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潮水一落的時候它又沒有了。你看到這些現象,你想到經上所說的,水泡有沒有生滅?沒有。我們也可以說緣聚緣散,物質現象的形成也就是緣聚緣散,緣聚,起了物質現象;緣散,這個物質就沒有了。宇宙這種現象非常奇妙,這個境界在《華嚴經》稱之爲「不思議解脫境界」。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這一句說得好,唯心變現,心現識變,識還是性。真心稱爲心,真心帶著無明,跟無明和合,就稱爲識;識,我們一般講是帶著妄的真心。所以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從真的那方面來說,就是法性,從帶一分妄來講,那叫阿賴耶,所以阿賴耶是真妄和合。真的那邊能現相,妄的那邊能改變現相,特別是在十法界裏面,十法界的種種從哪裏來的?識變的。不帶這個妄,純粹是心所現的,叫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裏面住的那些人他們都是用真心,都不帶妄,唯心所現,它沒有唯識所變,所以我們稱它爲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裏面所現的相,那我們要問,它是真的,還是虛妄的?《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真性裏頭沒有相,雖沒有相它能現相,遇緣它能現相;這個現相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阿賴耶的叁細相。這些人在裏面覺悟了,覺悟之後在境界相裏面,就是根塵相接觸,絕對不會迷惑。這怎麼說?絕對不會起心動念,所以心現的相分它不會改變,叫一真法界。改變的是什麼?實在講,就是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沒有法子,我們今天六根起作用決定分別、決定執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爲什麼出不了六道輪回,爲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原因在此地,堅固的分別、執著。
見色,你看看執著名字相,執著言說相,言說裏面包括一切動相,動靜都包括在其中,著相!迷在妄相裏頭,這個經講妄法、妄相、妄境,講境、講法、講相都是一個意思,都是虛妄,沒有真實。把虛妄當作真實,這個虧吃大了,在這裏頭起無量的妄想,妄想不停。妄想,你看想叫妄想,想也不是真的。爲什麼?前一個念頭滅了,後一個妄念又起來,念念不住,一個接著一個。好象是相續,其實不相續,前一個妄念跟後一個妄念絕對不一樣,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也不是前念,念念不相至。看到好象是相續,我們一般也講相續,實際上不相續。就像我們看電影的電影底片一樣,一張一張的,張張都是獨立的,沒有連帶關系;相續就有連帶關系,前面跟後面有連帶關系,沒有。佛跟我們說明宇宙之間真相,統統是從妄想生。
最近日本江本勝博士做水的實驗,給我們透了這點訊息,什麼訊息?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訊息非常可貴,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佛在經上講的這個理論是正確的。如果我們要善于利用,我們可以把這個地球轉變成極樂世界,你懂得用這個理論就能轉。怎麼轉法?地球上所有一切衆生,心都是善的,都是清淨的,這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這還是不出佛經的範圍,佛經怎麼說?「心淨則佛土淨」。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心清淨則身清淨,肯定的!從這個水實驗當中你就證明了。心清淨,身,現在科學家知道,人的身體百分之九十五是水分,你的心清淨,你水分裏頭的,要在顯微鏡底下看那個結晶是最美的。
水是礦物,能隨著心念轉變,其他礦物也不例外,你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隨著你的念頭在變化。你是煩惱、憂慮很多,就變得很不好,你的身體就不好;你的心要是很清淨、很善良、很快樂,你的身體哪有不好的道理!每個人都懂得這個,我們這個大環境,整個宇宙都改變了,確實境界是從心想生,大道理!叁千年前佛就給我們這麼樣詳細的說明,可惜就是真正聽懂的人太少了,懂得的人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就更少。聽懂了叫開悟,能應用到生活上叫證果,他入佛境界,變成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個幾句,文很簡單,意思深廣沒有邊際。
這句話我們要常念,「見有種種」,古時候「見」跟「現」(示現的現、現在的現)同一個音,也同樣一個意思,意思也相同,所以我們可以把見念成現。現有種種就是現在,現在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種種是無量無邊,這是真如隨緣,「唯心變現,全攬真性,生非實生,故雲示現」。這個話每天多念幾句,會開悟,雖不能入佛境界,能入佛知見,這幾句話太好了!
「下二句,印上業不知心等」,上面一共講了十句,這個我們在前面統統都讀過,「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一直到「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十事五對,說明什麼?各各不相知。爲什麼各各不相知?緣生的,緣生無自性,所以各各不相知。清涼大師在這裏說得好,「以是隨緣,不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諸趣就是講的六道,六道也叫做六趣,所以諸趣就是說明我們六道。因爲它是緣生的,緣生是全攬真性,真性是空寂的。我們在前面用什麼?用我們這個螢光幕來比喻自性,用種種來比喻螢光幕上所現的色相。這個比喻非常親切,現在人都很容易體會到。
種種不失自性,在螢光幕上現前,沒有離開螢光幕;離開螢光幕,這個影像就顯不出來。螢光幕代表自性,自性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它不是物質,科學家稱爲這是能量。用能量來說自性行不行?很難。我們的體會,物質跟能量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能量到底是什麼?從法相唯識裏面講,我這樣說法,你們去想想看有沒有道理?能量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自性是阿賴耶的自證分。所以,能量不是自性,能量是自性的見分,科學家沒有找到自性,但是不錯了,能夠找到阿賴耶的見分。
叁細相裏面,業相、轉相、境界相,境界相是物質,所以業相、轉相應該是科學家所說的能量。佛法裏頭有科學,不但有科學,是高等科學。因爲物質(境界相)是轉相變現出來的,這個大乘經上說的,要用叁分來說,見分變現出相分,見分是緣,自證分是因。自證分是什麼?自證分就是真性,全攬真性。真性爲什麼會變成物質?裏頭有緣,那個緣就是轉相、就是見分,也很複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第八首清涼大師的注疏,接著往下看。
「下二句(就是『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印上業不知心等。以是隨緣,不失自性義故。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生即無生。無能現者,性不動故。無所現者,妄法虛故」。清涼大師說得不多,可是這個裏頭意思不簡單,不過他老人家《鈔》裏頭有解釋,《鈔》是注解《疏》的,我們講注解的注解。這是大師慈悲,怕《疏》講得簡略,我們不能夠領會,所以他自己,《鈔》是自己做的,自己再給自己的解釋做注解,稱爲《鈔》。鈔文希望同學們自己去看,《纂要》是節錄的,最好能看《疏鈔》原文,細心的去體會,這樣子才真正能得受用。
我們接著看,「是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爲什麼了不可得?這就是真如隨緣,前面講的「真如隨緣,故成種種」,真如不是物質,真如是法性。僧肇大師講得很好,他集大乘經裏面幾個術語,本無、法性、性空、自性、緣會,一義!佛說這許許多多的名相,其實是一樁事情,是說的一樁事。真如就是本無,這個本無,我們想想前面所說的,物質本無,能量也本無。現在科學家認爲無中生有,那個無是能量,還不是本無,本無連能量也沒有。所以用佛法叁細相來說,說得比科學家講的更深一層。科學裏面講的物質,是叁細相裏面境界相;講的能量,是叁細相裏面的轉相。爲什麼會有轉?還有一個無明業相,這叁種細相都是無中生有,那個無是真如。所以此地講真如隨緣,就是無中生有,這個無中生有不是科學家講的無中生有,比科學家那個無中生有的意思還要深。科學家講無中生有,跟這個已經很接近,已經沾到邊緣,並沒有真正找到,這個我們要知道。
本無是我們的自性、真如,真如本無,所以諸趣種種了不可得。爲什麼?這一切種種是唯心變現,全攬真性。我們還是用電視螢幕來做比喻,因爲這是大家最容易懂,你每天都接觸到的。本無是什麼?就是電視的螢幕,它是不是本無?什麼都沒有,它能現種種相,雖現種種相,那種種相還是本無,你們想想對不對?現那個相,螢幕上沒有落痕迹,所以種種不礙真如。螢幕一天放到晚,放的境界相千變萬化,螢幕始終沒有一絲毫障礙,沒有一絲毫染著。佛就是教導我們,我們的用心要像螢幕一樣,這就是諸佛菩薩,染而不染;境界相天天在那裏播放,這是染,實際上它不染,染而不染。可以跟種種交涉往來,沒有染著!爲什麼沒有染著?因爲你知道它是空的,真如是空的,那個相是幻相,也是空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人爲什麼會染著?染著是他有分別、執著,這就染了。分別染得輕,執著染得重,這一染決定造業!順著你的意思就起貪心,煩惱起來了,不合你的意思就起瞋恚心,你要曉得,貪瞋癡慢不是自性,自性裏頭沒有。貪瞋癡慢在哪裏?第七識裏頭有,第六識裏頭有,六識、七識是妄心,不是真心。第七識末那,四大煩惱常相隨,我見、我貪、我愛、我慢,上面都加個「我」,恒審思量,堅固執著,所以他出不了六道輪回。
執著阿賴耶的見分一分認爲是我,那就是我們世俗裏面所講的靈魂,佛法裏面叫做神識。不知道阿賴耶的見分全體是自己,他只執著一分是自己,其他的都不要了。就像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舉的比喻,釋迦牟尼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末那識比喻作大海裏頭起個水泡。這個水泡迷了,以爲這個水泡就是自己、就是大海,執著這個水泡是自己,這就一錯到底,不能回頭,要受無量無邊的罪報。到什麼時候遇到個明白人、遇到佛菩薩,來教導你、來幫助你,你真聽懂了,依教奉行,你就回頭了,不容易。
我們學佛,這樁事情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