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有端曲,善有滿有半,你要統統了解之後,你才知道你行善是不是真善?你將來果報在什麼地方,你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不必問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世出世間真正想斷惡修善,你不從《弟子規》,不從「十善業」,你到哪裏去修!這是世出世間的聖人真實教誨,你不聽,你好高骛遠,你要去看那個枝葉花果,那很好看,真是又玄又妙,學習之後得意忘形,最後什麼?什麼也得不到。講得天花亂墜,得不到受用,煩惱沒斷,智慧沒開,自己總要覺悟,總要明了。學習真正有成就,煩惱輕智慧長,一定是無論在什麼境界裏頭不被外境所轉,心是清淨的,心是定的,法喜充滿,經教裏頭常講「常生歡喜心」。對一切衆生大慈大悲,我們是不是這個心行?對一切衆生平等對待,我們今天對衆生有沒有高下?有沒有我喜歡接近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這就不行,你什麼功夫都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一個字都沒有。什麼原因?根壞了。
《弟子規》、「十善業」培養根,到什麼時候根現前?儒家誠意、正心,你的根活起來了,到誠意正心就活起來。可是誠意正心你要知道,你要有煩惱,你的意就不誠,你的心就不正,所以誠意一定要致知,致知一定要格物。格物是什麼?斷煩惱障;致知是什麼?斷所知障,二障去掉,意就誠了,你的根就活起來了。意誠心正,心正身修,身修就好象植物長出芽出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這個樹苗逐漸長成大樹,開花結果了。在佛法裏頭,佛法是修出世間法,「十善業道」是教你斷惡修善,在叁皈、在持戒,「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培養你的善根。善根現前是什麼?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衆生的真心,一切衆生本來統統都有,現在怎麼樣?迷失了,爲什麼會迷失?因爲有煩惱障、有所知障。
所知障是錯誤的見解,「我以爲怎樣怎樣,我想怎樣怎樣」,你想錯了,佛法都不能想,一想就錯。所以經我們只看,有沒有意思?這個話我講了很多,佛經沒有意思,稱性流露出來的。唯有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你這一句經文,長講短講,淺講深講,真叫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爲什麼?它沒有意思;如果有意思,有意思是死的,只有一個講法,不能兩個講法。因爲諸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說的這些經,都是從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情況之下流出來的,我們要用妄想分別執著去理解它、去研究它,豈不是全錯了!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我一看一聽就懂了,彼此通了。因爲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障礙,不通;不通的時候,往往你是曲解了意思,你錯解了。
我們今天學教,自己沒有開悟,老師一再交代我們要看古人的注子,不能看現在的。什麼原因?古人的注子已經經過千百年的時間,他要是有錯誤的話,他就傳不下來。因爲古時候經書,早年是手寫的本子,都是手抄本,你不是真正好的東西,真正開悟證果的東西,誰願意用那麼長的時間,那麼樣的精力來給你傳,來抄你的東西,不可能。以後雖然進步了,有木刻的刻版印刷,可是那個成本也非常高。諸位現在如果到南京去觀光旅遊,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到「金陵刻經處」去看看,它那個地方還有木刻版在那裏刷經本。你去看看從前那個,那個成本高,一個人一天的工作大概只能做兩、叁本書,熟手!像我們去做,一天一本書都做不出來,成本很高。
誰願意傳你的?你的東西真好,人家真生恭敬心、歡喜心,才肯花這個人力、物力、財力來流通,經過時間、經過曆史考驗,現在人都沒有經過考驗。我們自己這一生的時間有限,所以一定要先找貨真價實的,就是經過曆史考驗的,貨真價實,我們先用這個,學習這個,然後再學現在的。到你真正契入境界,那現在人的著作,或者他的講演,你一接觸就明了,就知道他悟入什麼境界,你有沒有必要跟他學習,這就是儒家講的「博學、審問」。審問很重要,你要去審查,古聖先賢的東西傳了幾千年,你就不必審問了,完全相信,不能有一絲毫懷疑,你才能得利益。
不但是佛經沒有意思,儒家經典也沒有意思,你看這兩千多年來,曆朝曆代都有解釋,《論語》注解有多少種,每種講的都不相同,都很有道理,這個叫經典!我們讀古人這些注解,提供自己做參考,希望在參考這些東西自己有悟處。你讀的很多,爲什麼不開悟?你著了相,你就不能開悟。所以《起信論》裏頭馬鳴菩薩教我們,雖然講的是讀佛經,對中國古聖先賢經典同樣有效,那就是「離言說相(書本就是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個心緣就是你只是去讀,你不要去想它,熟讀;熟讀就會有悟處,所謂是「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就這個道理。爲什麼?一千遍,你心定了,定生慧,慧就能看出古人他的境界,他的用心,你就能看出來,真得受用,所以是不亦悅乎。
你要是絞盡腦汁去研究、去分別、去執著,你就錯了,可能你把它的意思全部解錯,它沒有意思,你所解釋全是你自己意思。儒家,不是孔子的意思,不是孟子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佛家,不是佛菩薩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爲什麼?你用你自己意思去解,這是很大的忌諱。所以離心意識,佛家重視離心意識參,參禅要離心意識,學教也要離心意識;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妄想,你才能夠契入,你才能夠知道真相。這個真相就是此地講的,能現萬像的真義,能現、所現的真相你才能夠明了。
第叁個講「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這個淨鏡就是什麼?這是講修行,你自己成功了,磨治就是講我們學習,佛家講修行;塵垢就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斷了,斷的樣子是什麼?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塵垢離了。給諸位說,千經萬論,無量法門,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嘉章大師教給我的「放下」,放下一切執著,放下一切分別,放下一切起心動念,恢複到本性,恢複到真心,這個大乘經教裏頭講得太多了。真心離念,那你就曉得,念是什麼?念是妄心,真心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但是這個實在太難太難了,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自然然就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叫惑,迷惑,無明;分別執著叫造業。有起心動念,但是還沒有分別執著,還行,還不錯,算是你已經有覺悟了,爲什麼?你不造業了,什麼人?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雖然起心動念,但是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今天真正修行的功夫,自己不能不知道。于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這個裏頭練什麼?練不執著,練不分別。如果真的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就能超越六道輪回;如果一切都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你到哪裏去?一真法界,不在六道了。四聖法界裏面,聲聞、緣覺、菩薩、還有佛,這個佛,天臺大師講「相似即佛」,像佛,不是真的成佛;真的成佛,還要把起心動念伏住,沒斷,能夠控製,能夠伏住,那你就超越十法界了。
我們今天什麼煩惱都伏不住,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是煩惱習氣沒斷,一句佛號把它控製住。念佛怎麼個念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阿彌陀佛」,轉得快。所以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一句佛號提起來就是覺,你要轉得快。執著分別才動,「阿彌陀佛」,把那個執著分別打掉,這是真念佛,會念佛,念到一段時期真有效,煩惱輕智慧長。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七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