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一卷▪P4

  ..續本文上一頁在八識裏頭,在六根裏頭,在六塵裏頭,統統找不到,所以它是假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佛在經論上常常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夢幻泡影,我們講過,最重要的是夢,幻、泡、影都是輔助的,比喻裏頭主要的比喻是夢,其他這叁個是陪襯的,假的,不是真的。我們如果能把我們現實境界,你要是能看成夢境,你想想看,你在這裏面還會起心動念嗎?還會想控製、想占有嗎?念頭沒有了。起心動念,控製、占有是造罪業。如果這個東西是真的,真有,你起心動念占有還情有可原,還能講得過去;空的,什麼都得不到。

  

  我這麼多年來講經常常教人,人到死的時候才知道什麼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你知道嗎?你每天晚上死一次,你睡著了,不跟死了一樣嗎?睡得很沈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擡走你都不知道。要覺悟!每天晚上睡著的時候,等于死了,這世間所有一切,哪一樣是你的,包括身體都不是你的,實話,常作如是觀,人容易覺悟。覺悟什麼?容易放下,于一切事物,你就不會那麼樣的執著,自自然然這個念頭就輕了,分別的念頭輕了,執著的念頭輕了。這叫煩惱,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輕,智慧長,這裏頭就有法喜,所以法喜充滿。逐漸逐漸怎麼樣?擺脫六道輪回的生活,契入佛的境界,慢慢你就接近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生活清淨,清淨自在,安樂!

  

  凡人的生活可不得了,妄想分別執著,起惑、造業、受報,受報不要說是將來,現在就受報。現在受什麼報?身心不安,勞累痛苦,這就是現前的果報。我們現在人常講,壓力很重,那壓力就是果報,那不是好的果報。生活的壓力,身體的壓力,精神的壓力,還不覺悟嗎?你要再仔細去觀照,壓力從哪裏來的?無有來處,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加給你的。要是別人給我的,哪有這種道理?那講不通。別人給你,你接受,還是你自己壓自己;別人給你,不接受,沒事!別人要無緣無故把你臭罵一頓,你在那裏生氣生了叁天,叁天日子不好過,是你自己願意接受,不能怪人,沒有一樣不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罪過,你要真正細心觀察,把事相看清楚、看明白,你就恍然大悟,真是如經上所說的,各各不相知。

  

  末後這一句,如果八識、六根、六塵要是真的有自性的話,它就不會受熏,也不會變化,那流轉的相就沒有了。說明流轉是因爲心心所沒有自性,各各不相知,所以才有流轉的現象。這一段清涼大師引《中觀論》上這首偈,也講得很清楚,《中觀論》上講,「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即不成」,無性就是空義的意思。

  

  下面一段「遣疑」,文殊菩薩問的時候有疑惑,「以虛妄中,有二義故」。一個是什麼?「虛轉」,第二個是「無轉」。在經文裏面,「以此常流轉」,是虛轉;「而無能轉者」,是無轉,這個疑惑裏頭的這兩句經文就兩個意思。所以那個現象「常種種,常一性也」,這個常是前面講相續的意思,這個常是一種錯覺。後面這一句,「常一性」,這是真常。清涼答前面的問,前面的問題問的是「爲是一性,爲是種種」,宇宙之間萬有,萬事萬物,到底是一性,還是有種種?這個地方答複,常種種,常一性,常一、常多。虛轉,因爲種種法都沒有自性;無轉,因爲無性故空,所以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意思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因爲虛轉,所以一切法不斷,幻相不斷;因爲無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空性是一,常一性。

  

  這個說法還是不好懂,我們還用電影來做比喻,把電影的銀幕比喻是真性,它不轉,銀幕不轉,銀幕常一;銀幕上現的畫面,常轉,不斷的在轉動。因爲畫面沒有自性,所以不礙它的轉動;因爲它沒有自性,當體皆空,所以它對于銀幕沒有絲毫染著。銀幕天天在放電影給大家觀看,銀幕絲毫沒有染著,銀幕常一,畫面常種種。常種種這是幻有,不礙一性,一性不礙幻有,不但不礙,還相輔相成。沒有一性,沒有銀幕,這個幻燈片沒有地方放,你也看不到,所以一定要銀幕襯托,畫面才現前。畫面,因爲有畫面,你才真正體會到銀幕確實沒有染著,常一。

  

  末後一句說得很好,「次答難者,虛轉故,俗不異真而俗相立,無轉故,真不異俗而真體存,故互不相違也」。這是答複前面問難,「一性隨于種種,則失真谛,種種隨于一性,則失俗谛」,這是文殊菩薩問的。現在這裏答複得很好,我們還用電影銀幕跟畫面,大家更容易懂。俗谛是什麼?俗谛就是畫面,畫面是多變,一秒鍾二十四個幻燈片,不斷在變動。真的是什麼?真的是銀幕,銀幕常一,一絲毫也沒有染著,沒有受影響,它不變,銀幕不變,銀幕現的畫面是剎那剎那在變。我們從這裏想,這個問題就解答了。

  

  如果是真的,俗谛要是真的,就是種種要是真的,真的像什麼?像我們在畫畫,畫在銀幕上,文殊菩薩問的問題就出來了。那是什麼?那變成有自性。現在銀幕現的相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所以它不礙真,俗不礙真;俗谛不妨礙真谛,真谛也不礙俗谛。爲什麼?無自性!如果真谛要有自性,它就不能接受這個幻相,就不能接受。那是比喻什麼?比喻我們一個大幅的壁畫,壁畫它畫的什麼,它已經畫了很多東西,電影幻燈片打上去之後,就看不清楚了。爲什麼?它有自性。所以真也沒有自性,沒有自性,是一片空白,那幻燈片打上去清清楚楚,它兩個相輔相成,互不相礙,因爲沒有自性。我們從這些比喻,比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講的比喻還容易懂。好,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一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