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P4

  ..续本文上一页善有端曲,善有满有半,你要统统了解之后,你才知道你行善是不是真善?你将来果报在什么地方,你统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必问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世出世间真正想断恶修善,你不从《弟子规》,不从「十善业」,你到哪里去修!这是世出世间的圣人真实教诲,你不听,你好高骛远,你要去看那个枝叶花果,那很好看,真是又玄又妙,学习之后得意忘形,最后什么?什么也得不到。讲得天花乱坠,得不到受用,烦恼没断,智慧没开,自己总要觉悟,总要明了。学习真正有成就,烦恼轻智慧长,一定是无论在什么境界里头不被外境所转,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法喜充满,经教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对一切众生大慈大悲,我们是不是这个心行?对一切众生平等对待,我们今天对众生有没有高下?有没有我喜欢接近这个人,我讨厌那个人?这就不行,你什么功夫都没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一个字都没有。什么原因?根坏了。

  

  《弟子规》、「十善业」培养根,到什么时候根现前?儒家诚意、正心,你的根活起来了,到诚意正心就活起来。可是诚意正心你要知道,你要有烦恼,你的意就不诚,你的心就不正,所以诚意一定要致知,致知一定要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障;致知是什么?断所知障,二障去掉,意就诚了,你的根就活起来了。意诚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就好象植物长出芽出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这个树苗逐渐长成大树,开花结果了。在佛法里头,佛法是修出世间法,「十善业道」是教你断恶修善,在三皈、在持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培养你的善根。善根现前是什么?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众生的真心,一切众生本来统统都有,现在怎么样?迷失了,为什么会迷失?因为有烦恼障、有所知障。

  

  所知障是错误的见解,「我以为怎样怎样,我想怎样怎样」,你想错了,佛法都不能想,一想就错。所以经我们只看,有没有意思?这个话我讲了很多,佛经没有意思,称性流露出来的。唯有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你这一句经文,长讲短讲,浅讲深讲,真叫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为什么?它没有意思;如果有意思,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个讲法,不能两个讲法。因为诸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他说的这些经,都是从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个情况之下流出来的,我们要用妄想分别执着去理解它、去研究它,岂不是全错了!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我也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我一看一听就懂了,彼此通了。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障碍,不通;不通的时候,往往你是曲解了意思,你错解了。

  

  我们今天学教,自己没有开悟,老师一再交代我们要看古人的注子,不能看现在的。什么原因?古人的注子已经经过千百年的时间,他要是有错误的话,他就传不下来。因为古时候经书,早年是手写的本子,都是手抄本,你不是真正好的东西,真正开悟证果的东西,谁愿意用那么长的时间,那么样的精力来给你传,来抄你的东西,不可能。以后虽然进步了,有木刻的刻版印刷,可是那个成本也非常高。诸位现在如果到南京去观光旅游,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到「金陵刻经处」去看看,它那个地方还有木刻版在那里刷经本。你去看看从前那个,那个成本高,一个人一天的工作大概只能做两、三本书,熟手!像我们去做,一天一本书都做不出来,成本很高。

  

  谁愿意传你的?你的东西真好,人家真生恭敬心、欢喜心,才肯花这个人力、物力、财力来流通,经过时间、经过历史考验,现在人都没有经过考验。我们自己这一生的时间有限,所以一定要先找货真价实的,就是经过历史考验的,货真价实,我们先用这个,学习这个,然后再学现在的。到你真正契入境界,那现在人的著作,或者他的讲演,你一接触就明了,就知道他悟入什么境界,你有没有必要跟他学习,这就是儒家讲的「博学、审问」。审问很重要,你要去审查,古圣先贤的东西传了几千年,你就不必审问了,完全相信,不能有一丝毫怀疑,你才能得利益。

  

  不但是佛经没有意思,儒家经典也没有意思,你看这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有解释,《论语》注解有多少种,每种讲的都不相同,都很有道理,这个叫经典!我们读古人这些注解,提供自己做参考,希望在参考这些东西自己有悟处。你读的很多,为什么不开悟?你着了相,你就不能开悟。所以《起信论》里头马鸣菩萨教我们,虽然讲的是读佛经,对中国古圣先贤经典同样有效,那就是「离言说相(书本就是离文字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个心缘就是你只是去读,你不要去想它,熟读;熟读就会有悟处,所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就这个道理。为什么?一千遍,你心定了,定生慧,慧就能看出古人他的境界,他的用心,你就能看出来,真得受用,所以是不亦悦乎。

  

  你要是绞尽脑汁去研究、去分别、去执着,你就错了,可能你把它的意思全部解错,它没有意思,你所解释全是你自己意思。儒家,不是孔子的意思,不是孟子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家,不是佛菩萨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为什么?你用你自己意思去解,这是很大的忌讳。所以离心意识,佛家重视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学教也要离心意识;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分别、不执着,没有妄想,你才能够契入,你才能够知道真相。这个真相就是此地讲的,能现万像的真义,能现、所现的真相你才能够明了。

  

  第三个讲「净镜,谓已磨治,离尘垢故」。这个净镜就是什么?这是讲修行,你自己成功了,磨治就是讲我们学习,佛家讲修行;尘垢就是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断了,断的样子是什么?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尘垢离了。给诸位说,千经万论,无量法门,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断烦恼。断烦恼就是嘉章大师教给我的「放下」,放下一切执着,放下一切分别,放下一切起心动念,恢复到本性,恢复到真心,这个大乘经教里头讲得太多了。真心离念,那你就晓得,念是什么?念是妄心,真心没有念头,没有起心动念。但是这个实在太难太难了,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自自然然就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叫惑,迷惑,无明;分别执着叫造业。有起心动念,但是还没有分别执着,还行,还不错,算是你已经有觉悟了,为什么?你不造业了,什么人?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他虽然起心动念,但是他没有分别执着。所以我们今天真正修行的功夫,自己不能不知道。于一切境缘之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在这个里头练什么?练不执着,练不分别。如果真的不执着,见思烦恼断了,就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一切都不分别,尘沙烦恼断了,你到哪里去?一真法界,不在六道了。四圣法界里面,声闻、缘觉、菩萨、还有佛,这个佛,天台大师讲「相似即佛」,像佛,不是真的成佛;真的成佛,还要把起心动念伏住,没断,能够控制,能够伏住,那你就超越十法界了。

  

  我们今天什么烦恼都伏不住,求生净土带业往生,带业往生是烦恼习气没断,一句佛号把它控制住。念佛怎么个念法?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转得快。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句佛号提起来就是觉,你要转得快。执着分别才动,「阿弥陀佛」,把那个执着分别打掉,这是真念佛,会念佛,念到一段时期真有效,烦恼轻智慧长。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七二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