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四叁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覺首菩薩偈頌第八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清涼大師在《疏鈔》裏面給我們講得很多,我們讀了之後才知道,經文雖然只有四句偈,含義是無量的深廣。現在我們接著看疏文的下一段,下一段是「答第叁難者」,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此中無能現,性非性也,亦無所現物,相非相也」,我們先看這兩句,這兩句就很不好懂。也難怪馬鳴菩薩教導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才能夠真正見到諸法實相。這叁種有一種不離,實在講,一種不離,叁者都沒離,也就是說,言說、名字、心緣你都沒有離。沒有離,你就見不到真相,見不到真相的人是六道衆生,都在這裏面遊戲,遊戲可沒有神通,不像諸佛菩薩;諸佛菩薩在這個裏面示現,遊戲有神通。什麼叫神通?明了,明了就沒障礙,明了什麼?就是這個地方講的,性非性、相非相,這真明了。
「此中無能現」是這首偈的第叁句,爲什麼說無能現?性非性。佛說性,佛說相,都是名字,現在學術裏面稱之爲專有名詞,性相、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是佛教裏面的專有名詞,佛法裏面稱爲名字相。是不是真有?不是,假設的。佛爲什麼要假設?爲了說法、教學方便起見,假設這麼多名相。可是你要記住,就像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常是什麼?常是永恒而不斷的,聖賢人所說的這些名詞都是無常的,真相裏面決定沒有。有這麼一回事情,我們叫它作性,許多宗教裏面不稱它作性,稱它爲神。只要是說這樁事情,都一樣,何必要爭?用不著爭。又何況在這麼一樁事情,佛陀往往說了好多個名字,都是說這樁事情。佛爲什麼要用這種方法?告訴我們,名是假名,可以隨時更換。
我們在世間看到有些人,他一生用好多個名字,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用了幾天不喜歡了又換一個。在近代,諸位同學要是看到弘一法師的傳記,你看看他老人家傳記裏面,就寫上他的名字有幾十個,常常給人寫字,下面落款真是興之所至,喜歡用什麼就用什麼。有的名字只用過幾次,有的名字比較用得多,像「弘一」、「演音」這兩個是用得比較多一點的,我記得好象至少有五、六十個名字。古大德亦曾有過。這是說什麼?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祖師大德這種示現,說實在話,裏面含著有密義。這個密義就是告訴你,名是假名,不要執著,不執著,對了,執著就錯了。你一定說這個是性,佛說這是自性、是本性,那麼佛說個本無,你又莫名其妙了,又何況佛還說過「緣會」、說「第一義谛」。一樁事情佛用了很多名字,告訴你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起的,它本來不叫這個名字。
我們現在這個,大家叫它什麼?叫它做筆,這個東西我們看得很清楚。我現在要是用禅宗的話來說,「離一切名字相,道一句來」,你把這個東西說來給我聽聽。不用名字相,你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你能說得出來的全是名字相。你說這是紅的顔色,紅是名字,顔色也是名字,我說離名字相,你說一句來,你就說不出來了。所以假名它的用途,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彼此溝通、交換一種便利,你可不能當真,當真你就錯了,你就迷了。可是六道衆生,迷于名字相的太多太多了,不知道假名。連佛法裏面講「佛」、「菩薩」也是假名,所有一切的名相全是假名,你才知道事實真相。從假名裏面,你明了那個事實,事實沒有名字。
不但名是假名,相也是假相,清淨心中,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裏面講得好,「本來無一物」,這是真相。本來無一物,現在怎麼會有這麼多物?你看走了眼,現在還是本來無一物,你就見性了。爲什麼說你就見性?你見相非相,見性非性,不是本來無一物嗎?本來無一物不是講過去,過去、現在、未來還是一物。本來無一物裏面,說實在話,時間、空間都沒有。你說時間、空間是不是有?它有名有字。《百法》裏面不相應行法,「方分」就是今天講的空間,「時分」就是今天講的時間,這是明顯告訴你們,空間跟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從哪裏出的這個妄相?抽象概念,沒有事實;再告訴你,抽象概念也是假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話,我們聽不懂,佛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一切法是指哪些法?我們總是要這樣問法,這我們還是迷惑顛倒,一切法包括我們現在能夠思惟、能夠想象、能夠問得出的,全是。這愈說愈深,愈說愈微妙,總不離當下,總不離現前。
經上,實在說,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的說明講解,沒有一絲毫錯誤,只是我們經看不懂,論也看不明白。祖師大德詳細的說明,我們看了還是迷惑顛倒,莫知所雲。這什麼原因?一般講起來,我們的根太鈍,我們的業障太重,這個說法也不爲過。可是實實在在的因素我們要知道,是我們沒有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沒有老老實實依照馬鳴菩薩的教誨去用功。他教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我們總是不能夠離,毛病在這裏。如果真正是離這叁種相了,佛在經論上也說過一句話,我想諸位同學都有這個印象,「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一切法是什麼?實相,諸法實相,或者(也不能不用名字相)離一切法,你就見到一切性,一切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是一,心性是一,不礙種種。
就如同我們看電影的銀幕,現在電影是用寬銀幕、大銀幕。相,現在我們知道是頓現,沒有先後,佛經上講「一時頓現」,《楞嚴經》裏面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大銀幕裏面每個方寸、每個方厘(就是小塊)裏面所現的,現的相不一樣。銀幕上你看每個方寸,你要把它劃成格子,每個格子不一樣。性呢?性一樣,性是什麼?性是螢光幕、銀幕,幹幹淨淨,一塵不染。相有種種,性沒有種種,所以離一切相就見一切性,一切性是一心,諸位要懂這個話的意思。離一切相,見一切性,我們用銀幕把它劃成許多格子,你就好懂。只要離相,你就見到每個小格子裏面的銀幕,相有差別,銀幕沒有差別,所以叫心性是一,能現種種,能生種種。因爲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它才無礙!螢光幕什麼都沒有,所以它不礙現種種相。種種相,現在我們知道,能現所現,能現是螢幕,所現是裏面的色相,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就是性非性也,相非相也。
相是什麼現的?性現的,性非性,性沒有自體,性還有個名字叫本無,它難說。本無,我們學大乘教的人懂得,本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那就好懂了。本無是《般若經》上講的真空,真空不空,本無不無,它能現相,這個境界、事實我們想不通,所以叫做不可思議。這話都是真的,你不能想,你不能說(議就是說),宗門大德常講,「動念皆乖,開口便錯」,那是事實真相。無論是性、無論是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實相就在你面前,是你自己親證的境界,這境界就在現前。諸佛如來如是證得,諸大菩薩如是證得,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再沒有一絲一毫了,你現前所證得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諸佛如來不可思議,你也不可思議。我們現在就知道,我們爲什麼不能證得實相,不能了解宇宙的事實,就是因爲我們沒有辦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沒有法子離開,離開就是!
這個事情,我自己覺得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懂?我看看樣子,沒人聽懂,這是真的,爲什麼你聽不懂?就是剛才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們學《華嚴經》,經本這是色法,張開眼睛,眼對色,眼根對色塵,起什麼?起分別,第六意識起分別,第七識執著,不是這個樣子嗎?聽講,耳根接受聲塵,生起耳識,第六意識緣耳識起分別,第七末那緣耳識生執著,不見性。楞嚴會上,世尊教我們舍識用根,問題馬上就解決了。舍識用根是什麼意思?眼根接觸外面的色相,不用眼識,不用第六識,不用第六識就是不用分別,不用末那識就是沒有執著。這個時候眼見不見?見,怎麼見的?見性見,見性是真的,識是妄的。阿賴耶有染淨兩分,你不用那個妄的染的,你用的就是淨的,淨的是永恒的,染汙的識它是有中斷的。我用見性就見色性,見性是什麼?性非性,那你見到這個色相是什麼?相非相,這是佛知佛見,我們不會,我們只會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緣外面十一種色法。
佛陀慈悲,善巧方便,所以善根深厚的人、上上根人一看一聽就悟入,中下根人不得其門而入。那我們要問,什麼叫上上根?肯放下的就是上上根人。教你放下,徹底放下了,這個人是上上根人;放不下的,中下根人,就這麼回事情。你說我們要不要放下?應不應該放下?我們曉得要放下,應該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我們的病就是放不下。你要問你幾時證果,幾時成佛?我給你答複是肯定的,是正確的,一點都沒有錯誤:你什麼時候放下,你什麼時候就證果,什麼時候就成佛,事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所以,你看看中國人講經,儒家講《六經》,最難的經叫什麼經?《易經》,你看它的名詞,容易!大乘教裏面不就是容易嗎?放下就是,爲什麼不肯放下?「我天天很煩惱!」你爲什麼不把煩惱放下?「我心裏有牽挂!」你爲什麼不把牽挂放下?放下不就沒事了?
中國禅宗裏面,二祖慧可心不安,放不下,心不安,找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問他,你來找我幹什麼?「來求法師替我安心,心不安。」你看現在有很多造達摩祖師的像,就是造的這個像,達摩祖師的手伸出來,這就是對慧可的時候,「你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那個手伸出來是講,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在這句話裏頭返光回照,現在祖師答應了替我安心,我要把心拿出來給他安…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