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一卷▪P2

  ..续本文上一页,这样保证你得生净土。这智者大师一生所示现的。

  

  我到日本去访问,日本人对智者大师非常尊敬,许许多多寺庙里面都供养着智者大师的法像。所以我就劝导日本人我们要学智者大师,他们很高兴。智者大师是这样修成的,这是烦恼并没有断,只是烦恼伏住了,因为他有佛知佛见。这就是有力量把烦恼伏住,但是在事上还要用六波罗蜜,尽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烦恼化解。这里面化解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也有三辈九品不一样。这是我们讲到往生极乐世界种种不同。

  

  我们自己要晓得修行要认真、要努力,不能够懈怠,不能够疏忽。净宗的好处我们依据经论少、不多容易修。抓住这个纲领,根本的纲领是净业三福,这个诸位不可以不晓得,你要没有净业三福,你就不能成就。而净业三福那个根是在《弟子规》,从前人不说这个话,为什么?从小都学过,哪里还需要讲这个。但是现在人不能不提一提,为什么?你从小没学过,所以你净业三福做不到。净业三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你看末后一句话,佛说的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话说得重。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诸佛都是依净业三福为基础,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建立在净业三福的基础上,你没有怎么行!

  

  我们今天净业三福为什么建不起来?总得要找原因,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净业三福一条都没做到。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一句都做不到,后头就不要说了。第二条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就好象三层楼一样,二楼是建立在第一层上面,三楼是建立在二楼的上面,你没有第一层哪有第二、第三?所以第二才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我对于净业三福讲过多少遍,讲得很详细。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从小没有学过《弟子规》,没有学过童蒙养正,所以接触大乘,大乘基础的基础我们也不能够接受。这是我为什么这些年来苦口婆心的劝导大家要认真落实《弟子规》。

  

  《弟子规》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讲的,是字字句句要做到!《弟子规》不难记,它一句三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比《太上感应篇》还短;一千零八十个字,三百六十句。当然你要学习首先要背诵,然后了解其意思怎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东西要是一落实,你就有圣贤的基础,换句话说,你就有学佛的基础。我们今天要从头来起,从零点开始,这个《弟子规》是零点,从零开始。净业三福那就不是从零,那差不多是六十、七十开始,高很多。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下面第三段。

  

  「第三结成前难」,这段的文意比较麻烦,确确实实有相当的深度,这段文就是十句五对,『业不知心,心不知业』。我们把十事五对,先看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注解当中他说,首先「略为二解」,二种解释。一种是「依古德作遮救重难,如前第二问意中辨」,前面已经说过了。再看第二个意思。「二直结成前难」。前面所问的这个难,『所谓往善趣恶趣』,这一段也是五句。「且依此释文,有二,一先明大意」。先明大意里头「自有三意,由前难意亦有三故」。这底下第一个是「直问所以,故今结云,非但本性是一,我细推现事」。细细的来推想眼前的事,现事是我们眼前事事物物,「各不相知」。

  

  「既有种种,何缘不相知;既不相知,谁教种种。若谓业令种种,业不知心;若谓心令种种,心不知业,一一观察,未知种种之所由也」。我们普通一般说,这个说的意思浅不是很深,大家好懂。像相宗里面讲的引业、满业,这个我们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讨论的本体、现象、作用,大乘经上常说体、相、用。心性是能现能变是一,种种是所现所变。佛在这个经后面「出现品」都有讲,也就是说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识是什么?识就是念头、心想,所以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从心想生就是从心想变现的,那个生跟现的意思是一样的,心现识变,所以从心想。为什么彼此互相不相知?因为它没有自性,心无自性,能现能变的性识无自性,所变所现的森罗万象也没有自性。后面清凉的注解以及菩萨的解答说得很妙、说得很清楚,所以这一段经文所问的,跟这个问答说明宇宙万有的真相,这个真相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知佛见。

  

  你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不必劝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为什么?你心里头会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现在不愿当傻子,你会放下。以前为什么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当作真的。现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般若经》讲的是「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再也不执着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彻底放下是绝对正确。诸佛如来如是,诸大菩萨亦如是,乃至于声闻缘觉亦如是,我们还有什么怀疑?

  

  它这三个意思,第二「怀疑重难,故结云,既不相知,为是一性,为是种种」。有这个怀疑的人很多很多。「三作相违难,结云,一性随于种种,即失真谛,种种随于一性,即失俗谛」。这是一般学大乘教的这个疑惑很不容易断除,这是我们一般人讲这是矛盾,这个东西摆在我们面前。心性是一,这是真谛,永恒不变;森罗万象变幻无常,那是俗谛。你说心性要随这个万象,万象是剎那生灭,那心性是不是也剎那生灭?心性要随万象剎那生灭,那真谛不就没有了,不生不灭的真性到底在哪里?如果是一切现象随于心性,那心性是一,永恒不变,那这一切万物也应该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俗谛就没有了。可是现在看到这个现象,「今见种种,又不相知,此二互乖,云何并立」。这个问题谁能解答?这先把问题提出来了,下面正释。

  

  「二正释本文,亦有十事五对,略为二解,一通,二别」。先说通。「初通,谓总观前来总别二报」。这是通的意思,叫我们观察总别二报。「一业不下」。这三个字我们要把文念出来,「业不知心,心不知业」,这就是指这一句。这一句是「就先业因,约能所依以难」。能依跟所依来问难,这里头有两个意思。「一约本识」。本识是阿赖耶识。「谓业是能依,心是所依,离所无能,故云业不知心,离能无所,故云心不知业,以各无体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谁生种种」。「下并准之」是下面文同这个道理。这把问题提出来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再接着读下面的疏文。

  

  

  

  请接着看下面第二。

  

  「二约第六识,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何能有体而得相生,成种种耶」。这个说法也说得很好,这个意思讲得粗显,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离不开第七识,七识是执着,真的造业就是这两个识。你看看相宗讲的修行纲领「转识成智」,从哪里转起?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转。那你就晓得修行从哪里下手?从第六、从第七。第七不执着,第六不分别,不执着就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执着就不平等了,不执着平等智就现前;第六是分别,不分别就是妙观察智现前,这两个是因上转。这两个一转,第五、第八,第八就是本识就跟着就转,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成就所作无量无边功德,这就是大圆满。所以修行的功夫在哪里用?还不就是用在第六、第七。

  

  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导同学,放下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你们想想这是转什么?转第六识;再进一步,一定要放下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转第七识,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没有占有的念头也没有控制的念头,你的心清净了。第六识清净了,第七意根清净了,这两个清净你的阿赖耶清净了,你前五识也清净了。相宗讲的是理论,通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念佛也不能不用这个功夫,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用意在哪里?目标在哪里?《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一心不乱」,我们用执持名号修一心不乱。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你的一心不乱得不到。你还有占有的念头、还有控制的念头,不但一心不乱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这一生当中就不能往生,你看这个害多大。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是闻净土法门,真正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在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为我们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没有放下,这坏了,这一生又空过了。所以要放下,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能放得下。

  

  今天我们在图文巴建的这个净宗学院,谁问我要,我马上就给他,为什么?我要求生净土,我绝对不会为这个累赘自己,我绝对不会把道场看作这是我的。我的就糟了,你在图文巴就生根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没分了。不可以有这个念头,要怎样去想?这个地方是旅馆、是饭店,我今天到这住一天在这休息一天,住两天休息两天,随时可以离开。离开之后念头都没有,你这样才干净俐落,这不是不负责任。没有人来接收这个道场,我要负责任。智者大师随喜、随缘,还是在管事,可是心里面痕迹都不着,真放下,没有罣碍了。哪个人来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欢喜,管得如法不如法于我不相干,各人因果各人负责,你的心才清净。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净,你还是没放下。所以说你真的有没有放下?从这个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门里面常讲的一丝不挂,形容彻底放下,这对于修行人无论修哪个法门,你能不能开悟、能不能证果、能不能往生,关键之所在。

  

  这一段大师里头一句话非常重要,就是「业是所造,心是能造,并皆速灭」。你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二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