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看就懂;不学佛的人,这里头有几个佛学名词他看不懂。所以对不学佛的人,我把这里改了几个字,把慈悲改成爱心,把法界改成环宇,这个一般人会懂,「爱心遍环宇,善意满人间」。娑婆他不懂,人间他懂,对不学佛的,我就写这几个字;对学佛的人我就写,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你多快乐,你多幸福、多美满!心地纯净纯善,对人、对事、对物决定没有对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对一切人事物没有误会、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人家要问我:净空法师,你学佛学了五十多年,你学些什么?我告诉他,我就学这个。
真正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自自然然跟戒定慧相应。所以天天欢喜,天天在提升自己,天天在帮助别人。这一天要没出门,我这一天的慈悲善意,诵经、念佛回向给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念念不忘!做人应该要这样,学佛应该要这样,这是内外根深,满缺业因一定要知道。所以我们的容貌、我们的体质,不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吗?心善,容貌善;心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自然就是健康长寿。修来的。所以前面跟诸位说过,一个人四十岁之前,他受过去生中业力的影响,四十年之后,四十岁以后要自己负责;前世影响力没有了,完全是你这一生当中所修积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句话,这一句话里头有两句很重要,那就是「并皆无性,各不相知」,这才是答复文殊菩萨所问的,这个意思深,问的意思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前面跟诸位所说的六道凡夫的境界,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出六道,自己不是上上根性,我们今天读这部经,如何得到现前利益?这是我们最关心的,所以契机、契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智不知境。这什么原因?为什么不相知?这个意思深,意思怎么样的深,前面有一句总的说明,我们不能够疏忽。
这个在前面我们读过的,也是清凉大师在《疏》里头所说的,他就第六识来讲,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就在这一句,所以不相知,这总答,这一句要明了。全部都明白了,并皆速灭就是不生不灭。《般若经》、《心经》大家常念的,你要真正懂得《心经》的意思,菩萨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些问答,你完全没有问题,自然通达明了!
《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很可惜的我们今天没有照,没有照的功夫,这个照是什么意思?照是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像镜子照外面东西,照。镜子照外面照得清不清楚?清清楚楚。镜子有没有分别?没有。有没有执着?没有。有没有起心?没有。有没有动念?没有。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叫做照;我们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会起心动念,照就没有了。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生烦恼,把外面事实真相完全迷了、迷失了,不知道五蕴皆空;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五蕴皆有,有就有一切苦厄。天天念这个经,意思能懂吗?真懂就会照了。所谓是起观照,观照是功夫的初步,到第二个阶段就是照住,照住就是得定,再向上提升是照见,照见就是智慧开了。所以观照是属于戒,照住是定,照见是慧,戒定慧三学,这种修法叫道共戒,比律仪戒殊胜,没有过失。
经上接着又跟我们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套这个例子,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说并皆无性、并皆速灭!速灭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了,《楞严经》佛说的「一切诸法,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生灭的速度太快太快了,快到我们没有法子思惟、没有法子想象,所以叫不生不灭。《心经》里面讲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心经》上说的。《中论》里面昨天我们也引用跟诸位说过了,《中论》里面讲「不生不灭,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实际上讲主要的一句就是不生不灭,其余是陪衬的话。如果真的没有生灭,那说不生不灭是毫无意义,生灭说成不生不灭,速度太快了。生灭的期间长短是亿万分之一秒,我们这念头一起不知道多少生灭过去了,所以说这个事实真相叫不生不灭。这就是讲并皆速灭,它速度太快了,相知来不及,没有时间,所以一切诸法各各不相知。
心性是一,没错,心性是能现能变,万法在这里讲的种种,种种是所现所变,但是你要晓得它为什么各各不相知?能现所现、能变所变是一不是二!二法才相知,一法怎么相知?这个道理深,法身菩萨的境界。大乘经教里头常常跟我们讲,八地菩萨才能见到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种子的生灭。换句话说,才能看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看到这个现象,那是多么深的禅定。《心经》的末后总结上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正是跟此地第五对所说的「智不知境,境不知智」一个意思。果然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那就是《心经》上的话落实了,「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圆满菩提!所以《般若经》上佛教给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一句话意思很深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你才能真正的懂得这个意思。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末后说了几句话,我把他这几句话念一念。「一性随于种种,则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则失俗谛」。真谛是心性,俗谛是种种。接着又说「一性即不相知」,换句话说,「种种随于不相知,则失俗谛。不相知随于种种,则失真谛」,这怎么办?这个问题要用《坛经》上的说法,那马上就解决了。《坛经》印宗法师向能大师请教,印宗说:你在黄梅,五祖对于禅定解脱怎么讲法?能大师回答他: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印宗听了就开悟了,跟这个地方的义趣相通。你看看这个地方一性、种种是二法,我们套六祖这个公式、这个例子,那可以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这在大乘教里叫向上一着,真的上根利智听了这个对话他有受用、他明白了,中下根性不得其利。中下根性听了会迷惑,明明是二法怎么叫不二法?一性跟种种明明是二,怎么会不二?懂得不生不灭就晓得不二,懂得一时顿现就知道不二,真的各各不相知。懂得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就明了了,你才真的放下了。
真放下了那就是《心经》里面讲的「以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就是妄想分别执着,远离是什么?放下,这一放下就叫做究竟涅槃。实际上究竟涅槃有没有?你要执着还有个究竟涅槃,你还没有放下,那还是颠倒梦想。所以《般若经》上总结是一切法。这一切法包括佛法,佛法讲心性,心性是一,这佛法;而种种这属于世间法,十法界依正庄严种种,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时间跟空间,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对了,你才真的看清楚、看明白,你不要以为是真有。
十法界依正庄严,永嘉大师讲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诸佛菩萨觉了,大千世界有没有空?没空。空跟不空不二,才叫真空;空跟不空是二,那还是颠倒妄想。这愈讲就愈深了,你一下领悟不过来愈搞愈糊涂,所以你能听懂很好,你就能契入;不懂没关系,不要去想,愈想愈错。你常常读这些经文,心里面有这么一个印象,不求解答,只要你的功夫不断的在进步,天天用功、天天读经、天天念佛,总有一天豁然大悟就明白了。
心里面有这么一个问题在,这叫疑情。禅宗里面所谓的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这个大疑、小疑是怎么说法?问题的大小。像此地讲的心性是一为什么有种种?这是大问题,这是大疑;哪一天断疑开悟了,那大悟。像印宗问的那个禅定解脱怎么个讲法,这小疑;豁然觉悟的时候,这小悟,所以大小是讲问题的大小、问题的浅深,是这个意思。不能解答,机缘没有到愈解答就愈麻烦;机缘到了,不定这一接触他就通了。这叫疑情不叫疑问,没有疑问,为什么?佛所说的决定是真的,只是我们自己烦恼习气太重、智慧太浅听不懂,一下意思会不过来,所以叫疑情不叫疑问。
清凉末后这几句话说得很好,给我们提了个问题。这问题怎么办?不要紧,下面觉首菩萨就给我们解答了。所以这里问题不要解释,下面觉首菩萨以十一首偈颂,来给我们解答这问题。今天我们时间到了,下一堂课我们再学习觉首菩萨的解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