佛弟子,爲儒弟子,我們想想我們像不像夫子?像不像佛陀?我們很想學,從哪裏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從《十善業道》學起,這非常非常重要,這是第一堂課。這一堂課學好了再學第二堂,第二堂就是《沙彌律儀》;叁皈五戒、《沙彌律儀》,根就紮下去了。然後第叁福講「發菩提心」,你看「深信因果」,以後才「讀誦大乘」,學大乘教。大乘教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基礎上。
因果兩個字的意思無盡的深廣,從淺處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我們展示地獄變相圖是最淺顯的因果;深的因果,起心動念,所有一切環境裏面的人事物統統受影響。我們的念頭,一個念頭就是一個像電磁波一樣的波動,念頭的波動比光波、比電磁波不知道要大多少倍。爲什麼?我們一念周遍法界,沒人知道;起心動念,起一個善念周遍法界,起一個惡念也周遍法界,不僅僅我們周邊這些物質受影響,這是佛經上講得很清楚的。我們每天讀誦佛經,囫囵吞棗念下去,念了之後沒有感覺,爲什麼沒有感覺?說個不好聽的話,我們已經麻木不仁;到你能有感覺的時候你就有救了。
江本博士用水試驗,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我們知道佛經上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的念頭影響外面環境,外面環境確實是跟著我們念頭在産生變化。我們的善念,沒有一樣東西不善,人也善,事也善,物也善;我們的念頭不善,一切都不善,人也不善,事也不善,物也不善,科學給我們證明了,還能不相信嗎?諸佛如來他們的善是達到究竟圓滿,真正是純淨純善,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很認真、很努力把所有一切不善放下、舍棄;只要把不善舍棄,我們自性的純善它就現前。爲什麼?馬鳴菩薩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現在不覺障礙了我們的本覺,不善障礙了我們的本善,我們只要把不善離開,我們的本善馬上就現前,就這麼一回事情。
聖人真的是大慈大悲,爲我們做種種示現,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我們要知道感恩,要知道效法。你看佛的教學理念、次第,跟儒家沒有兩樣,完全相同,我們要深思,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自己認真努力學習,很得受用。這是最後講到受用鏡,這樣不愧爲聖賢弟子。
所以《弟子規》上所說的,《十善業》裏面所說的,我們把《十善業道經》做了個節錄,節錄是經典裏面最重要的綱領,這是便利諸位初學,因爲有《弟子規》跟《十善業》結合成一體,我們真能學到東西。如果沒有《弟子規》,《十善業道經》要全學,沒有辦法節錄,全學。後面講善有善的果報,不善有不善的果報,經文雖然不長,句句都含無量義。所以佛在總結裏頭說,十善是從人天乘、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一直到無上菩提,都依十善爲根本,這個講得透徹。能不能離開?不能,成了佛也不能離十善。爲什麼?你還要示現十善業教化衆生。就像做父母的,從小學《弟子規》,他的老人教他,教他他是一生都在奉行。不是說「這是我念小學的時候學的,我到大學這個可以不要了」,不是的,它是根,如果你念到大學不要了,你的後代就沒有了。你學了之後還要教別人,你要教你的兒子,你要教你的孫子,你活到九十、一百,你家裏有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你要教你的曾孫,教你的玄孫。
佛「十善業道」完成之後,示現在十法界,衆生有感,佛就來應,應的時候統統不離十善。由此可知,「十善業道」跟「弟子規」是永恒的,不是說在哪個階段學的,是從最初到圓滿,又從圓滿擴展到虛空法界,一切時、一切處他就是這個表演。他表演已經成自然了,成自然就是本性,本性就是十善業,本善就是弟子規。我們對世出世間聖賢所傳的這些大道,你必須要認識它,你才歡喜接受,依教奉行;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它,不認識它,你對它就不産生興趣,所以一定要認識。現在實在講,講這個東西也少了,爲什麼?迷得太深,內有煩惱習氣,外有這些逆境惡緣在誘惑你,愈迷愈深。
這都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一點點做作,自自然然的。所以佛菩薩、大聖大賢爲我們現身說法,來教導我們,我們要好學,我們要善學,這才能得利益。一切經論、高深的學問是從這個基礎發展向上的,沒有這個基礎學什麼都落空,不是活的;換句話說,就像花瓶裏面的花,沒有生命,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這堂課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下面的《疏》:
「然有二義,一隨境界質,現業緣影,故合雲,業性亦如是」。我們繼續看《鈔》裏面,《鈔》裏頭有解釋,「然有二義下,第二顯喻相」,顯是明顯、顯示比喻的相狀,「有叁事,一鏡,二本質,叁影像,以喻就法,鏡則無二,質影各二」。鏡是體,體是一,可是就像一面鏡子,鏡子裏面現像了,像怎麼現的?像一定有質,譬如我們照鏡子,我們自己本身,這個本是質,鏡子裏面的像是影,影一定是隨著本而現的,現在鏡子裏面。鏡子是一,但是質跟像是二,他裏面所說的鏡則無二,無二就是一,所以質影各二。
「謂一是因影,境界爲質,故合雲業性」,前面這個文業性亦如是。這一句,這是一個意思,「因影,境界爲質」,這是先從鏡中所現的像,這是影。影從哪裏來的?影是從境界,這個意思說得很深。我們要記住前面的經文,法相宗是以阿賴耶爲鏡,比喻作鏡體;此地是從法性宗講的,法性宗是以如來藏,就是以自性爲鏡體。能現所現,這就變成二,能現是質,所現是影,這是我們凡夫知見。而事實真相我們很不好懂,這就是講這個法甚深,甚深就是我們沒法子理解,我們總講一個能,一個所,你看講一個質,一個影。而事實上能跟所是一不是二;影跟質也是一,也不是二,這個就難懂。這不是我們凡夫境界,佛家講不是凡夫境界,我們現在講不是我們的常識,不是我們思惟、想象能達得到的,那是真相。
我們爲什麼思惟、想象達不到?因爲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始終認爲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像前面菩薩所問「各各不相知」,爲什麼各各不相知?法性是一,法界是一,爲什麼會有這麼多東西發生?殊不知那是從心想生。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質,你因爲有這個東西它就有現相;而本來呢?本來不但沒有相,連妄想分別執著也沒有,能所都不可得。能所都不可得,什麼東西現前?鏡體現前,鏡體不二,鏡體就是真性,我們禅宗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徹大悟,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現前。
這個境界現前,在佛法裏面就稱你爲法身菩薩,就稱你爲如來,《金剛經》上說得好,「如來者,諸法如義」。你看話講得多麼簡單,諸法是一切法,如義是什麼?法如其性,性如其義,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性,多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是一個性。這個意思我們一下會不過來,就想到古大德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這個地方你去體會,森羅萬象。真正見到宇宙的本體,真正見到宗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見到法性了,曉得法性跟法界是一不是二,所以他合說業性亦如是。這個地方的「境界質」就是阿賴耶,隨境界質,這個境界就是指阿賴耶。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第二,第一是從理上講,第二是從事上講的,「隨業緣質」,這個業緣是什麼?就是阿賴耶裏頭的習氣種子,「現果影像」。你看看前面講現業緣影,這個地方講現果影像,果影像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現業緣影,這是現一真法界。所以前面偈頌裏面講「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理事不二,理裏面有體、有相、有用,從事上講,體有體之體,有體之相,有體之用;相,相有相之體,有相之相,有相之用;用裏面,有用之體,有用之相,有用之用。我們只說到這個地方,要再往下說,說不盡,體相用重重無盡,這是什麼?這是事;第一個體相用是理,第二以後重重無盡那是事,理事不二,這個理太深了。
爲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總的佛一句話說盡了,「法爾如是」,法本來就是這樣。這個重重無盡,《華嚴經》上說得好,說得透徹,也說得很多,…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