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常到中国大陆,带团去朝山,一年总得去好几次。他跟我说大陆上有个老法师,是研究教的,对于教理非常通达,经典非常熟悉,所以当时佛门里头称他作活字典,不管你有什么问题问他,他都能答得出来。听了我讲《无量寿经》那一套带子,他听了之后,他把所有一切经教统统放下,二六时中就这一句阿弥陀佛。跟李居士讲听我这个带子,很感激、很有受用,不再搞了。不管你问他什么?他就一句话阿弥陀佛,没有第二句话。这就转了,确确实实在转处不留情了;你还有答复,你这个情还没有断,就是什么?你的分别执着没有断。分别执着统统断了,没事了,什么事都没有,无论问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这一句真言传给你。除这一句之外,什么都没有。那我们就晓得这个人肯定往生,肯定一生成就。

  

  在我心目当中看的他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萨再来示现,做样子给你看。你看看我学宗学教,学什么我学得很多,你们怎么样学都学不过我,你比不上我,我到最后万缘放下,一声阿弥陀佛。你有没有看出来?你有没有觉悟?这是现身说法,告诉你宗门教下不能了生死。要想了生死,要想脱离三界、六道、十法界,一定要靠念佛求生净土,告诉你这桩事情。你想想老法师一生的行谊,你的疑虑统统都断掉了,他不是不通宗、不通教的来念,他什么都通达,最后什么都放下,单提这一句万德洪名。这不是现身说法这是什么?这是给我们真实的启示,我们要想在一生成就,他是我们的模范,他是我们的榜样。所以祖师这一句偈「若于转处不留情」,我们净宗得了方便,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再看下面第九首: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

  

  这首偈说得好,我们看清凉大师给我们的开示,「五一偈」,这是偈颂里面的第五段,只有一首偈。「依言论时,令寻思名等,入如实观」,这是这首偈的宗旨。这首偈讲的是什么?我们学习不能离开言论。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为我们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三百余会就好象我们现在办讲座一样,我们讲座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他老人家一生办了三百多届,四十九年办了三百多届。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几天,甚至于一天、二天一次;长的可能会有几个月,甚至于一、二年,长的。长期讲座、短期讲座合起来三百多次,四十九年天天给我们讲经说法,世尊以音声为佛事。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言语、音声,阎浮提众生耳根最利。这就是说这第一句『世间所言论』,它的宗旨,令寻思名等,入如实观,这才是目的。

  

  我们看下面什么叫名实论?「谓了名等,唯意言分别,无别名等」。了是明了,你真正了解言语名词,你真正了解。言语名词它下面注解讲得很好,这是讲的『分别』。分别,无别名等,希望你在分别里面,真正去体会它的真实义,不可以执着在分别上,那你就错了。这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教给我们,读经、听教要懂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你才能入如实观。你要懂得即相离相,言说不能没有,言说是引导我们,名字相也是引导我们,我们要循着它的引导,不可以执着它,一执着就错了,执着你就迷了。你不执着,随顺这个引导往前面去体会,那它就起作用,它引导你入真实。

  

  我们一般人读经、听讲,听讲就是听教,为什么不能够开悟?入真实就是开悟。你为什么开不了悟?因为你迷在言说上,迷在名相上。迷在言说、名相上自己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心缘相,你就入不了真实。你会想到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你在里头起了妄想分别执着,你怎么能懂得它的真实义?开经偈上讲「愿解如来真实义」。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或者我们讲得更具体一点,离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能明了如来真实义,你才能解真实义。

  

  如果在言说、在名字你起了念头,起了妄念,妄念就是打妄想,你是永远不解如来真实义;那是谁的意思?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如来的意思。如来这个经你没有懂,你是一分一毫都没有契入,你所念的,你所听的,是你自己妄心里头生出来的意思,把如来的意思统统扭曲了。所以你怎么样用功都不会开悟,道理在此地。就是前面六祖大师偈子里面讲,你留情。读诵留情,听讲也留情,处处都留情,那有什么法子?教你不留情你不会,你什么时候学会不留情,不留情智慧就现前。那个情是什么?迷情,你没有离开迷情。迷情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你没有离开。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开悟了,如来真实义你就通达明了,这叫契入真实。

  

  下面,「意即意识分别,言即名言」,名词术语,「名言既唯意之分别,名下之义,亦无别体,故所言论,以兼名义」。这小注里头讲「四寻思」,讲了四桩事情,一个是名,第二个是义,第三个是自性,第四个是差别。这是讲的四寻思,唯识加行位里面的四寻思。「今云名等」,这个等就是指下面的义、自性、差别,你要真正理解,真正懂得。「既随分别,则妄计意流,尚未了唯心,安入法性」。佛讲经说法,他的目的就是教我们契入法性,契入法性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这是佛讲经说法的目的。现在我们不会,我们这个方法不会,不会怎么?不会就被佛法迷了,佛法本来不迷人,你自己迷在里头。这为什么会迷?你没有遵守马鸣菩萨《起信论》给你讲的原则,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你没有放下,你没有舍,所以你就迷了。说得粗浅一点,就是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放下。

  

  所以会听经的人,他为什么听得会开悟?会听;不会听的人,天天在祖师的身旁听一辈子,没开悟。六祖的偈子里头说,一个是不留情,一个是留情。留情一辈子不开悟,不留情马上就开悟,何以见得?你看看惠能大师在黄梅五祖座下的时候,黄梅这个道场是五祖主持的。这个道场有一千多人,神秀大师是上首,跟五祖多少年?惠能大师到山上的时候没出家,居士,很年轻,二十四岁,居士。见到祖师,这一问一答祖师就晓得这个人不是凡人,悟性很高。祖师公开声明,他老人家年岁大了要传法,告诉大家,你们每个人做一首偈子送来给我看看,看看有没有见性,果然见性!这个衣钵就传给他,他就是禅宗第六代祖。

  

  大家心目当中,算了我们也不要做了,这一定是神秀大师的,上首!神秀当年在黄梅也等于说助教,追随五祖那么多年,天天听祖师说法、讲开示,没悟!惠能到那边去没有几天,实在讲惠能大师在黄梅,有没有去听祖师讲经说法?没有,后院做苦工去了,派他在碓房里面去踏碓舂米做粗活。他跟五祖没有见几次面,五祖就把他派去做工去了。听五祖讲经就是在离开之前,晚上传衣钵,用袈裟半夜围着他,给他讲《金刚经》,讲不到一半,三分之一,惠能大师开悟了。这一悟不要讲了,全通了。为什么他在黄梅的时间那么短,跟五祖没有见几次面,衣钵就传给他?他不留情!换句话说,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一接触就通达,什么障碍都没有;寺庙里头那么多人,一千多人没有一个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今天要问,你为什么要执着?为什么要分别?执着,平等性就没有了;分别,真相就看不到了。真相在佛法里面讲「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就见不到了。你能够见到诸法实相,那叫妙观察智,就是什么?在妄相里面见到真相,真妄不二,确实是没有离开,真没有离开妄,妄没有离开真。真是什么?能现的法性,能变的阿赖耶,真的;妄的是所现所变,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妙观察是什么?真妄是一不二,森罗万象里面你看到平等,染污、污秽里面你看到清净,虚妄里面你看到真实,这叫妙观察。惠能大师见到了,你说衣钵不传给他,传给谁?我们在此地把这事情说穿了,说穿了之后,为什么?不说穿你一辈子也不会懂,你体会不到,说穿了在宗门里面讲很不好,说穿什么?把你悟门堵死了,你不会开悟,本来要你自己去悟,你实在没有法子悟。我们不走这个路,我们老实念佛,了解事实真相。总而言之,对平等性、妙观察有个概略的印象就好。

  

  如果你还有余力,宗门教下很多原理原则,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用得上,佛法是通的、圆融的、无碍的,帮助我们提高往生的品位。所以这些原理原则你都能够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用在对人、对事、对物,可以把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可以把方便有余土提升到实报庄严土,有用,有作用。可以把我们的品位提升,我们下辈可以提升到中辈,中辈可以提升到上辈;下品可以提升到中品,中品可以提升到上品。问题在会不会。

  

  今天讲到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不留情」,不留情就是不再要去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是错的,不分别、不执着是对的;执着,染污的相现前,分别,紊乱的相现前。自己要好好的多想想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不是上上根人,能放下就赶快放下,一心一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把净土修行的纲领抓住,心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口持名,身礼佛,这个礼佛就是一切恭敬。

  

  怎样真正做到礼佛?你要记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是遍法界诸佛,我们在大回向里头都念到,每一句后面就是遍法界诸佛。一切人是诸佛,一切事是诸佛,一切物是诸佛,没有一样不恭敬,这个恭敬心遍虚空遍法界。你能这样修行,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是凡圣同居土,决定不是下三品往生,而你是实报庄严土,肯定是中上辈往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你这个礼敬可不得了,你这个礼敬把你的性德全部流露出来,你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一切众生就是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你统统礼敬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切恭敬,没有一样不恭敬。你说要不要学!

  

  「称赞如来」,一切有情众生,称赞如来主要是对有情众生的。有情众生里面特别是对一切人,这个人心好、言好、行好,我们赞叹;他不好呢?不好我们不赞叹,不说话,决定不能批评。为什么?你想想看,你要一批评,你是不是又落在分别执着里头,错了。没有分别执着,你怎么会批评?那为什么要赞叹?赞叹有没有落在分别执着?落在分别执着错了,不落在分别执着,诸佛如来的赞叹。赞叹是性德的流露,赞叹不是为自己,也不是为他,赞叹是令一切众生向他学习,是利益众生的。礼敬、赞叹都是利益众生,都是供养里面的一分,恭敬供养、赞叹供养,这就是身教,以身作则。凡夫粗心大意没有看出来,菩萨心细看出来了,说出来给大家,大家一看这不错,是的没错,我们要跟他学习,度众生。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决不是为利益自己,我们应当要在这个地方学习。

  

  所以你要不会,那不会就是这个经上讲的,『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要怎样才入法性?我们看注解第二段,第二段说得好,「若能如是自觉通达,是入唯识之方便也」,这就是前面给我们所说的。进一步「即复此心,无相可得,妄想不生,便入法性」,这几句话重要!你看有没有换心?还是这个心,还是这个境界,只要在这心里头没有妄想,境界里面没有妄想,那就是法性,就是我们前面讲的,你见到事实真相了。妄相里面见到真性,法界里面见到法性,真妄不二,理事不二,觉迷不二,不二就是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落二、三了。这里一句给你讲的入法性,是不是真入?真入了。你要有个真入,没入。

  

  我们再继续看下面的注解「上约心乖」,乖是错误。「体非不即,又不入者,妄想体虚,无可入故」,你可不能执着我真的入了,哪有这个话!如果你是一切都放下,这叫做真入。你们想想六祖偈子上,留情跟不留情,你虽然不留情,但是你的情没有断干净,还有拖泥带水,所以你还不算是真入。真入是什么?情断尽,断尽了说明为入,你自己有没有入的想法?没有。为什么没有?《坛经》里面说得好,「本来无一物」,你入个什么!不要说这个地方入了,《楞严经》里面讲菩萨证到究竟果位,证得究竟果位了,他有没有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真正证得;圆满菩提归有所证、有所得,错了,还留情,没干净。

  

  放要彻底放下,不要拖泥带水。拖泥带水不干不净,你还是以轮回心修学大乘佛法,也是轮回业,这轮回里面的善业。这样的修行,无论怎么样用功,无论怎么样努力,你将来的果报,如果你里头没有恶业,真的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果报在天道。但看你那个情留得多少?情要留得多,欲界天;情要留得少,色界天;留得更少,总而言之,还是拖泥带水不干不净,无色界天,就这么回事情。总要搞清楚、搞明白,要知道这个心性,这是本体,没有形相,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永恒存在,无处不在,六根接触不到它,眼看不见,耳听不到,不但前五根接触不到,你念头想都想不到。你想是妄想,严重的妄想就是分别执着;分别执着没有了,妄想还在,你还会想,想得到想不到?想不到。它不是心法,心法能想得到,不是心法,你想不到,所以祖师讲「本来无一物」。大乘教里面常讲「清净寂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相应了。言语说不出来,言语有限。心法、色法言语可以说,思惟、想象这个心法也行,它不是心法,它不是色法,言语、心行都达不到。

  

  小注里头最后有一行「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一切众生入,而实无所入」,这几句话讲得好,讲得非常之好。你要问有没有入?真有,不能说没有,但是也不能说有;你要是懂得这个意思,说有说无都对,不懂这意思,说有说无都错了。诸法实相妙就妙在此地,你不能说它无,为什么?它有相,它有这些妄相;你不能说有,因为相是妄的,相确确实实不可得,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般若经》上给我们讲的相,相是什么?相是无所有,相是毕竟空,相是不可得。那我们迷了呢?迷了的人以为相是真有,以为相不是空,以为相我可以占有,以为这个相我可以控制,错了,那这样就造业了。造业,你只要没有办法脱离迷惑,就好象作梦一样,你没有办法醒过来就会变成恶梦,恶梦就是三途六道。四圣法界是好梦、美梦,三途六道是恶梦,那恶梦里头最恐怖、最难受的是三恶道。三恶道从哪里来的?就是你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变现出来的,假的,不是真的。但是你受的时候你不知道是假的,你要知道是假的你就觉悟了,你就是佛菩萨;你不知道这是假的,你真的在里头受苦受难。好,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四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