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回頭,心在哪裏?這一返光、一回照,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裏。所以就回答一句,「覓心了不可得!」覓是找、尋找,我尋找心在哪裏,找不到。
他這一句話就是《楞嚴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跟阿難尊者的對話當中「七處征心」,慧可大師是一句就說明了,《楞嚴經》上那麼一段長的經文就是慧可大師這句話,「覓心了不可得」。所以阿難,阿難也是難得,說了七處,心在內、心在外、心在中間,統統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阿難跟慧可大師比差很多,慧可大師聰明,頓悟,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回他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替你安好了,沒事了。在這句話當中,慧可大師大徹大悟!你要問,他悟的是什麼?就是這裏講的八個字,「性非性也,相非相也」。如果把後面的虛字去掉,六個字,他所悟的是「性非性,相非相」,這是諸法實相。性相沒有障礙,文殊菩薩所問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就容易明了了。
「又示現而有生」,要曉得一切相的生起是示現的,「性不違相」,不違就是不妨礙,種種相生是這麼回事情,示現的。示現就是緣起、就是緣生,僧肇大師《肇論》裏面所講的緣會,衆緣合會而現的這些相,所以相是妄相,緣也不是真的。佛法講真跟妄它的定義,真是永恒不滅,這是真的,它有生有滅就是假的。有生有滅,我們都不懂這個話的意思,在我們感觸當中,什麼叫生滅?花開,生了,花謝,滅了;這個人出生,生了,死亡,就滅了,我們對于生滅是這麼個概念。
佛經上講的生滅可不是這個概念,大乘教裏面講的生滅是剎那生滅,生滅不住。這個現象我們覺察不到,但是大乘教裏面教導我們一種觀察的方法,能夠推想到仿佛,沒有辦法真正理解。譬如經上跟我們講,在《楞嚴經》上有說,佛問波斯匿王,你叁歲的時候跟十叁歲的時候,是不是老了很多?這個我們會承認,不錯,十叁歲比叁歲是老了很多;二十叁歲比十叁歲?又老了,叁十叁歲、四十叁歲、五十叁歲、六十叁歲,愈來愈老,這就産生變化了。那問你,是不是十年十年老?想想不是,一年比一年老?對不對?一年比一年老。再微細的觀察,不是一年一年老,一個月比一個月老;再觀察,一天比一天老,你說對不對?再微細觀察,用我們現在講,一分鍾比一分鍾老,一秒鍾比一秒鍾老,這樣才能夠觀察到生滅,佛經上講的生滅是剎那生滅。
前一秒鍾的你不是後一秒鍾的你,不是;昨天的你絕對不是今天的你。我們以爲這是相續,大乘教裏面告訴我們,不是相續,相續是什麼?錯覺,你看錯了,你想錯了。生滅不住,前念滅後念生,這才是事實真相。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講的,能現所現,能變所變,並皆速滅,但是前念滅後念就生。我們前面偈頌裏面用流水來做比喻,前面的波流出去了,後面波就接著來了,前浪後浪。但是你要曉得,前浪不是後浪,後浪不是前浪,前浪沒有延續到後浪來,後浪也沒有進入前浪。所以我用電影的影片來給你做比喻,大家更容易懂。電影實際上是幻燈,不過是快速度的移動,我們看到相續相。從電影影片裏面沒有相續相,一張是一張的,但是快速移動,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是相續相,相續相是個假相。它每一張幻燈片打出來都是一時頓現的,就真的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馬上就滅了。前面這張滅掉,後面這張又生了,前面滅後面生。
我們從這個裏頭細細的去想、去思惟,然後你把這個道理想通了,你再冷靜觀察現前一切森羅萬象,這種種!你在這裏觀察,不能用思惟,就是絕對不能用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不用這個,所謂叫直覺,你坐在這裏觀察。觀什麼?觀實相,種種諸法的實相,你會悟入。你知道真相是什麼,確確實實是《般若經》上最後所說的結論,「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個時候你要不要放下?慧可大師心不安,沒放下!爲什麼沒有放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爲一切法真有,不是空的,可以得到的,這是六道凡夫的觀念。如果你知道這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試問問,你還會不會起控製的念頭?你還會不會起占有的念頭?沒有了,控製、占有都沒有了,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全沒有了,善念生了。
爲什麼說善念生?善念是你自己本性裏頭本有的,本有的這時候就現前,所有一切惡念本來無,一切不善是從無明生的。無明是不覺,你看《起信論》裏面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要不要斷?不要,全沒有了。善的是什麼?菩提心現前,善的,自性裏本來具足的,我們今天把它說成十個字,真誠現前了。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裏面給「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什麼叫誠?「一念不生是謂誠」。你看看,不起心、不動念,真誠心現出來;起心動念,誠沒有了。自性裏頭真誠現出來了,這是根,真誠的清淨心、真誠的平等心、真誠的正覺心、真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現前,「慈悲遍法界,善意滿娑婆」。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講包容,一切的美德自然現前,不是學的,性德流露出來。這個法界叫一真法界,什麼人契入什麼人一真法界就現前,證得了,境隨心轉。只要你菩提心一現前,華藏世界就現前。我們兩個人在一起,他的菩提心現前,他住一真法界,我還搞貪瞋癡慢,我住六道輪回。我們兩個坐在一起手牽手,境界不一樣,這就是講空間維次有差別,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懂!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現在接著把清涼大師《疏鈔》裏頭這幾句話念一遍,接著念,從「又示現而有生」,這是個段落,我們從這兒念起。
「又示現而有生,性不違相,亦無所現物,相不違性,無二爲二,二即無二,無礙圓融,豈有乖耶」,這一段話念念就明白了,前面都說得很詳細。清涼有小注,小注我們也念一念,應該就可以了,不必再多說。「第二明性相相成(鈔裏頭講性相相成),故不相違﹙沒有違背﹚,即是上半,即無生之性,不違示生之相,言亦無所現物者,雖牒第四句,連取第二句,正示現生,即無所現,故不違性」。
這句話我們要細細的去揣摩,了解它的真相,就在相上就見到性,在生上就見到無生。正如同我們看電影,或者看電視螢光幕,相是不是有?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我們能體會到。電視裏頭,相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爲什麼?當體皆空,剎那生滅。然後要想到我們現前的萬事萬物,跟這個現象完全相同。所以古時候佛陀在世,用「夢幻泡影」來做比喻,說明當相即空,不是等這個相滅了之後才講生滅,那你已經是很愚癡了。就在現的時候就曉得它已經滅了,生滅同時,所以不違性,相不違性。「無二爲二者,結也(這是總結這段),一體而分能現所現,雲無二而二,性相無違,爲二即無二,故雲圓融,豈得種種乖于一心,心性乖于種種」,沒有這回事情的,前面我們都講清楚、講明白了。
現在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下面這一段給我們講法性。「言法性者,法,謂差別依正等法(我們常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性,謂彼法所依體性;即法之性,故名爲法性」。這是一個意思,大師在此地把這個名詞給我們做多方面的來解釋,這很難得,很不容易。法是從相上說的,性是從體上講的,法這裏說得很好,差別依正等法,差別依正在佛法裏頭最常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裏面,我們今天能夠覺察到的,人法界、畜生法界,我們能夠覺察到的。雖然如此,我們的覺察能力很有限,也只能在人法界裏面覺察到局部,畜生法界裏頭亦複如是。爲什麼?
在這半個世紀,我們常常聽說有不明的飛行物,外太空來的,甚至于還傳說有看到飛行物落在地面上,一般稱飛碟。飛碟的門打開之後有人走下來,外星人,他是人道,不居住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住在其他星球上,他是人。怎麼知道他是人?他飛行需要用工具,離了工具他不能飛行,他的飛碟就是太空船,像我們現在飛機一樣,不過是比飛機更進步就是了,速度更快。星際當中旅遊,他們做得到,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還達不到,人道!如果是天道,天道就不需要工具,天道是另一個維次的空間,我們今天講太空船、飛碟,外星人跟我們是同一個空間維次,不是另外一個空間維次;另外空間維次我們就稱他作神,那真的是變幻莫測,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有些人說,我們世間人講神明,大概就是講的太空人,這是錯誤的,絕對不是的,神明是不同維次空間的生物,這個科學有證明。
在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是無量的,沒有限量的。在事實上來說,現在科學家,大概是從數學理論上演變出來的,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我們今天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如果突破,我們的眼界就開闊,換句話說,我們生活的空間就擴大了。看看科學往後的發展,能不能用科學技術來突破,這個很難講。在佛法裏面說,不同維次空間真的是有方法突破,科學家知道。佛法從大的上來講,真的,也是十一種不同的法界。你看我們常講的十法界,十法界外面有一真法界,這是從大的上說。要是細說,每個法界裏面都有十法界,這就是一百個法界,天臺大師所說的「百界千如」。一百法界,每個法界又有十法界,《華嚴經》上講的「重重無盡」。這就是科學家所說的,從理論上來講,空間維次是無量的,《華嚴經》這個說法是無量的,重重無盡,所以這是不思議法界。
什麼人能突破?在這個經裏面講,普賢菩薩他突破了。我們在此地要明了,重重法界是怎麼形成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本性裏面沒有,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從哪裏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把這個原理原則告訴我們,「唯心所現」,這裏頭沒有多元維次的空間,沒有,從哪兒來的?「唯識所變」,識…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