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的。心现只有一真,我们在前面也略略的提过阿赖耶的三细相,理一真,境界为缘生六粗,那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就是今天所说的不同维次空间。所以,佛知道它什么原因来的,因此要懂得用什么方法去突破。佛不说我们大概也能猜到几分。用什么方法?禅定,禅定能突破空间维次。你说为什么?因为空间维次是妄想分别执着变现出来的,禅定是什么?禅定是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
禅定功夫的浅深,就是看你放下多少,执着放下多少,分别放下多少,妄想放下多少;你放下一分,你的时空就拓宽一分,你放下两分,你就拓宽两分。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真放下了,六道全突破了,超越六道轮回,在十法界里面到哪里去?大概总是到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超越了;如果把世出世间一切分别也放下,不再分别,你在十法界里面就到菩萨法界、就到佛法界,十法界里面,于一切法不分别。对十法界、一真法界也不分别,妄想不生,就是于一切法已经不起心、不动念了,但是不起心、不动念这个里头也有浅深差别。浅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脱离十法界,生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哪里?这个地方讲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极乐世界是一真,不但永脱轮回,四圣法界里面的流转也没有了。
那么诸位就要晓得,大乘佛法里面讲的修行,修什么?禅定。八万四千种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门道,也就是说,修禅定有八万四千种方法,有八万四千种门径,每个方法、每个门径都能够帮助你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就是这么个道理。那么佛为什么说这么多法门,不说一个法门?众生根性不相同,有人喜欢这个法门,有人喜欢那个法门,佛菩萨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方法来教你。你欢喜,容易接受,欢喜学习,容易成就,大慈大悲,善巧方便,不是一个呆板的方法。上上根人,佛用的方法很巧妙,教他在一生当中成无上道,就是脱离十法界。中下根人烦恼习气很重,换句话说,放不下,佛给他讲这些事实真相,诸法实相,他也听不懂,那么佛有善巧,在十法界里头帮助他提升。还有一等,业障极重的人,怎么提也提不起来,佛也有巧妙方法,看着他堕落,堕落在畜生、饿鬼、地狱,看着他到那里,他到那里去做什么?消业障,你看方法妙极了。
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众生自作自受,没有真实,全是假的。永嘉大师讲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看到众生在做恶梦,怎么办?等他醒来再说!所以,你要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知道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那种智慧、那种巧妙,不能不佩服,佩服到五体投地。我们稍稍明白了一些,才甘心情愿依教奉行,佛菩萨的教诲不折不扣和盘接纳,他是和盘托出,我们是和盘接纳,依教修行,哪有不得利益的道理?一切无碍,法法圆融,头头是道,得大自在。
《华严经》的好处就是分量足够,你只不断的学习,学习里头当然最重要的是随文入观。这个话什么意思?随着经文,学到哪个地方我们自己的境界也到那个地方。譬如这个地方讲的十信位的菩萨,觉首初信,我学习这一章,我就入了初信,这就对了。这个成就快,一部《华严经》学完,恭喜你,你已经圆满成佛,就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要能入得进去。你要问,怎样才能入得进去?随着经文所说的放下,明了是开悟,放下是功夫。要知道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我们今天堕落成这个样子,真正的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对了,放下什么事都没有,圆满了。
所以法性二字,这是差别依正等法。「性,谓彼法所依体性」,这就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包括时间、空间,这是相。相一定有体,这个体「即法之性」,我们叫它做法性,「故名为法性」,这是一个意思。你先要懂得这名词里头的含义,法性就是一切依正庄严的体性,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现相、作用。性的意思就是本体,法的意思就是现相,现相依这个体而生,它所依的,在佛法里面称为法性。「又性以不变为义,即此可轨,亦名为法,此则性即法,故名为法性」,这是法性第二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讲性的本身,本身也是一法。前面一个意思的法性,是诸法所依它起来的,这两个意思有点差别。我们用哲学的名词来说,也许容易懂一点,现象所依的本体现出来的,现象是依本体现出来的,这个体我们称它为法性,诸法所依的性体叫法性。第二个意思,诸法所依的本体,它自己本身也是一法,这个法我们就称它为法性,第二个意思。
「此二义并约不变释也」,这两个意思都是从不变来解释,法性是不变的。我们在比喻里头,把法性比喻作萤幕,我们电视的萤幕、电影的银幕,用它来做比喻,把差别依正种种现相比喻做法相。电影、电视打开之后所现的一切现相,现在萤光幕上,现相不碍萤光幕,萤光幕也不妨碍现相,它们两个相辅相成,不相违背。为什么?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但是一个是不变,一个是随缘,不变的我们称它为法性。
第三个意思,「又即一切法各无性故,名为法性」,这就是「即随缘之性,法即性也」,这是说随缘。一切法无有自性,为什么?缘生的,无性之性就称之为法性,这就是随缘之性。诸位要晓得,随缘没有自性,无自性之性,法就是性,称之为法性。由此可知,法性这个名词有种种的说法,我们不能不知道,从不变可以说,从随缘也讲得通。「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大乘教里头佛常讲,我在早年讲经的时候,把这两句扩充为四句,说明我们有四种不同修学的状况。第一种,诸佛如来因圆果满,证得究竟的果位,他到不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他要不来就不慈悲了,他来,常常来。示现在世间,示现在九法界,甚至于示现在三途六道。哪个地方有感他哪里就有应,绝对没有一次差错的,这个不可思议,我们要有真正的信心。感应道交,完全看我们的信心足不足,我们求佛,哪有不感应的道理?
古时候汤王,中国历史上有记载,汤王有句话留在历史上,「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真负责任!有一年旱灾,人民得不到食物,于是就有窃盗的。有两个人盗取别人的食物,被抓起来,判罪,这要送到监牢狱里面去执行。在路上,汤王遇到,问他们,「你们两个为什么犯罪?」他就说,「因为天旱,旱灾,没有收成,我们去抢别人的食物,所以犯了罪」。汤王听了之后怎么样?叫人家把这两个人放掉,告诉执法的人,你们把刑具戴到我身上,判我的刑,我有罪,我没有把人民教好,我德行不够,得罪了上天,久旱不雨。真诚心!负责任。「他的过失是我造成的」,这个话才说,天上马上就下雨,感应不可思议。所以,古圣先王他们的心不一样,真的是爱民如子。他是个君王,臣民有过失,我没有教得好,我没有做出好样子给他看,不是他的罪,是我的罪。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时代,诸位都知道,我今天中午在学校里头参加学校一个会议。这个会议是小型的,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些都是主管教育的专家学者,讨论人文教育。他们邀请我,我没有时间参加,今天中午聚餐,一定邀我去吃饭,跟大家见个面。我们今天的观念跟汤王恰恰相反,我们没有过失,过失都是别人的,他们作奸犯科,这种观念能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学汤王,要从本身做起。现在伦理道德差不多已经断绝,所以我们在佛门里面,这半个世纪以来深有所感!为什么佛教没有法子建立?根没有了。根是什么?道德,基本的道德没有了。
基本的道德是什么?尧舜五教里面有一条。尧舜的五教是中国四千五百年来,尧舜距离我们四千五百年,这四千五百年中国历代帝王教化众生最高的指导原则,称之为道德。五教就是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君臣、夫妇、长幼(长幼是兄弟)、朋友,就教这五种。父子有亲,这是道德的根,亲是什么?亲爱!从父子的亲爱,把这个亲爱扩大,在佛法里面叫慈悲,扩大成大慈大悲。在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这是讲义。夫妇有别,别是各有各的任务,夫妇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大事两桩,一桩是生活问题,物质生活问题,养家;另一桩大事是教导下一代,两桩大事。
你看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讲了多少遍,祖师真的是常常说,常常提醒大家。天下太平,他说妇女要负大部分的责任。为什么?在古时候,男子负责养家,工作赚钱养家,妇女在家庭里面就相夫教子。你家里头有没有后代,社会上有没有圣贤,那就要问母亲。母亲教得好,下一代都是圣人、都是贤人,这个社会怎么会不好?教育,根从家庭起,根在家庭。你看看古圣先贤文字里面记载的,什么时候开始教?怀孕的时候就开始,那时候小孩不懂得接受,不能有不善的影响,情绪会影响胎儿。所以,心地要清净、要慈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如理如法,为胎儿。小孩出生下来之后,他会说话,他会走路了,就开始教。会说话、会走路,一般大概是一岁,这叫家教!七岁再请老师教,那就上学,从前是私塾,也算是学校,就受学校教育,老师来教。根本是在家教!家教没有,根没有了,所以什么都不能够成就,世法、佛法统统不能成就。
家教的教材,后人把古圣先贤家教的教材集合起来,集大成,写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是家教里面的集大成。家庭里教什么?就教这个东西,这是道德的根本,有了这个基础,自自然然就走向道德,无论世法佛法自然成就。我们今天讲伟大的成就,不可思议的成就,都是奠定在这个根基上。所以我们在此地建立这个学院,要求同学们认真的学习,如果疏忽了,世法、佛法你都不会有成就,我说的是老实话。在网路上的同学,在卫星电视前面的同学,无论男女老少统统都要学,为什么?小时候没有学习,现在补习,亡羊补牢,不算晚。
小朋友更是要认真学习,小朋友要学得好,我们大人做样子给他看。我们不学叫他学,他不能接受,他也有他的意见;我们大人都学,他看到没话说,乖乖的跟着学,这叫德。所以父子这个关系,这是道,亲爱是德,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君仁臣忠,就是义;长幼有序,这是兄弟之间,年龄大小不一样,弟弟要知道尊敬哥哥,哥哥要友爱弟弟,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所以,亲义别序信这是德,以后又更详细演变成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有两种讲法,另外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这两种说法,我们把它合起来,除掉重复的,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是德,自性里头本来具足;十二个字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中国古圣先贤这四千多年来教什么?就是教这个。诸位想想看,你看七十年代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你现在懂得了,孔孟学说教什么?就教这个。你们想想看,教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教道德,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教这个,这个社会上所有一切冲突对立自然就没有,世界和平、社会安定,真的可以落实。大乘佛法里面教什么?净业三福足以代表。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自行化他。这是大乘教里面修行最高的指导纲领,佛说的,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汤恩比说得不错,我们只要依照这个来学习,真的是化解冲突,消除灾难!世界的安定和平,不是理想,决定可以落实,希望我们有这个认知。然后最重要的,我们要发大慈悲心,要真正去做,讲没有用,要做到。《弟子规》不是叫你讲的,不是叫你背的,是从我们自己本身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大乘经教里面的教诲,我们在这里学习,天天在学习,天天在熏习,要落实才管用,不能落实,这不算数,也就是说,一定要做到。每天接受佛菩萨教诲,每天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才是释迦牟尼佛的好学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四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