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二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應該怎麼學法?放下!從哪裏放起?我常常勸勉同學,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製的念頭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下,從這裏下手。只要你放下,你就自在了,你就會很快樂。現在人常講壓力很重,精神的壓力,身體上的壓力。身體的壓力,身體是生理,外面環境的壓力,包括工作、生活。那個根本,根本就是你不曉得事實真相,對一切人事物起了虛妄的分別,以爲自己可以控製,以爲自己可以占有,其實全是假的。所以有人聽到這個話生恐懼,害怕了,「我統統都放下,我明天生活怎麼辦」?想到明天,想到還有明年,那什麼都放不下,還是想盡方法去爭取,錯了。你所有東西一切放下,你命裏頭有的丟不掉,明天還是生活得快快樂樂的。

  

  唐朝龐居士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佛法裏面講示現。他明白了,他覺悟了,把他家裏的財物裝在一條船上,船劃到江中心,把船底打個洞,整個沈下去。有人看到這個,就問他:龐先生,你既然這些東西都不要了,爲什麼不拿去做做慈善事業,幫助那些苦難的人?他說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明天生活怎麼辦?現在人講,打零工,他那個零工不是幫助人打工,他編草鞋。在那種生活環境當中,草隨地可以拿得到,茅草,割一點茅草編草鞋。在從前,農夫、做苦工的人都是穿草鞋,一雙草鞋一個銅板、兩個銅板。他每天編幾雙草鞋,賣了他就可以過生活,自在!舍幹淨了。

  

  你看他走的時候多潇灑,他有個女兒,都是得道的人,都不是簡單人。那時候沒有時鍾,他叫他女兒:你出去看看,太陽到什麼地方了?什麼時候了?女兒知道他要走,在外面喊著:早得很!時間還沒到!說完之後又沒有聲音了,久久不回來,龐居士出去看看,他女兒在那裏往生了。他笑起來,爲什麼?叫老頭子給她辦後事。他辦了後事之後,他走了。你看,那麼潇灑,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你要問,爲什麼他有這麼自在?沒有別的,他放下;我們今天爲什麼不自在?放不下,牽腸挂肚的事情一大堆,你怎麼能走得了?龐居士爲我們示現,人人做得到,你不肯做!

  

  在這個世間,不要說身外之物沒放在心上,身體都不放在心上,徹底覺悟的人。一定要曉得,整個宇宙,依正莊嚴,森羅萬象,了不可得,《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所以生即無生。這個道理跟事實真相,在電影銀幕上,電視的螢幕上,跟現在諸位在電腦的螢幕上,最容易體會到;整個宇宙的現象,亦複如是,《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電影、電視、電腦螢光幕上,雖然不是夢,它是幻,它是影,沒離開這一句「夢幻泡影」。它是幻,它是影,不是真的,所以生即無生,這個相現即無現。「無能現者」,怎麼說無能現者?「性不動故」,我們把性比作螢光幕,螢光幕有沒有現這個?沒有,它不動。

  

  所以我們用比喻,這個要知道,比喻只能比喻個仿佛,沒有辦法比到恰到好處,這做不到的。用夢幻泡影,是個比喻,你從這個比喻你細心去體會。夢幻泡影的因跟緣,像現在電影銀幕上爲什麼會有影像,我們容易懂,放映機就像投影機一樣,把畫面送在銀幕上,這我們知道。現在這個森羅萬象,這是真如本性現的相分,它是怎麼投影在上面,我們就不知道了,這個意思就深了。電視的原理現在我們懂得,電腦的原理我們也懂得,它爲什麼會有畫面出現,我們知道,容易懂;自性裏面隨緣現的相分,這個就難懂了。

  

  性確實不動,它怎麼會現?前面說了,真如隨緣,這個比喻用電視螢光幕上比喻能體會得出來。螢幕是空白的,什麼都沒有的,它爲什麼能現?真如隨緣。真如隨緣,真如有沒有現相?沒有,這個意思能比。隨緣現相,現即無現,所以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相。「無所現者,妄法虛故」,這一句說得好,法是法相,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相,不是真的;虛是虛而不實,決定不是實有,不是實在。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常常爲這個擔心、爲那個牽挂,佛菩薩看到之後:可憐憫者!爲什麼?正是中國諺語裏所說的一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虛空法界本無事,是你自己看錯、想錯、做錯了,惹了一身麻煩,不管惹的什麼麻煩,統統是妄法虛故。六道輪回是夢幻泡影,永嘉大師講得太好了,「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爲什麼?妄法虛故。清涼注解注得很多,也注得很詳細。

  

  我們看底下一段,遣疑。「次遣疑者,常生常無生,上半即無生之生,業果宛然,故勝鬘雲,不染而染,難可了知」。上半就是前面兩句,「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這個兩句無生而生。你得要記住,生而無生,業果宛然,特別在六道裏頭,起惑、造業、受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電影、電視一樣。本性裏頭雖然沒有,可是這個影像清清楚楚,在自性裏面顯示出來了。你永遠想著,自性、法性、真性就是螢光幕,幹幹淨淨,一無所有;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螢幕上的現相,現相也清清楚楚,業果宛然,那是現相。

  

  所以你真的要懂得這個道理,你看電視,看電視在學《華嚴經》。你在看電視裏面,把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性(真性)、什麼是妄相,你在這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你把這個看法用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大的好處。爲什麼?不計較了,假相!人家贊歎我一句,笑笑,人家毀謗我,我也笑笑,不是真的。贊歎我,沒有歡喜心,心是平靜的;毀謗我,沒有瞋恚心,你得平等性了,得平等性是大菩薩了,不是普通人。功夫初成的時候,所謂是「八風吹不動」,這個意思是在境界裏面,你能夠隨緣,你能夠隨喜,不被汙染。可是凡夫怎麼樣?凡夫不行,人家贊歎你,高興;人家毀謗你,生氣生多少天都消不掉。那是什麼?染了。那個染是什麼?不染而染,六道凡夫!菩薩看到他真的是沒有染,他自己染了。自己是不是真染?不是,這個事實真相難可了知。

  

  「下半生即無生」,上半是講無生之生,「生即無生,真性湛然」。所以同學們記住,真性、無生就是我們看電視的螢幕,這個「生」就是螢幕上所現的相,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都是講的現相;現相是幻相,染而不染,不染而染,幻中之幻。爲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大乘教裏面講得很清楚,我們可以慢慢去學,理很深。如果嫌太麻煩,古人講學教是「入海算沙」,永遠算不清。所以宗門直截了當,它不搞這個,它說這太麻煩,講頓悟,徹悟頓超,這個快速。可是你得要有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做不到。上根利智可以不必從教下,中下根性的人頓悟頓不了,也悟不了,只好從教下,慢慢去悟,叫漸悟。

  

  我們今天學教,連漸悟也漸不了。什麼原因?我們不善學,就是不會學。爲什麼不會學?學的東西沒落實,就是沒學。沒有把自己所學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變成自己的見解,變成自己的生活;甚至于我再說得白一點,變成自己的養分養你的身體,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養分是什麼?歡喜心,佛家講「法喜充滿」。怎樣才能得法喜?煩惱沒有了,你有煩惱你哪裏來的歡喜?你要能把煩惱、憂慮、牽挂淘汰盡了,統統放下了,法喜充滿,法喜養身體!我們中國人,古人講的人求福,求福要怎樣求法?你要懂得養喜神,你要會養喜神,你就有福,這話說得有道理。養喜神是什麼?天天養自己的歡喜心,這叫喜神,不是真的有個神叫你去養,不是的;養自己的清淨心,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心是愛心、歡喜心,你養這個,養這個你身體當然好。就像江本勝博士做實驗一樣,全身每個細胞顯示出來都是最好的結晶、最美的圖案,那身體健康。

  

  身清淨,心清淨就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就清淨,福報就現前。福報從哪兒來?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不是修的;六道裏頭,煩惱不斷、習氣不斷,他還有福報,那個福報是修的,修得的。所以福報有兩種。佛在這個經上講,「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相就是福報;德,我們今天講能力。智慧、能力、相好,相好就是福報,一切衆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皆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現在統統都沒有。什麼原因?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礙住了;沒失掉,只是障礙而不能現前,你得不到受用。所以佛教我們沒有別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就對了,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

  

  什麼是佛法?一句話說完了,一大藏教,不就講這麼一樁事情嗎?所以根利的,什麼叫利?他一聽之後,他就不搞枝枝葉葉,「其他的我不要去理了,我就在這個地方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利根,上上根人,心地清淨。禅宗裏頭這些祖師大徹大悟,他怎麼悟的?不過是放下而已。凡夫俗子學禅、學教,學了幾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放不下。放不下裏頭最嚴重的,控製的念頭沒放下,占有的念頭放不下,六道凡夫。你們諸位想想看,是不是這兩樁事情?對人,家親眷屬,親情放不下;另外還有一種,冤親債主,他得罪了我,我要報複他,放不下。一個恩,一個怨,這都是屬于叫親情。名聞利養放不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不下,這麻煩!

  

  大師這還是引用《勝鬘經》上的一句話,「染而不染,難可了知」,不染而染是凡夫,染而不染是菩薩。菩薩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示現跟我們一樣,表面上是一樣,實際上不一樣,表面上他染,實際上他不染。那就是什麼?事相上有,心理上沒有。譬如事相,人家贊歎你「菩薩」,菩薩也會點頭謝謝,但是世間人對這個贊歎,他有歡喜心,他就染了,菩薩沒有歡喜心。世人、凡夫,人家毀謗他,懷恨在心;菩薩、那些再來人,你毀謗他,他沒有瞋恚心。所以,表面上看好象染,實際上他不染,這是舉個例子,要說說不盡!總的一個原則,凡夫爲自己,覺悟的人爲衆生,不爲自己,沒有自己。他來,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用現在的話來說,爲一切衆生服務的,他不是爲自己的,他沒有自己。真正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不但不著相,念頭都沒有;念頭都沒有,就「無我見,無人見,無衆生見,無壽者見」,這是示現,染而不染。凡夫難可了知,聖人也難可了知。

  

  「又法性本無生,不空如來藏也,此中無能現,空如來藏也」。爲什麼說不空如來藏?法性本無生,它能現相,能現相你就不能說它空,空就不能現相了;它能現相,所以它不空。佛法裏面講空,空的意思很難懂,我們一般人講空,空是什麼都沒有;佛法裏講空,空裏頭有,它能現相,所以空叫真空,大乘教裏常講「真空不空」。有叫妙有,「妙有非有」,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所以它沒有矛盾,沒有對立。此中無能現,空如來藏,有沒有現?有現,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所以,佛法不是哲學,這是歐陽竟無先生講的。爲什麼?哲學裏面講能所,能現所現,能所是對立的。如果用哲學,這裏就起了問題,能現的心性不是所現的萬法,所現的萬法不是能現的心性,就對立了,問題就發現了。文殊菩薩問意在此地,你看覺首菩薩答複的,是從現相上來講的。

  

  無論是能現所現、能變所變都是幻有,不是真有,幻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幻有,不但它們沒有抵觸,它們還相輔相成。所以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真空、妙有不二,這才是事實真相,這叫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事實,是諸法實相,你才真正了解真相。了解真相之後,你在六道裏頭,染而不染,現而無現。那要問你,你爲什麼還住在六道?大慈大悲,不違本願。從前在迷的時候、初學的時候,曾經發過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我有這個能力,我不能說不度,不能說我說話不算話。諸佛菩薩因地裏面發的願都算話的,證果之後統統兌現。

  

  那我們要問,他兌現,還起不起念頭?我們應該怎麼去體會?不能說他起念頭,也不能說他不起念頭。爲什麼?大乘教裏頭說得很清楚,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起而無起,無起而起,這就靠近了。你說起,錯了,你說不起,也錯了,真的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真懂得它的意思,你說他起,沒錯,你說他不起,也沒錯,這是什麼?他已經不二。我們從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到,宇宙一體,宇宙祥和,所有一切沖突、矛盾,都是不知道宇宙的真相。我講席當中常常用身體做比喻,因爲身體小,你容易體會得到。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跟大宇宙不二,我們跟自然界就沒有沖突,我們跟不同維次空間就沒有沖突,這才是事實真相。

  

  小宇宙這個身體,身體裏面許許多多的器官,每個器官跟另一個器官不生沖突,眼跟耳不沖突,耳跟鼻不沖突,鼻跟心髒、肺髒、肝髒不沖突,沒有一樣沖突的。這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官都是在共同互助合作,配合得非常微妙,身體健康。如果哪一個跟哪一個發生沖突,這個人的身體馬上就生病,嚴重就死亡。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跟所有衆生不可以沖突,跟大自然不能沖突,跟不同維次空間(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能沖突。沖突就錯了,外面沒有錯,自己錯了。本來沒有沖突,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要大乘佛法,你說這個話講得有沒有道理?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四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