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樣保證你得生淨土。這智者大師一生所示現的。
我到日本去訪問,日本人對智者大師非常尊敬,許許多多寺廟裏面都供養著智者大師的法像。所以我就勸導日本人我們要學智者大師,他們很高興。智者大師是這樣修成的,這是煩惱並沒有斷,只是煩惱伏住了,因爲他有佛知佛見。這就是有力量把煩惱伏住,但是在事上還要用六波羅蜜,盡一切的可能把自己的煩惱化解。這裏面化解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在凡聖同居土裏面也有叁輩九品不一樣。這是我們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種種不同。
我們自己要曉得修行要認真、要努力,不能夠懈怠,不能夠疏忽。淨宗的好處我們依據經論少、不多容易修。抓住這個綱領,根本的綱領是淨業叁福,這個諸位不可以不曉得,你要沒有淨業叁福,你就不能成就。而淨業叁福那個根是在《弟子規》,從前人不說這個話,爲什麼?從小都學過,哪裏還需要講這個。但是現在人不能不提一提,爲什麼?你從小沒學過,所以你淨業叁福做不到。淨業叁福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你看末後一句話,佛說的這叁條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這話說得重。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都是依淨業叁福爲基礎,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建立在淨業叁福的基礎上,你沒有怎麼行!
我們今天淨業叁福爲什麼建不起來?總得要找原因,學佛學了這麼多年,淨業叁福一條都沒做到。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一句都做不到,後頭就不要說了。第二條是建立在第一條的基礎上,就好象叁層樓一樣,二樓是建立在第一層上面,叁樓是建立在二樓的上面,你沒有第一層哪有第二、第叁?所以第二才是「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我對于淨業叁福講過多少遍,講得很詳細。爲什麼做不到?我們從小沒有學過《弟子規》,沒有學過童蒙養正,所以接觸大乘,大乘基礎的基礎我們也不能夠接受。這是我爲什麼這些年來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要認真落實《弟子規》。
《弟子規》不是叫你背的,不是叫你講的,是字字句句要做到!《弟子規》不難記,它一句叁個字,總共叁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比《太上感應篇》還短;一千零八十個字,叁百六十句。當然你要學習首先要背誦,然後了解其意思怎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個東西要是一落實,你就有聖賢的基礎,換句話說,你就有學佛的基礎。我們今天要從頭來起,從零點開始,這個《弟子規》是零點,從零開始。淨業叁福那就不是從零,那差不多是六十、七十開始,高很多。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下面第叁段。
「第叁結成前難」,這段的文意比較麻煩,確確實實有相當的深度,這段文就是十句五對,『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我們把十事五對,先看看清涼大師的注解,注解當中他說,首先「略爲二解」,二種解釋。一種是「依古德作遮救重難,如前第二問意中辨」,前面已經說過了。再看第二個意思。「二直結成前難」。前面所問的這個難,『所謂往善趣惡趣』,這一段也是五句。「且依此釋文,有二,一先明大意」。先明大意裏頭「自有叁意,由前難意亦有叁故」。這底下第一個是「直問所以,故今結雲,非但本性是一,我細推現事」。細細的來推想眼前的事,現事是我們眼前事事物物,「各不相知」。
「既有種種,何緣不相知;既不相知,誰教種種。若謂業令種種,業不知心;若謂心令種種,心不知業,一一觀察,未知種種之所由也」。我們普通一般說,這個說的意思淺不是很深,大家好懂。像相宗裏面講的引業、滿業,這個我們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理解;像現在哲學裏面所討論的本體、現象、作用,大乘經上常說體、相、用。心性是能現能變是一,種種是所現所變。佛在這個經後面「出現品」都有講,也就是說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識就是念頭、心想,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心想生就是從心想變現的,那個生跟現的意思是一樣的,心現識變,所以從心想。爲什麼彼此互相不相知?因爲它沒有自性,心無自性,能現能變的性識無自性,所變所現的森羅萬象也沒有自性。後面清涼的注解以及菩薩的解答說得很妙、說得很清楚,所以這一段經文所問的,跟這個問答說明宇宙萬有的真相,這個真相你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佛知佛見。
你們今天爲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不必勸你放下你自自然然放下。爲什麼?你心裏頭會想不肯放下的都是傻子,你現在不願當傻子,你會放下。以前爲什麼放不下?以前不了解真相,把假相當作真的。現在知道真相就像《般若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般若經》講的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再也不執著了。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徹底放下是絕對正確。諸佛如來如是,諸大菩薩亦如是,乃至于聲聞緣覺亦如是,我們還有什麼懷疑?
它這叁個意思,第二「懷疑重難,故結雲,既不相知,爲是一性,爲是種種」。有這個懷疑的人很多很多。「叁作相違難,結雲,一性隨于種種,即失真谛,種種隨于一性,即失俗谛」。這是一般學大乘教的這個疑惑很不容易斷除,這是我們一般人講這是矛盾,這個東西擺在我們面前。心性是一,這是真谛,永恒不變;森羅萬象變幻無常,那是俗谛。你說心性要隨這個萬象,萬象是剎那生滅,那心性是不是也剎那生滅?心性要隨萬象剎那生滅,那真谛不就沒有了,不生不滅的真性到底在哪裏?如果是一切現象隨于心性,那心性是一,永恒不變,那這一切萬物也應該永恒不變,永恒不變俗谛就沒有了。可是現在看到這個現象,「今見種種,又不相知,此二互乖,雲何並立」。這個問題誰能解答?這先把問題提出來了,下面正釋。
「二正釋本文,亦有十事五對,略爲二解,一通,二別」。先說通。「初通,謂總觀前來總別二報」。這是通的意思,叫我們觀察總別二報。「一業不下」。這叁個字我們要把文念出來,「業不知心,心不知業」,這就是指這一句。這一句是「就先業因,約能所依以難」。能依跟所依來問難,這裏頭有兩個意思。「一約本識」。本識是阿賴耶識。「謂業是能依,心是所依,離所無能,故雲業不知心,離能無所,故雲心不知業,以各無體用,不能相成。既各不相知,誰生種種」。「下並准之」是下面文同這個道理。這把問題提出來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鍾再接著讀下面的疏文。
請接著看下面第二。
「二約第六識,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何能有體而得相生,成種種耶」。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這個意思講得粗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離不開第七識,七識是執著,真的造業就是這兩個識。你看看相宗講的修行綱領「轉識成智」,從哪裏轉起?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那你就曉得修行從哪裏下手?從第六、從第七。第七不執著,第六不分別,不執著就轉末那爲平等性智,執著就不平等了,不執著平等智就現前;第六是分別,不分別就是妙觀察智現前,這兩個是因上轉。這兩個一轉,第五、第八,第八就是本識就跟著就轉,轉第八識爲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無量無邊功德,這就是大圓滿。所以修行的功夫在哪裏用?還不就是用在第六、第七。
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導同學,放下對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你們想想這是轉什麼?轉第六識;再進一步,一定要放下對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頭,轉第七識,不再執著、不再分別了。沒有占有的念頭也沒有控製的念頭,你的心清淨了。第六識清淨了,第七意根清淨了,這兩個清淨你的阿賴耶清淨了,你前五識也清淨了。相宗講的是理論,通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念佛也不能不用這個功夫,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用意在哪裏?目標在哪裏?《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我們用執持名號修一心不亂。諸位想想看,你要不能把對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放下,你的一心不亂得不到。你還有占有的念頭、還有控製的念頭,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得不到,這一生當中就不能往生,你看這個害多大。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尤其是聞淨土法門,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在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遇到是因爲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控製的念頭、占有的念頭沒有放下,這壞了,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要放下,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能放得下。
今天我們在圖文巴建的這個淨宗學院,誰問我要,我馬上就給他,爲什麼?我要求生淨土,我絕對不會爲這個累贅自己,我絕對不會把道場看作這是我的。我的就糟了,你在圖文巴就生根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分了。不可以有這個念頭,要怎樣去想?這個地方是旅館、是飯店,我今天到這住一天在這休息一天,住兩天休息兩天,隨時可以離開。離開之後念頭都沒有,你這樣才幹淨俐落,這不是不負責任。沒有人來接收這個道場,我要負責任。智者大師隨喜、隨緣,還是在管事,可是心裏面痕迹都不著,真放下,沒有罣礙了。哪個人來接收接管,好,我都非常歡喜,管得如法不如法于我不相幹,各人因果各人負責,你的心才清淨。你要怕他管的不如法,你的心就不清淨,你還是沒放下。所以說你真的有沒有放下?從這個地方看你是不是真的放下了。宗門裏面常講的一絲不挂,形容徹底放下,這對于修行人無論修哪個法門,你能不能開悟、能不能證果、能不能往生,關鍵之所在。
這一段大師裏頭一句話非常重要,就是「業是所造,心是能造,並皆速滅」。你要…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一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