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一卷▪P4

  ..续本文上一页在八识里头,在六根里头,在六尘里头,统统找不到,所以它是假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所以佛在经论上常常用「梦幻泡影」来做比喻。梦幻泡影,我们讲过,最重要的是梦,幻、泡、影都是辅助的,比喻里头主要的比喻是梦,其他这三个是陪衬的,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如果能把我们现实境界,你要是能看成梦境,你想想看,你在这里面还会起心动念吗?还会想控制、想占有吗?念头没有了。起心动念,控制、占有是造罪业。如果这个东西是真的,真有,你起心动念占有还情有可原,还能讲得过去;空的,什么都得不到。

  

  我这么多年来讲经常常教人,人到死的时候才知道什么都带不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你知道吗?你每天晚上死一次,你睡着了,不跟死了一样吗?睡得很沉的时候,人家把你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要觉悟!每天晚上睡着的时候,等于死了,这世间所有一切,哪一样是你的,包括身体都不是你的,实话,常作如是观,人容易觉悟。觉悟什么?容易放下,于一切事物,你就不会那么样的执着,自自然然这个念头就轻了,分别的念头轻了,执着的念头轻了。这叫烦恼,烦恼轻一分,智慧就长一分,烦恼轻,智慧长,这里头就有法喜,所以法喜充满。逐渐逐渐怎么样?摆脱六道轮回的生活,契入佛的境界,慢慢你就接近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生活清净,清净自在,安乐!

  

  凡人的生活可不得了,妄想分别执着,起惑、造业、受报,受报不要说是将来,现在就受报。现在受什么报?身心不安,劳累痛苦,这就是现前的果报。我们现在人常讲,压力很重,那压力就是果报,那不是好的果报。生活的压力,身体的压力,精神的压力,还不觉悟吗?你要再仔细去观照,压力从哪里来的?无有来处,都是从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自作自受,不是别人加给你的。要是别人给我的,哪有这种道理?那讲不通。别人给你,你接受,还是你自己压自己;别人给你,不接受,没事!别人要无缘无故把你臭骂一顿,你在那里生气生了三天,三天日子不好过,是你自己愿意接受,不能怪人,没有一样不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罪过,你要真正细心观察,把事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就恍然大悟,真是如经上所说的,各各不相知。

  

  末后这一句,如果八识、六根、六尘要是真的有自性的话,它就不会受熏,也不会变化,那流转的相就没有了。说明流转是因为心心所没有自性,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有流转的现象。这一段清凉大师引《中观论》上这首偈,也讲得很清楚,《中观论》上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即不成」,无性就是空义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萨问的时候有疑惑,「以虚妄中,有二义故」。一个是什么?「虚转」,第二个是「无转」。在经文里面,「以此常流转」,是虚转;「而无能转者」,是无转,这个疑惑里头的这两句经文就两个意思。所以那个现象「常种种,常一性也」,这个常是前面讲相续的意思,这个常是一种错觉。后面这一句,「常一性」,这是真常。清凉答前面的问,前面的问题问的是「为是一性,为是种种」,宇宙之间万有,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性,还是有种种?这个地方答复,常种种,常一性,常一、常多。虚转,因为种种法都没有自性;无转,因为无性故空,所以说当体皆空,了不可得。这个意思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因为虚转,所以一切法不断,幻相不断;因为无转,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这个说法还是不好懂,我们还用电影来做比喻,把电影的银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转,银幕不转,银幕常一;银幕上现的画面,常转,不断的在转动。因为画面没有自性,所以不碍它的转动;因为它没有自性,当体皆空,所以它对于银幕没有丝毫染着。银幕天天在放电影给大家观看,银幕丝毫没有染着,银幕常一,画面常种种。常种种这是幻有,不碍一性,一性不碍幻有,不但不碍,还相辅相成。没有一性,没有银幕,这个幻灯片没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银幕衬托,画面才现前。画面,因为有画面,你才真正体会到银幕确实没有染着,常一。

  

  末后一句说得很好,「次答难者,虚转故,俗不异真而俗相立,无转故,真不异俗而真体存,故互不相违也」。这是答复前面问难,「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谛」,这是文殊菩萨问的。现在这里答复得很好,我们还用电影银幕跟画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谛是什么?俗谛就是画面,画面是多变,一秒钟二十四个幻灯片,不断在变动。真的是什么?真的是银幕,银幕常一,一丝毫也没有染着,没有受影响,它不变,银幕不变,银幕现的画面是剎那剎那在变。我们从这里想,这个问题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谛要是真的,就是种种要是真的,真的像什么?像我们在画画,画在银幕上,文殊菩萨问的问题就出来了。那是什么?那变成有自性。现在银幕现的相没有自性,没有自体,所以它不碍真,俗不碍真;俗谛不妨碍真谛,真谛也不碍俗谛。为什么?无自性!如果真谛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这个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么?比喻我们一个大幅的壁画,壁画它画的什么,它已经画了很多东西,电影幻灯片打上去之后,就看不清楚了。为什么?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灯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两个相辅相成,互不相碍,因为没有自性。我们从这些比喻,比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讲的比喻还容易懂。好,这首偈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