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變的。心現只有一真,我們在前面也略略的提過阿賴耶的叁細相,理一真,境界爲緣生六粗,那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就是今天所說的不同維次空間。所以,佛知道它什麼原因來的,因此要懂得用什麼方法去突破。佛不說我們大概也能猜到幾分。用什麼方法?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間維次。你說爲什麼?因爲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禅定是什麼?禅定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

  

  禅定功夫的淺深,就是看你放下多少,執著放下多少,分別放下多少,妄想放下多少;你放下一分,你的時空就拓寬一分,你放下兩分,你就拓寬兩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執著真放下了,六道全突破了,超越六道輪回,在十法界裏面到哪裏去?大概總是到聲聞法界、緣覺法界,超越了;如果把世出世間一切分別也放下,不再分別,你在十法界裏面就到菩薩法界、就到佛法界,十法界裏面,于一切法不分別。對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分別,妄想不生,就是于一切法已經不起心、不動念了,但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裏頭也有淺深差別。淺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脫離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哪裏?這個地方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極樂世界是一真,不但永脫輪回,四聖法界裏面的流轉也沒有了。

  

  那麼諸位就要曉得,大乘佛法裏面講的修行,修什麼?禅定。八萬四千種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道,也就是說,修禅定有八萬四千種方法,有八萬四千種門徑,每個方法、每個門徑都能夠幫助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就是這麼個道理。那麼佛爲什麼說這麼多法門,不說一個法門?衆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喜歡這個法門,有人喜歡那個法門,佛菩薩恒順衆生,隨喜功德,你喜歡什麼就用什麼方法來教你。你歡喜,容易接受,歡喜學習,容易成就,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不是一個呆板的方法。上上根人,佛用的方法很巧妙,教他在一生當中成無上道,就是脫離十法界。中下根人煩惱習氣很重,換句話說,放不下,佛給他講這些事實真相,諸法實相,他也聽不懂,那麼佛有善巧,在十法界裏頭幫助他提升。還有一等,業障極重的人,怎麼提也提不起來,佛也有巧妙方法,看著他墮落,墮落在畜生、餓鬼、地獄,看著他到那裏,他到那裏去做什麼?消業障,你看方法妙極了。

  

  十法界、六道叁途都是衆生自作自受,沒有真實,全是假的。永嘉大師講得很好,「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諸佛菩薩看到衆生在做惡夢,怎麼辦?等他醒來再說!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那種智慧、那種巧妙,不能不佩服,佩服到五體投地。我們稍稍明白了一些,才甘心情願依教奉行,佛菩薩的教誨不折不扣和盤接納,他是和盤托出,我們是和盤接納,依教修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一切無礙,法法圓融,頭頭是道,得大自在。

  

  《華嚴經》的好處就是分量足夠,你只不斷的學習,學習裏頭當然最重要的是隨文入觀。這個話什麼意思?隨著經文,學到哪個地方我們自己的境界也到那個地方。譬如這個地方講的十信位的菩薩,覺首初信,我學習這一章,我就入了初信,這就對了。這個成就快,一部《華嚴經》學完,恭喜你,你已經圓滿成佛,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要能入得進去。你要問,怎樣才能入得進去?隨著經文所說的放下,明了是開悟,放下是功夫。要知道清淨心中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墮落成這個樣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對了,放下什麼事都沒有,圓滿了。

  

  所以法性二字,這是差別依正等法。「性,謂彼法所依體性」,這就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時間、空間,這是相。相一定有體,這個體「即法之性」,我們叫它做法性,「故名爲法性」,這是一個意思。你先要懂得這名詞裏頭的含義,法性就是一切依正莊嚴的體性,哲學裏面所講的本體、現相、作用。性的意思就是本體,法的意思就是現相,現相依這個體而生,它所依的,在佛法裏面稱爲法性。「又性以不變爲義,即此可軌,亦名爲法,此則性即法,故名爲法性」,這是法性第二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講性的本身,本身也是一法。前面一個意思的法性,是諸法所依它起來的,這兩個意思有點差別。我們用哲學的名詞來說,也許容易懂一點,現象所依的本體現出來的,現象是依本體現出來的,這個體我們稱它爲法性,諸法所依的性體叫法性。第二個意思,諸法所依的本體,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法,這個法我們就稱它爲法性,第二個意思。

  

  「此二義並約不變釋也」,這兩個意思都是從不變來解釋,法性是不變的。我們在比喻裏頭,把法性比喻作螢幕,我們電視的螢幕、電影的銀幕,用它來做比喻,把差別依正種種現相比喻做法相。電影、電視打開之後所現的一切現相,現在螢光幕上,現相不礙螢光幕,螢光幕也不妨礙現相,它們兩個相輔相成,不相違背。爲什麼?都沒有自性,都沒有自體,但是一個是不變,一個是隨緣,不變的我們稱它爲法性。

  

  第叁個意思,「又即一切法各無性故,名爲法性」,這就是「即隨緣之性,法即性也」,這是說隨緣。一切法無有自性,爲什麼?緣生的,無性之性就稱之爲法性,這就是隨緣之性。諸位要曉得,隨緣沒有自性,無自性之性,法就是性,稱之爲法性。由此可知,法性這個名詞有種種的說法,我們不能不知道,從不變可以說,從隨緣也講得通。「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大乘教裏頭佛常講,我在早年講經的時候,把這兩句擴充爲四句,說明我們有四種不同修學的狀況。第一種,諸佛如來因圓果滿,證得究竟的果位,他到不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他要不來就不慈悲了,他來,常常來。示現在世間,示現在九法界,甚至于示現在叁途六道。哪個地方有感他哪裏就有應,絕對沒有一次差錯的,這個不可思議,我們要有真正的信心。感應道交,完全看我們的信心足不足,我們求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

  

  古時候湯王,中國曆史上有記載,湯王有句話留在曆史上,「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真負責任!有一年旱災,人民得不到食物,于是就有竊盜的。有兩個人盜取別人的食物,被抓起來,判罪,這要送到監牢獄裏面去執行。在路上,湯王遇到,問他們,「你們兩個爲什麼犯罪?」他就說,「因爲天旱,旱災,沒有收成,我們去搶別人的食物,所以犯了罪」。湯王聽了之後怎麼樣?叫人家把這兩個人放掉,告訴執法的人,你們把刑具戴到我身上,判我的刑,我有罪,我沒有把人民教好,我德行不夠,得罪了上天,久旱不雨。真誠心!負責任。「他的過失是我造成的」,這個話才說,天上馬上就下雨,感應不可思議。所以,古聖先王他們的心不一樣,真的是愛民如子。他是個君王,臣民有過失,我沒有教得好,我沒有做出好樣子給他看,不是他的罪,是我的罪。

  

  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時代,諸位都知道,我今天中午在學校裏頭參加學校一個會議。這個會議是小型的,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些都是主管教育的專家學者,討論人文教育。他們邀請我,我沒有時間參加,今天中午聚餐,一定邀我去吃飯,跟大家見個面。我們今天的觀念跟湯王恰恰相反,我們沒有過失,過失都是別人的,他們作奸犯科,這種觀念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解決問題要學湯王,要從本身做起。現在倫理道德差不多已經斷絕,所以我們在佛門裏面,這半個世紀以來深有所感!爲什麼佛教沒有法子建立?根沒有了。根是什麼?道德,基本的道德沒有了。

  

  基本的道德是什麼?堯舜五教裏面有一條。堯舜的五教是中國四千五百年來,堯舜距離我們四千五百年,這四千五百年中國曆代帝王教化衆生最高的指導原則,稱之爲道德。五教就是人與人的關系,父子、君臣、夫婦、長幼(長幼是兄弟)、朋友,就教這五種。父子有親,這是道德的根,親是什麼?親愛!從父子的親愛,把這個親愛擴大,在佛法裏面叫慈悲,擴大成大慈大悲。在君臣,就是領導與被領導,這是講義。夫婦有別,別是各有各的任務,夫婦組成一個家庭,家庭裏面大事兩樁,一樁是生活問題,物質生活問題,養家;另一樁大事是教導下一代,兩樁大事。

  

  你看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頭講了多少遍,祖師真的是常常說,常常提醒大家。天下太平,他說婦女要負大部分的責任。爲什麼?在古時候,男子負責養家,工作賺錢養家,婦女在家庭裏面就相夫教子。你家裏頭有沒有後代,社會上有沒有聖賢,那就要問母親。母親教得好,下一代都是聖人、都是賢人,這個社會怎麼會不好?教育,根從家庭起,根在家庭。你看看古聖先賢文字裏面記載的,什麼時候開始教?懷孕的時候就開始,那時候小孩不懂得接受,不能有不善的影響,情緒會影響胎兒。所以,心地要清淨、要慈悲,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如理如法,爲胎兒。小孩出生下來之後,他會說話,他會走路了,就開始教。會說話、會走路,一般大概是一歲,這叫家教!七歲再請老師教,那就上學,從前是私塾,也算是學校,就受學校教育,老師來教。根本是在家教!家教沒有,根沒有了,所以什麼都不能夠成就,世法、佛法統統不能成就。

  

  家教的教材,後人把古聖先賢家教的教材集合起來,集大成,寫了一本書叫《弟子規》,《弟子規》是家教裏面的集大成。家庭裏教什麼?就教這個東西,這是道德的根本,有了這個基礎,自自然然就走向道德,無論世法佛法自然成就。我們今天講偉大的成就,不可思議的成就,都是奠定在這個根基上。所以我們在此地建立這個學院,要求同學們認真的學習,如果疏忽了,世法、佛法你都不會有成就,我說的是老實話。在網路上的同學,在衛星電視前面的同學,無論男女老少統統都要學,爲什麼?小時候沒有學習,現在補習,亡羊補牢,不算晚。

  

  小朋友更是要認真學習,小朋友要學得好,我們大人做樣子給他看。我們不學叫他學,他不能接受,他也有他的意見;我們大人都學,他看到沒話說,乖乖的跟著學,這叫德。所以父子這個關系,這是道,親愛是德,父慈子孝。君臣有義,君仁臣忠,就是義;長幼有序,這是兄弟之間,年齡大小不一樣,弟弟要知道尊敬哥哥,哥哥要友愛弟弟,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所以,親義別序信這是德,以後又更詳細演變成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有兩種講法,另外一種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這兩種說法,我們把它合起來,除掉重複的,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德,自性裏頭本來具足;十二個字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中國古聖先賢這四千多年來教什麼?就是教這個。諸位想想看,你看七十年代湯恩比博士所說的,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你現在懂得了,孔孟學說教什麼?就教這個。你們想想看,教倫理,倫理是人與人的關系,教道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如果教這個,這個社會上所有一切沖突對立自然就沒有,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真的可以落實。大乘佛法裏面教什麼?淨業叁福足以代表。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條,「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自行化他。這是大乘教裏面修行最高的指導綱領,佛說的,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湯恩比說得不錯,我們只要依照這個來學習,真的是化解沖突,消除災難!世界的安定和平,不是理想,決定可以落實,希望我們有這個認知。然後最重要的,我們要發大慈悲心,要真正去做,講沒有用,要做到。《弟子規》不是叫你講的,不是叫你背的,是從我們自己本身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大乘經教裏面的教誨,我們在這裏學習,天天在學習,天天在熏習,要落實才管用,不能落實,這不算數,也就是說,一定要做到。每天接受佛菩薩教誨,每天改過自新,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