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三四七卷)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觉首菩萨偈颂最后一首,第十一首,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末后这一首偈,清凉大师在科判里面用「拂迹入玄者」,这才真正说到究竟圆满。偈颂是举个例子,这个例子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相对,用佛法来说,就是二法。你看『实』,实的对面是『不实』;『妄』,妄的对面是『非妄』;『世间』,世间的对面是『出世间』,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相对的世间不是真的,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想想看这个地方讲的,「实、不实」这是二法;「妄、非妄」也是二法;「世间、出世间」还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佛法就是觉悟,不是佛法,没觉悟,你还堕落在两边。什么两边?实是一边,非实是一边;妄是一边,非妄是一边;世间是一边,出世间是一边。你还执着在两边,你还分别两边,你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六道凡夫,这不是圣人,这是迷而不觉,不是觉而不迷,这我们要懂。

  

  所以,大乘教里面常说「入不二法门」,你想想看这个味道,怎样才入不二法门?离妄想、分别、执着就入了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诸佛如来自证的境界,所以叫做一真法界。诸位可不要执着这个名相,执著名相又落在二三。所以这个东西连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前面讲三自性,后面讲三无性,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这一首偈是讲胜义无自性性,三无性是「拂迹入玄」。

  

  我们现在来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拂迹入玄者,谓前法性无生,一切皆空,实也」,入实是指前面说的这些。「示现有生,眼等差别」,眼是根、尘、识、七大,我们从这个归纳上来说,眼等就是指像《楞严经》上所讲的,六根、六尘、六识、七大,把宇宙之间所有的万事万物统统包括了。这些是什么?示现有生,有生就是有生灭,无生没有生灭,法性没有生灭,无生,大乘教里面也称之为常住真心,所以说它是真实。示现有生就是讲的现相,如果用哲学名词来讲,法性是本体,眼等差别是现象,现象有生有灭,体不生不灭。这个不是实,这不是真实的,前面讲得很多,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灭。

  

  「妄心分别有妄也」,妄心是什么?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为什么说它是妄?佛家讲真跟妄的定义,凡是讲真,永恒不变,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灭,它有变化,这就是假的。你看起心动念,念头有生有灭,前一念绝对不是后一念,后一念绝对不是前一念,分别执着亦复如是,念念不住。可以说它相似,绝对不能说是完全相同,相似,确实没有一个念头相同。世间所有一切万物亦复如是,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大同当中有小异,所以这就是妄,虚妄,不是真实,妄心分别。可是「如理观察,非妄也」,怎么叫如理观察?中国禅宗里面所说的「见性不着相」,那就是如理观察;你在相上见到性了,这就不是妄。为什么?性是无生的,它不是妄。所以,世间跟出世间不二,什么时候你能够见到实、不实不二,妄、非妄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你就入玄了。玄是玄妙不可思议,诸佛如来亲证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觉悟的人他的境界,迷悟境界不相同。

  

  我们再继续往下看。这里还得补充一句,怎么讲如理观察?古德有个比喻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说我们用黄金做个手镯,做个戒指,如果你从相上来看,这是戒指,这是手镯,戒指不是手镯,手镯不是戒指,从相上看。相是什么?千变万化,我不想用这个手镯了,我希望把手镯做个项链,手镯就变成项链,项链不是手镯,所以相它会变。但是金不会变,戒指是黄金,手镯也是黄金,项链还是黄金,你要见到金,就是如理观察。你要执着在相,那相是妄,你没有见到真的东西。真的是它的体,能现能变,黄金是能现能变,它能够变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样子。我们到黄金制造首饰的工厂,在它的展览室里去参观,我去看过。两万多种黄金制品首饰,真的是美轮美奂,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可是怎么样?全是黄金。

  

  所以,你如理观察,你只看到一个黄金,没错,这叫什么?见性不着相。从这个道理,我们把它引申用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包括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这是什么?这都是现相,现在人讲的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妄想、分别、执着是精神现象。在佛法法相里面讲,物质现象属于相分,精神现象叫见分,这两分都不是真的。这两分从哪里来的?同一个源来的,根源同一个,佛法名词叫自证分,相宗叫自证分,此地叫法性。精神、物质都是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像黄金一样,能变世间种种法。觉悟的人见性不着相,他不是离开,远离相,不是的,是不执着,他在现相里面就得大自在。执着相就错了,你就生烦恼。不着相,无论是在天堂是在地狱,你都得大自在,为什么?知道天堂、地狱的性是一个,都是法性;现相不一样,现相不一样没有关系,虚妄的,不是真的,体性是一样的,这叫如理观察。

  

  如果我们能常常保持着如理观察,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大乘经教里面所说的「若能转物,则同如来」,怎么个转法?就是见性不着相,你就转了。为什么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原来诸佛如来看一切众生的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从这里看,看他的真性。所以从性上看,哪个不是佛?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为什么?无情众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世尊说法用了两个名词,在有情众生上说之为佛性,在无情众生上说之为法性,其实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无二无别。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种智是一切种智,同时同样圆满显现一切种智,这个意思叫同成佛道,这才真正到究竟圆满,如理观察。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事物能够学会如理观察,你得大自在了,你看到善的境界,不起分别执着;你看到不善的境界,也不起分别执着。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是白痴,看得深,看得远,看得透彻。这个意思是什么?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明了,怎么会起心动念,怎么会有分别执着!这个道理如果一下体会不到,慢慢来,《华严经》后面还很长,只要专心来听,听久了你就得三昧,听久了你就会觉悟。

  

  下面清凉大师说,「以妄为缘生,世间流转」,这就是讲我们一般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现相,是结果,它的因是什么?因就是妄为缘生。我们换句话讲大家好懂,这个妄就是迷,如理就是觉,妄就是不觉。不觉怎么样?不觉以为一切法都是缘生的,前面所讲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这都是缘生,佛法是圆成实,佛法也是缘生,所以佛法也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错了,哪来的佛法!果然觉悟了,佛跟你说,没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没有觉,佛就说,哪一法是佛法?诸佛如来所示现的、所说的都不是佛法。为什么?因缘所生法。佛的示现说法,目的是教你觉悟,不是教你分别,你分别佛的言说,执着佛的示现,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觉。

  

  你看这个经教,到这里是一个段落,最后把迹象统统扫掉,你这才恍然大悟。开经偈里头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你这才真正懂得佛在说些什么,他所说的目的何在!帮助你觉悟,帮助你确确实实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明白人在佛法里称之为佛陀,称之为菩萨;不明白称之为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无二无别,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其他都同,性相、理事、因果,没有一样不同的,就是迷悟不同。佛菩萨的教育没有别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帮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而已,这个教学就功德圆满。这个理甚深,事很复杂,我们要慢慢的来学习,细心的去体会。

  

  这是一句说明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的现象,六道轮回现象就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一样不是轮回的。大的,是讲六道轮回,小的,我们这一天也是轮回。你看从早到晚,晚上到第二天又天亮了,周而复始,轮回;一年是一年的轮回,腊月三十尽了,第二天又初一了。所以,中国古德常常讲「终始」,终始就是指轮回,终不是完了,终接着就开始。一年腊月三十,终了,终了之后,立刻第二年正月初一又开始,你们想想这个味道。一个月月终,接着下一个月初一开始;一个星期,星期六终了,星期日就开始。一天,夜晚终了,我们中国人讲半夜子时,子时有上半、下半,上半是今天,到夜晚十二点,过了十二点是下半个子时,第二天的开始,都是终而复始,这轮回的现象。现在科学里面没有讲到流转轮回,没有用这个名词,科学里头也有术语解说这个现象,称为循环,永远在那个地方循环,这是世间流转。

  

  「以如理观,成出世间」,你真正了解妄心随缘,妄心能变境界,境界能生妄心,它循环。这个事情现在科学家已经证明了,实验出来了,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我们要想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能不能做到?能!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妄心,给诸位说不是真心。我们大家都想善,不要想恶,想恶是妄心,想善还是妄心,妄里头有善、恶、有无记,所谓无记就是谈不上善恶。善心变天堂,佛家讲的二十八层天,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层比一层殊胜,善念、善行变现的,体就是法性。如果我们这些人念头不善、言语不善、行为不善,那变什么?变末日,许多宗教里讲「世界末日」;变饿鬼、变畜生、变地狱,这个境界都很恐怖。可是你要晓得,这个境界的体性也是法性,法性上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随着众生的念头,能现天堂也能现地狱。

  

  就像我们有一块黄金,我把这个黄金造成个佛像,…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