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很喜歡佛,我把它造成佛像,它就變成佛境界。那個人說,我不喜歡佛像,我喜歡小動物,我把這個佛像的黃金,把它改變成一個小貓、小狗,它就變成畜生。你要是再把它改變成地獄、改變成餓鬼的形像,還是黃金,體還是黃金,相不一樣。相,人家看到佛菩薩形像生歡喜心,恭敬禮拜;看到地獄、畜生的時候,他生不起恭敬心,甚至于感到很恐怖。性是一個性。所以如理觀察,見性不著相,他的心平等的,他的心清淨的,他的心覺悟的,清淨、平等、覺!
清淨、平等、覺是真心,是性德,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能起清淨平等覺,這叫出世間。清淨、平等、覺翻過來,清淨的反面是染汙,平等的反面是不平,覺悟的反面是迷惑,你看看,是不是貪瞋癡?染汙是貪,不平是瞋恚,不覺是愚癡,原來貪瞋癡翻過來就是清淨平等覺。貪瞋癡,世間流轉,清淨平等覺,成就出世間,世間跟出世間一念之差,這一念就是覺迷。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更應當明了,爾後我們就懂得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你就會做到很恰當、很圓滿,決定一切都是利他的。爲什麼?利他才是真正自利。自利在什麼地方?自利是圓滿自己的性德,這是真正自利;利他就是決定對于一切衆生沒有絲毫傷害,無有一法不是利益衆生的。諸佛菩薩利益衆生,有現前的利益,有將來的利益,有現前、將來統統都得利益,落實在生活事相當中,我們一般講緣分。特別到底下一段,財首菩薩所說的十首偈,教化甚深,我們就能看到了,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學習。
所以,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年輕的時候聽老師講似懂非懂,但是我們確實有心追求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就開始研究佛經,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契入之後,年年往上提升,才知道這句話的微妙,在這個裏頭才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標,純正無邪,這裏面的快樂無法形容。一般人能夠體會得到的,就是看到這個人他沒有憂慮,他沒有煩惱,他很快樂,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在什麼環境裏面,你看到他都是滿面笑容,就像布袋和尚一樣。這是表現在外面的,內裏面之樂,無法形容。佛菩薩的教學攝受的力量這麼大!你不契入你享受不到。契入不難,只要專心,抓住學習的綱領、原則,決定不能違背。
我抓的這個綱領,我也常常跟同學們說,我沒有保留的,喜歡告訴人,我修學佛法的綱領就是「淨業叁福」,我就是守住這個原則。淨業叁福叁條,第一條裏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第一條;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爲人演說」,我的佛法就是守著這個教條。學儒,我所掌握的總的綱領原則是《叁字經》前面八句,二十四個字。「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性本善,世間沒有惡人,我們對一切衆生恭敬心就生起來了。普賢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這個諸佛裏頭最重要的是未來佛,誰是未來佛?一切衆生就是未來佛。你對他怎麼能生得起恭敬?衆生都造惡,你還會恭敬他嗎?行!如理觀察,恭敬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是真正懂得,他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沒有兩樣,是一個性,恭敬心生起來了。
這是我們自己學習,跟教化衆生,一定要首先肯定人性本善。他爲什麼會變成不善?不善是習性,是他沒有人教導他,他被環境染汙,我們講被環境帶壞了,這個不能怪他。所以《叁字經》上接著講,「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大家都差不多,衆生跟佛沒兩樣,是一不是二。但是習性,習相遠,遠是對他自己本性來說,他的習性愈來愈遠離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佛!你看現在在十法界裏,我們是人道,如果感受不好的習性,你變成畜生道,你變成餓鬼道,你變成地獄道,距離你自己本來是佛愈來愈遠,這習相遠。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教化衆生,「苟不教,性乃遷」,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教育就是從習性裏頭把他拉回來,回歸到本性,本性本有,習性本無,回得來的,不是回不來,回得來。「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重要,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專!
我求學就是守這個指導綱領,這八句話是真理,永恒不變,超時間、超空間,超世間、超出世間。所以你方法、原理原則一定要抓住,锲而不舍,一定有成就。至于佛教導衆生的,我們明白了,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我們的是什麼?總的來講,「倫理道德」四個字。所以,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育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真理,也是超時間、超空間,超越國家界限,超越種族界限,超越文化界限,超越宗教界限;換句話說,這種教育就是根本的教育,基礎的教育。真正的道德,堯舜所講的五倫、五常,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仁、義、禮、智、信,展開來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目。這種教學的綱領,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曆史,這個我們要重視,它超越一切界限,一切人都應當修學。
你只要抓住這幾個綱領,學習這些東西,無論你是從事于世間或者是出世間,你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有大成就!這是根,活的根,生生不息的根!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我們接著看十一首偈,清涼大師的注解,「非倒法眼,皆是名言,而無真實,何者,如言取故」。非倒、法眼都是名詞術語,佛法裏面講名相術語,這都不是真實的。爲什麼?清涼說得好,如言取故。什麼叫如言取故?清涼大師引用古德的話說,「如言而取,所說皆非」。取是什麼?分別、執著,你分別執著言語、名相就全都錯了,這個意思跟馬鳴菩薩《起信論》裏面所講的完全相同。《起信論》教我們,聽經、學教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那就對了。這叁種在此地就是一句話,如言取故,《起信論》上說得詳細。你分別執著言說,你分別執著名詞術語,你分別執著言說、名相裏頭的意思,都錯了。爲什麼?大乘教裏頭最難的就是意在言外,幾個人能懂得弦外之音?這是佛說法的藝術,佛說法的妙處,妙在此地。爲什麼?真的說不出來,沒有法子說。
下面他引《十地論》上的一句話,「如言取義,有五過失,若不取著,實非實等,並皆契理」。你看看,只要你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實與不實不二,妄與非妄不二,世間與出世間不二,你就入不二法門了,所以離妄想、分別、執著就對了!大師又引《中論》上一首偈,《中論》上也說得好,「一切法真實,一切法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這個幾句話,字都很平常,沒有難字,可是意思太深了。我們學習,反複多多的念,古人所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念上一千遍也許有悟處。你要問爲什麼?這裏頭是有道理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專心一意的去念,這一千遍心定了,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了,那就是叁昧。叁昧起作用是智慧,智慧現前,所以其義自見,道理豁然明白了。所以,慧是從定當中來的,這一千遍是修定,戒、定、慧叁學一次完成。我們不妨試試看,把《中論》這幾句話把它寫下來,放在自己的書房,每天用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萬緣放下,這幾句話重複的去念。念到你妄想分別執著忽然不起了,這個時候悟處就現前,跟這一段「拂迹入玄」,你才能真入玄妙的義趣。
再看清涼大師後面這一段注解,「又欲言其實,而複示生,欲言不實,體性即空,欲言是妄,妄不可得,欲言非妄,能令流轉,欲言世間,即涅槃相,欲言出世,無世可出,則染淨兩亡」,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這一段裏面所說的,不外乎體、相、用這叁面,才顯示出宇宙萬有的真相。體是真實的,體是空寂的,體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跟物質是對立的,是相對的。我們在前面多次說過,精神這部分是見分,心心所的見分,物質這部分是心心所的相分。法相唯識裏面講心心所皆有四分,它的體是自證分,它的覺(它本覺,體本來就有覺的作用)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是本覺,是自覺,是自性本來有的。《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那個本覺就是法相宗裏面講的證自證分,本覺;本覺也就是大乘教裏面講的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見分是不覺,相分是不覺,不覺本無,本覺本有,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肯定、要明了。
體是自證分,相,物質的現象是相分,精神的現象是見分,見分跟相分都是自證分變現出來的,自證分是此地講的法性。所以,精神跟物質都是屬于法相,有體、有相當然它就起作用。所以,這一段所說的總不外這個事理。你說它是實,它也能現相,示生就是現相。實是法性,性是空寂的,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它是真空,真空不空。爲什麼說它不空?它會現相,所以而複示生。你要說它不實,體性即空,說它不實,不是真實的,就是講它的精神跟物質現象,這是不實在的,剎那生滅的。你說它不實,那個物質、精神的本體是法性,體性即空。
你要說它是妄,妄不可得,前面說得很清楚,後頭還要說,剎那生滅,念念不住,《金剛經》上講叁心不可得。你說它不是妄,非妄,可是它又流轉,流轉是它又有六道輪回的現象,有輪回的現象。你說它是世間,它的體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相,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相有流轉,性沒有流轉。你要說出世,無世可出,世間跟出世間但有名言,有這麼個名詞,世間、出世間界限在哪裏?找不到!大乘教裏面,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覺就叫出世間,迷就叫世間,世間、出世間實在講就是覺迷不同而已;除了覺迷之外,世間、出世間哪有界限,沒有。一念覺,這個世間就叫出…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