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四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這首偈也答叁個問題,我們看清涼大師的《疏鈔》。「第二偈亦答叁問」。這十一首偈分兩段,一到六是前半段,七到十一是後半段,所以他這兒用第二偈,第二偈就是第八偈。「初明真如隨緣,故成種種者,答所以也」,這是第一個答問。爲什麼會有種種,也就是講,宇宙之間這一切森羅萬象,佛法裏頭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究竟是怎麼回事情?真如隨緣。真如就是法性,就是自性,隨緣它才成種種;隨淨緣,現一真法界,隨染緣現十法界。染緣裏頭也有染淨,染緣裏面的淨,這是現四聖法界,十法界裏頭的四聖法界;完全是染,那是六道法界,六道。六道裏頭又有善惡,叁善道跟叁惡道,這是我們在大乘經教裏面常常講的。這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萬事萬物是怎麼來的,這個說出來了。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開示。「初句」,就是法性本無生,「印上心性是一,是不變義」,印是印證,證明前面所說的心性是一;上就是前面講的,文殊菩薩所問的心性是一。『法性本無生』,法性不變,法性常住,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常住真心」,那才是我們自己,才是本人。儒家所講的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本性,本性本善;《起信論》裏面講的「本覺」,覺就是善,迷就不善。一切衆生自性本覺,所以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首偈裏頭要跟我們說到,不覺本無,第二句就是講『示現而有生』,法性本無生!
所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我們學佛的人常說,某人是菩薩再來示現的,中國傳聞尤其是多。連韓國、日本都承認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示現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來示現的,他們也承認。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講過,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示現的?他們示現跟我們示現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裏?我們示現這裏頭帶著煩惱、帶著習氣,不自在!所謂是業報身。
今天還有人問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事情做錯了,有沒有因果?我們在《華嚴經》裏面讀了這麼多,應該明白了。無論事情做錯做對,總而言之,起心動念都有因果,世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的定律,《華嚴》五重因果,《法華》一乘因果。在大乘教裏面,你看清涼大師判這部大經,有差別因果,有平等因果,等覺菩薩、如來果地,平等因果;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差別因果。世出世法離不開因果!起心動念是因,起心動念就是迷惑,迷惑你就造業,業就感得果報。
你要問你怎麼會迷惑?上一堂課,我們引用《楞嚴經》上世尊說的話,「知見立知」,知見從哪裏來的?知見從境界來的。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對六塵境界,「境界爲緣長六粗」,根塵一接觸的時候,六粗相就現前了。六粗第一個是智相,智是什麼?分別,起心動念,分別了。分別是迷惑,迷惑就是不覺,念念不覺就變成相續相。第一念迷,第二念覺,那就是菩薩。我們不是的,我們第一念迷,第二念還迷,一直迷到底,不覺!不覺怎麼樣?在境界裏頭誤以爲真,不知道是示現的。
底下兩句講得好,所有一切示現都不是真的。所以《般若經》,不少同學也常念,《金剛經》,尤其是《心經》,把它列入早晚課誦。天天都在念,念了怎麼樣?就像現在一般人講的,那是佛對別人說的,不是對我說的,佛叫著舍利子,是對他講的,不是對我講的,念了也是白念!爲什麼?起不了觀照的作用,這就錯了。菩薩念這個經,他起觀照作用,以觀世音菩薩做例子、做代表,觀自在就是觀世音。「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什麼?落實了,甚深般若波羅蜜落實,就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在日常工作當中,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叫行,現在人叫落實。由此可知,他是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一切境緣當中,他都提得起般若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示現,不是真的,『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這一點都不假。所以他自在,他真的是「遠離顛倒夢想」,這顛倒夢想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他沒有;「度一切苦厄」,他沒苦。
苦樂從哪裏來的?苦樂從迷裏頭來的,迷了,裏頭就有苦,覺悟之後,沒有苦樂。苦樂是五種受裏面的兩種,用它來代表,後面還有憂、喜、舍,那省掉了,苦樂裏頭包括憂喜舍。六道衆生這五種受,苦樂憂喜舍,提得起般若觀照功夫這種人,苦樂憂喜舍他沒有。佛在大乘經教裏頭也常講,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不是正受,正受裏頭沒有這個東西。正受是什麼?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決定沒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苦。苦是苦苦,樂是壞苦,沒有苦樂的時候叫舍,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不錯!舍。六道裏頭什麼人?無色界天,最高的凡夫。無色界天他只有舍受,這個境界好,跟佛菩薩境界沒有兩樣。佛菩薩這個境界叫叁昧,他叫舍,爲什麼?叁昧是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失掉,叫叁昧。無色界天得到的這是叫世間禅定,它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他這個定會失掉,所以叫舍受。如果永遠不失,那就是出世間禅定,稱爲叁昧。
所以六道凡夫,四禅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天是無想定,都是屬于舍受。四禅裏面雖然沒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無色界天沒有身體,沒有這個色相,物質他擺脫了,他不要了,精神的世界,所以他沒有壞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那個境界不能永遠保持,會失掉。最高的一個層次,非想非非想天,佛說他的壽命八萬大劫,這個數字都不得了!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是一個大劫,八萬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還在定中,你就想到這時間是多麼長。我們感覺到,因爲我們壽命太短,一百歲都很少見到,所以聽到八萬劫,不可思議。但是在他那個境界裏面,八萬劫不長。
我們用個比喻諸位就能知道了。我們看到水面上,水不幹淨的時候,水面上有小蟲,我們叫蜉蝣,你看它在水面跑來跑去。這個小蟲的壽命很短,只有幾個小時,大概它的壽命只有十個小時。要用它來看我們人,它的壽命十個小時,看我們人的壽命可以活到一百歲,豈不是我們看非想非非想天嗎?你就明白,我們人生百歲一剎那就過去了,在他們八萬大劫也好象一剎那就過去了,這個道理要懂。所以,時間沒有長短,八萬劫不長,一百年不短,感受是相同的。
佛、菩薩真的是大慈大悲,把這些事實真相爲我們說破。說破之後,目的在哪裏?目的是要我們去證明,不是聽了就算了,不是的,我們自己要證得,證得是入佛境界;明了而不能證得,這算是佛知佛見。真有正確的理解,你還願意在這個六道輪回裏面長住嗎?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我想每個人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樁事,這一個是什麼?脫離六道輪回,不能再幹了,再幹那你就錯了。怎麼個脫離法?有把握能脫離嗎?有,淨宗法門給我們帶來了希望,要把這個當作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來辦。我們今天學教求解,有沒有用?有用,什麼用?堅定我們的信心,堅定我們的願心,愈清楚,你的信願愈堅固,這一生求出離就有把握了。
第二句,這是答上面所講的「雲何見有種種」,爲什麼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隨緣義」,隨緣現的,所以佛法講緣生。緣,現在人講條件,它必須具足許許多多的條件。《華嚴經》上講,宇宙之間事事物物都具足無量的因緣,用現在話來講,它不是單純的,具足無量因緣它現這個現象,真如隨緣。真如是性,隨緣現相這是相、這是事。「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雲示現」,它不是真的生。既然不是真的生,諸位想想,哪來的滅?所以佛給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真相是不生不滅。我們這個人現在在這個世間,你說有沒有生?我們凡夫執著相不見性,認爲我們人有生有死,有生老病死;佛與大菩薩見性不著相,你沒有生,也沒有滅,無生,哪來的滅?這是真的。生滅是什麼回事情?緣聚緣散。緣聚的時候這個相現前,相生了;緣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消失、就滅了,相是假的,沒有生滅。
這個事還是不好懂,還是很難體會,我們舉個例子,像這一本書。這本書我們把它看作一個物,這個書是個相,它生了。它怎麼生的?這麼多張紙把它裝訂在一起。這麼多紙這是緣,衆緣和合,我們把它裝訂在一起,這本書生了。現在我們把這本書拆掉,一張一張紙給它分開,這書的相就沒有了,是不是就滅了?我們要是著這個相,就看到這個書生、書滅。你看書店、印刷廠,印出來之後,裝訂起來,書生了;拆掉之後,書滅了,這是見相不見性,這個看法看得太粗了。真正明白,這麼多紙裝訂,這本書沒有生,拆開之後,這本書沒有滅,爲什麼?書不存在!什麼東西存在?這一張一張紙存在,你們想對不對?書不過是這麼多張紙聚集在一起,緣聚,這個書的相生了;緣散,散了就滅了。其實聚的時候並沒有生,散的時候也沒有滅。你們諸位從這個道理細細去揣摩、去思惟,然後你就曉得,我們人的身體沒有生滅,就跟這本書一樣,生即無生,滅亦不滅,這才是真相。生的時候你歡喜,滅的時候你痛苦,你完全著了相,你根本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諸位細細去觀察十法界依正莊嚴,大到世界、星系、星球,小到微塵,都是衆緣和合現的相。物質從哪裏來的?現在科學家所說的我們也很欣賞,無中生有,科學家的解釋是能量積聚。能,不是物質,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能量!能量遇到緣的時候,就變成物質,雖然變成物質,它很快就消失。就像水裏面的水泡一樣,我們在江河裏頭看到水的水泡,水泡存在的時間不長久,一會兒就滅掉了。一會兒一個浪花起來,它又沖擊,又有很多水泡…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