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四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最後一首,第十一首,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末後這一首偈,清涼大師在科判裏面用「拂迹入玄者」,這才真正說到究竟圓滿。偈頌是舉個例子,這個例子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相對,用佛法來說,就是二法。你看『實』,實的對面是『不實』;『妄』,妄的對面是『非妄』;『世間』,世間的對面是『出世間』,六道凡夫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相對的世間不是真的,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你想想看這個地方講的,「實、不實」這是二法;「妄、非妄」也是二法;「世間、出世間」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什麼意思?佛是覺的意思,佛法就是覺悟,不是佛法,沒覺悟,你還墮落在兩邊。什麼兩邊?實是一邊,非實是一邊;妄是一邊,非妄是一邊;世間是一邊,出世間是一邊。你還執著在兩邊,你還分別兩邊,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六道凡夫,這不是聖人,這是迷而不覺,不是覺而不迷,這我們要懂。
所以,大乘教裏面常說「入不二法門」,你想想看這個味道,怎樣才入不二法門?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入了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諸佛如來自證的境界,所以叫做一真法界。諸位可不要執著這個名相,執著名相又落在二叁。所以這個東西連老子都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前面講叁自性,後面講叁無性,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這一首偈是講勝義無自性性,叁無性是「拂迹入玄」。
我們現在來看清涼大師的注解,「拂迹入玄者,謂前法性無生,一切皆空,實也」,入實是指前面說的這些。「示現有生,眼等差別」,眼是根、塵、識、七大,我們從這個歸納上來說,眼等就是指像《楞嚴經》上所講的,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把宇宙之間所有的萬事萬物統統包括了。這些是什麼?示現有生,有生就是有生滅,無生沒有生滅,法性沒有生滅,無生,大乘教裏面也稱之爲常住真心,所以說它是真實。示現有生就是講的現相,如果用哲學名詞來講,法性是本體,眼等差別是現象,現象有生有滅,體不生不滅。這個不是實,這不是真實的,前面講得很多,剎那不住,就是剎那生滅。
「妄心分別有妄也」,妄心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爲什麼說它是妄?佛家講真跟妄的定義,凡是講真,永恒不變,這是真的;如果它有生滅,它有變化,這就是假的。你看起心動念,念頭有生有滅,前一念絕對不是後一念,後一念絕對不是前一念,分別執著亦複如是,念念不住。可以說它相似,絕對不能說是完全相同,相似,確實沒有一個念頭相同。世間所有一切萬物亦複如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大同當中有小異,所以這就是妄,虛妄,不是真實,妄心分別。可是「如理觀察,非妄也」,怎麼叫如理觀察?中國禅宗裏面所說的「見性不著相」,那就是如理觀察;你在相上見到性了,這就不是妄。爲什麼?性是無生的,它不是妄。所以,世間跟出世間不二,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實、不實不二,妄、非妄不二,世間、出世間不二,你就入玄了。玄是玄妙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也就是真正覺悟的人他的境界,迷悟境界不相同。
我們再繼續往下看。這裏還得補充一句,怎麼講如理觀察?古德有個比喻很好,「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譬如說我們用黃金做個手镯,做個戒指,如果你從相上來看,這是戒指,這是手镯,戒指不是手镯,手镯不是戒指,從相上看。相是什麼?千變萬化,我不想用這個手镯了,我希望把手镯做個項鏈,手镯就變成項鏈,項鏈不是手镯,所以相它會變。但是金不會變,戒指是黃金,手镯也是黃金,項鏈還是黃金,你要見到金,就是如理觀察。你要執著在相,那相是妄,你沒有見到真的東西。真的是它的體,能現能變,黃金是能現能變,它能夠變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樣子。我們到黃金製造首飾的工廠,在它的展覽室裏去參觀,我去看過。兩萬多種黃金製品首飾,真的是美輪美奂,沒有一個是相同的,可是怎麼樣?全是黃金。
所以,你如理觀察,你只看到一個黃金,沒錯,這叫什麼?見性不著相。從這個道理,我們把它引申用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包括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什麼?這都是現相,現在人講的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妄想、分別、執著是精神現象。在佛法法相裏面講,物質現象屬于相分,精神現象叫見分,這兩分都不是真的。這兩分從哪裏來的?同一個源來的,根源同一個,佛法名詞叫自證分,相宗叫自證分,此地叫法性。精神、物質都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像黃金一樣,能變世間種種法。覺悟的人見性不著相,他不是離開,遠離相,不是的,是不執著,他在現相裏面就得大自在。執著相就錯了,你就生煩惱。不著相,無論是在天堂是在地獄,你都得大自在,爲什麼?知道天堂、地獄的性是一個,都是法性;現相不一樣,現相不一樣沒有關系,虛妄的,不是真的,體性是一樣的,這叫如理觀察。
如果我們能常常保持著如理觀察,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大乘經教裏面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怎麼個轉法?就是見性不著相,你就轉了。爲什麼諸佛如來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原來諸佛如來看一切衆生的佛性,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他從這裏看,看他的真性。所以從性上看,哪個不是佛?有情衆生是佛,無情衆生也是佛。爲什麼?無情衆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世尊說法用了兩個名詞,在有情衆生上說之爲佛性,在無情衆生上說之爲法性,其實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無二無別。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種智是一切種智,同時同樣圓滿顯現一切種智,這個意思叫同成佛道,這才真正到究竟圓滿,如理觀察。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能夠學會如理觀察,你得大自在了,你看到善的境界,不起分別執著;你看到不善的境界,也不起分別執著。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不是白癡,看得深,看得遠,看得透徹。這個意思是什麼?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達明了,怎麼會起心動念,怎麼會有分別執著!這個道理如果一下體會不到,慢慢來,《華嚴經》後面還很長,只要專心來聽,聽久了你就得叁昧,聽久了你就會覺悟。
下面清涼大師說,「以妄爲緣生,世間流轉」,這就是講我們一般講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現相,是結果,它的因是什麼?因就是妄爲緣生。我們換句話講大家好懂,這個妄就是迷,如理就是覺,妄就是不覺。不覺怎麼樣?不覺以爲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前面所講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這都是緣生,佛法是圓成實,佛法也是緣生,所以佛法也不能執著,你一執著就錯了,哪來的佛法!果然覺悟了,佛跟你說,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沒有覺,佛就說,哪一法是佛法?諸佛如來所示現的、所說的都不是佛法。爲什麼?因緣所生法。佛的示現說法,目的是教你覺悟,不是教你分別,你分別佛的言說,執著佛的示現,永遠不會開悟,永遠不覺。
你看這個經教,到這裏是一個段落,最後把迹象統統掃掉,你這才恍然大悟。開經偈裏頭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這才真正懂得佛在說些什麼,他所說的目的何在!幫助你覺悟,幫助你確確實實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真相大白你才是真正的明白人,明白人在佛法裏稱之爲佛陀,稱之爲菩薩;不明白稱之爲凡夫。凡夫跟佛菩薩無二無別,就是迷悟不同,除了迷悟不同之外其他都同,性相、理事、因果,沒有一樣不同的,就是迷悟不同。佛菩薩的教育沒有別的,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一切衆生明心見性而已,這個教學就功德圓滿。這個理甚深,事很複雜,我們要慢慢的來學習,細心的去體會。
這是一句說明爲什麼會有六道輪回的現象,六道輪回現象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日常生活當中沒有一樣不是輪回的。大的,是講六道輪回,小的,我們這一天也是輪回。你看從早到晚,晚上到第二天又天亮了,周而複始,輪回;一年是一年的輪回,臘月叁十盡了,第二天又初一了。所以,中國古德常常講「終始」,終始就是指輪回,終不是完了,終接著就開始。一年臘月叁十,終了,終了之後,立刻第二年正月初一又開始,你們想想這個味道。一個月月終,接著下一個月初一開始;一個星期,星期六終了,星期日就開始。一天,夜晚終了,我們中國人講半夜子時,子時有上半、下半,上半是今天,到夜晚十二點,過了十二點是下半個子時,第二天的開始,都是終而複始,這輪回的現象。現在科學裏面沒有講到流轉輪回,沒有用這個名詞,科學裏頭也有術語解說這個現象,稱爲循環,永遠在那個地方循環,這是世間流轉。
「以如理觀,成出世間」,你真正了解妄心隨緣,妄心能變境界,境界能生妄心,它循環。這個事情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實驗出來了,跟佛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我們要想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能不能做到?能!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妄心,給諸位說不是真心。我們大家都想善,不要想惡,想惡是妄心,想善還是妄心,妄裏頭有善、惡、有無記,所謂無記就是談不上善惡。善心變天堂,佛家講的二十八層天,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層比一層殊勝,善念、善行變現的,體就是法性。如果我們這些人念頭不善、言語不善、行爲不善,那變什麼?變末日,許多宗教裏講「世界末日」;變餓鬼、變畜生、變地獄,這個境界都很恐怖。可是你要曉得,這個境界的體性也是法性,法性上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隨著衆生的念頭,能現天堂也能現地獄。
就像我們有一塊黃金,我把這個黃金造成個佛像,…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