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四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七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我們還接著前面寶首菩薩偈頌第二首,我們要看清涼大師的注解,看《疏》。

  

  「合雲業者,謂善惡等叁」,善、惡,等就是無記業,非善非惡,這叁大類,「業」就是講這個叁大類。這叁大類,世尊在經教裏頭幾乎常常爲我們提示。善惡沒有定法,換句話說,有很多的標准。有沒有絕對標准?有!什麼是絕對標准?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是惡,這是絕對標准。

  

  在十法界裏面,就好象我們在學校讀書一樣,學校有幼兒園、有小學、有中學、有大學、有研究所,學生應當守的規矩,各個階層都不一樣。那個規矩就好比是業,善惡的標准不相同,但是在理上講,在體上講,理體上講,一定與性德相應。在佛法裏面說最低層的,最低的標准,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通法性,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裏面就講得很多。不殺生這一條引申的意思,是決定沒有傷害一切衆生的念頭,爲什麼?佛在《十善業道經》上給我們講,「常念善法」,善法意思是圓滿的,常念,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沒有傷害衆生的意念,心善;第二,「思惟善法」,思想善,不但沒有傷害,而且積極去救護,衆生有苦難,你要救他,衆生沒有苦難,你要好好保護他;再「觀察善法」,觀察善法是我們的行爲善。所以,身、口、意叁業都善,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十善反過來就是十惡,常念,心裏頭的意念常常有損人利己,損人利己這個念裏頭有殺、有盜;損人是殺,利己裏頭有盜,這是與性德完全相違背。大乘教裏頭佛說,無論是財富、是智慧,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都是自性裏頭本有的,不但本有,本有的都是圓滿具足。像「往生經」裏面所講的極樂世界,你的福報是無量的,阿彌陀這一句意思就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自性裏頭具足無量的財寶,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壽命,一切都無量,沒有絲毫欠缺,這個佛號是告訴我們,我們原本就是這樣的。誰是無量壽佛?哪一個不是無量壽佛!無量壽是講我們的自性,一切衆生從自性上講,個個都是無量壽,都是無量光。性德是圓滿的,何必還要去奪取別人的?還要一心一意希望自己獨大,別人都不如我,這個錯了。本來都是一樣大,你叫別人不如我,結果怎麼樣?結果是自己不如人。你違背了性德,你錯了,一定要懂得佛法是平等法。

  

  佛在經論裏頭告訴我們,十法界業因、業緣都是無盡無量,決不是單純的。但是佛爲了教導我們方便起見,無量的因緣裏面,哪個因緣最重要?我們迫切需要的知道這一點。佛也給我們講了,就是無量因緣裏頭最重要的一個,成佛的因緣是平等心,這個太重要了!所以性德是平等的,自性是平等的,你不平你就跟性德違背,違背你怎麼能證得?換句話說,你的心不平,你就決定不能成佛。我們想成佛那要修平等心,平等心是菩提裏面的深心。

  

  我跟諸位講菩提心,我講五個,經論上都講叁個,我講五個。真誠心是體,菩提心之本體,本體是真誠,真就不假,誠就不虛,沒有虛假,真誠。經論上講第二個是深心,深心不好懂,所以我把深心講了叁個,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深心,自受用。我們怎樣對自己?對自己要清淨,對自己要平等,對自己要覺悟,覺而不迷。實際上,自受用就是叁寶,佛、法、僧叁寶,覺而不迷,佛寶;正而不邪,平等,平等是法寶;清淨是僧寶,淨而不染。平等是正而不邪,正覺是覺而不迷,你們想想看,深心就是叁寶,深心是自受用。自受用得到之後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這是大慈大悲,慈悲是他受用,慈悲不是對自己的,對自己的是覺正淨。念念與覺正淨相應,行行與覺正淨相應,這就是善法,這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所以,覺正淨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叫成佛之道。

  

  菩薩第一個因緣,菩薩道第一因緣,佛說六度心,起心動念常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個人是菩薩道;辟支佛常念十二因緣,聲聞常念四谛,這是佛把第一個業因告訴我們。天道常念十善、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天人。我們人道,人道常念五戒,五戒、十善是人道;四無量心、十善是天道,常常想著慈悲喜舍,慈是幫助衆生得樂,悲是拔衆生之苦,拔苦與樂叫慈悲。諸佛菩薩用什麼方法幫助衆生離苦得樂?佛菩薩用什麼方法?用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在教學,教你什麼?教你覺悟,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之後你決定不造惡業,就離苦了;你決定造十善業,造善業你就得樂,善的果報是樂,惡的果報是苦。所以釋迦牟尼佛不做國王,不做大臣,不做元帥,爲什麼?這些都沒有辦法真正幫助衆生離苦得樂,真正幫助衆生離苦得樂是教學,所以他老人家一生搞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

  

  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都是搞教育,真的把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喜悅不是名聞利養,這個喜悅不是從外面來的,從內心裏頭來的,這是性德。常生歡喜心,我們佛家講法喜充滿,就是孔老夫子所講的不亦悅乎,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對于過去、現在、未來,自己、衆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要是很貧苦,怎麼辦?孔子弟子裏頭有很貧苦的,孔子也是平民,並不富有,世尊弟子裏面也有很多貧苦的、貧窮的,這是什麼原因?這是果報!過去生中沒有修福報,所以這一生沒福。今天這個世間苦人多,貧困的人多,中國政府有扶貧的措施,盡量幫助貧困,希望他們慢慢的能進入到小康。那怎麼辦?還是辦學,所以中國有很多「希望小學」,我們也辦了不少,也有辦了幾十所希望小學。唯有求學,提高他的知識,提高他的能力,他才能改善他的物質生活,這些很多人都在做。可是佛法裏頭有個很妙的方法,世間人不知道,學佛的同學雖然聽得多,讀得也多,怎麼樣?對它有疑問,不敢依教奉行,所以佛的教誨沒有收到實質上的效果。

  

  但是話也不盡然,爲什麼?也有少數人肯接受,能依教奉行,凡是能依教奉行的,他的果報就像經中所說的。佛給我們講財富的真因是布施,現在在世間擁有大財富的,擁有高地位的,都是前生修的!前生喜歡幫助別人,爲別人服務,喜歡用財布施,這一生得大財富;喜歡爲別人服務,排解糾紛,幫助人解決困難,這一生得大貴,富貴的因是這麼回事情。歡喜教別人,這叫法布施,得聰明智慧;愛護一切衆生,不傷害一切衆生,保護一切衆生,屬于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世間人普遍希求的,你說哪個人不求這個?求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知道真因!這個真因就是世俗裏頭講你命裏頭有,命裏頭有財,命裏頭有智慧、有功名,前世修的,前世沒有修我們就會缺乏。因爲一個人這叁種因都修,不多,真的是不多,都有所偏,于是果報不相同。

  

  我過去的老師方東美先生,真的是絕頂聰明智慧,可是一生清寒。我們學佛之後知道,方老師過去一定是修法布施,沒有修財布施。所以一生教書,都在學校工作,當了一輩子教授,每個月拿學校這些待遇,鍾點費,買一套《大藏經》都買不起。我初學佛的時候,真的是緣很殊勝,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一看就歡喜。我記得好象是在一、兩個月當中,我看了叁十遍,深深受到這部書的啓發。我學了凡先生,正好在那時候章嘉大師把佛陀這個教誨告訴我,他老人家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施財得財,施法得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我就真幹。

  

  我起步也算是很快,接受章嘉大師教誨之後不到半年,我就落實他老人家教導我的,看破、放下。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畏施怎麼個做法?吃長素,選擇素食,素食是無畏施,不吃衆生肉,不跟衆生結惡緣。積極的呢?積極參加放生,放生沒有錢,不要緊,我們做義工。我們幫助一些慈善團體、寺廟團體,他們放生我們去做義工,生歡喜心,這就參與了。到以後我出家,出家前十年沒有人供養,很辛苦,生活非常艱苦,但是有點小的供養,不多,能夠維持生活,還有多余的就放生、布施醫藥,錢雖然不多,我們的心是圓滿的。

  

  布施醫藥跟放生、素食都是屬于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我從二十六歲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方法,我就很認真的幹,確實我的定業全轉過來。我自己的定業不如了凡先生,比他差遠了,可是我們今天所得的果報超過了凡先生太多!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不是在佛菩薩面前、佛像面前燒香磕頭去禱告,那個沒有用處,那個怎麼求也求不到,那是迷信。要怎麼求?你要懂得佛所講的這個道理,你要真正把它變成你自己的生活,落實在生活裏頭,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是你真學,那就真的得到了。

  

  學財布施,有錢就要幫助別人,不管多少,我這個月能賺五十塊錢,除了自己生活必需之外,剩下來的都要幫助別人,還有比我更苦的人,你得要學。結果怎麼樣?愈舍愈多,收入慢慢愈來愈多,愈多愈施,不要去留,不要去想明天,看到有需要的趕緊布施。法布施,我知道一點東西,好的,趕緊要告訴別人,不相信的,那就算了,那就不說;相信的、喜歡聽的,要認真給人家講解,要歡喜爲別人講解。

  

  你真正去做,果報自然現前,果報不要求,求就不好。求,你的心就不是真心;一無所求,真心,可是果報自然現前。果報現前之後,有沒有歡喜心?沒有,很平常,平常心是道。多,多做好事;少,少做一點好事;沒有,就可以不必做。但是事實決定是愈施愈多,財、法、無畏都是愈施愈多。這是講世出世間聖賢都勸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個話是真的,決定不假,對我們後學來講決定有大利益。無論是世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