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叁二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文殊菩薩提出的問題,總別十事五對,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說得很多,義理都講得很深,有興趣的同學們可以參考《疏鈔》、《合論》。我們在此地也受了時間的限製,所以只將《疏鈔》裏頭精要的部分,值得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部分,特別提出來跟同學們一起學習,所以沒有把《疏鈔》的全文細細的來說明,那樣耽誤時間就太長了。這總觀裏面十事五對前面四對都介紹過了,現在我們從第五對看起。「五智不下」,我們也把原文念一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這一對是「約境智相對,相見虛無難」。怎麼是相見虛無?大師下面說得好,「謂境是心變,境不知心,心托境生,心不知境,以無境外心,能取心外境,是故心境虛妄,不相知也」。這幾句話說得很好,說得也很透徹。境是境界,境界從哪裏來的?經文上講的是『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大師在注解裏面我們要特別留意,他用的是心、用的是境。由此可知,智是心,心就是智。心、智有沒有自性?沒有。外面境界有沒有自性?也沒有。無自性之性,那就叫真性,這個事情我們總得要懂。但是懂不是容易事情,不懂也沒關系,千萬不要勉強。如果是修學其他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你不懂不行,信、解、行、證,你不懂你就沒有辦法修行,所以不能不懂。但是淨宗的好處不懂也沒關系,「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把這樁事情暫時放下。祖師大德跟我們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我們可以把這樁事情留著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我們不需要向他請教他就會告訴我們。彌陀爲我們說法,我們一聽就明了,一聽就覺悟,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同學們只有一個願望,見阿彌陀佛,要見阿彌陀佛那一定要往生淨土。所以今天這些諸法實相懂好,對我們修行是大有幫助,不懂也沒有關系,不礙往生。這是淨土宗第一殊勝之處,只要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個老實就得要萬緣放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老實。老實就是徹底放下,念佛堂堂主常說的:放下身心世界。放下世出世間一切諸法,一心稱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淨宗法門無比殊勝之處,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不是容易事,也不是偶然之事。所以境是心變的,正是世尊在「出現品」裏面跟我們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從哪裏來的?心現的。前面跟諸位說過許多了,一時頓現沒有前後次第。《中觀論》上說得更好,前面引用《中論》的一首偈,「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是《中觀論》的第叁首偈。前面第一首這最重要的,說了八個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不出就是不去)」。簡單的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古德跟我們講諸法無量無邊,這八樁事情就破一切法,總破了,而實際上只是一句不生不滅已經總破一切法,後面爲什麼還說六樁,還要講個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這都是成就前面的不生不滅,所以這八句前面這兩句是主,後面是陪襯的。由此可知,不生不滅一句就把一切法的義趣說盡了,在這個地方如果你真的要是參透了,文殊菩薩所提出的問題,你聽了一定現出會心的一笑。這個會心的一笑,徹悟,宗門裏面講的明心見性是屬于這個境界。
而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在這部經前面也講過好幾次,那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在眼前,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依舊迷惑。怎麼破迷?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有一個方法教導我們,這個方法是他們自己修學的經驗,這就是長時熏修。所以佛講經跟中國古大德講學不一樣,中國古大德寫文章講學很忌諱雷同,決定沒有重複,而佛菩薩講經說法不怕麻煩,愈是重要的地方重複愈多。我們看起來好象繁瑣,這在前面說過怎麼後面又說?沒錯,前面說過你沒開悟,沒開悟就是再聽,這叫不斷的熏修,不斷的重複,正是古人所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都是經驗之談,一千遍念下去就懂了。你要問爲什麼他會懂?一千遍念下去心定了,沒有別的,定生慧。還不是叁無漏學!因戒得定,叫你念一千遍這是戒,是教誡,一千遍念了就得定,定就生慧,慧就豁然大悟。
所以東西最怕的是雜、是亂,你修學的東西太多、太雜了,你的成就是常識的豐富,與證悟毫不相關。我們學佛的目的是要悟、是要證,不是要常識。所以古人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是什麼?一經容易得定,就是容易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你要是涉獵太多、同時學得太多,妄想分別執著不但斷不了,你不斷在加強、在加深,這個東西障礙悟門,你還能開悟嗎?許許多多修學的同學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們一般叫好高骛遠,一開頭廣學多聞,不到十年就退心了。爲什麼退心?一無所成、一竅不通,年歲再大了想學,精神體力不夠,自自然然淘汰了。成就的人是什麼?成就的人都一門,專攻一樣。經論很多,我學哪一門?八萬四千法門,千經萬論,佛說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換句話說,門門都好。只要你能夠專攻,你一生都不改變,你就能成聖成賢。
我也曾經說過,即使是像童蒙小學《弟子規》,現在在海外流通也很普遍,我們這裏同學大家都看過。這一門你要是一生專攻,你也成聖人,你也通了大道。如果你要是問我:法師,《弟子規》不是佛經也能通嗎?法確實有正有邪,正能通一切法,邪就不通了,《弟子規》是正法,是世出世間倫理道德基礎的基礎,它怎麼會不通?像一棵大樹,《弟子規》是它的深根,根在地底下也有淺深,浮在上面的淺,埋在地底下深根,《弟子規》是深根。
諸佛菩薩的教誨,諸位都曉得經有四種:教經、理經、行經、果經,教理行果四種。四種最重要的是行,我們今天講的落實,你能把這個變成你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爲,你就能證。證什麼?證前面你所信的,證前面你所解的,證前面你所行的,全是大道,全是不思議法。何況佛講得這麼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懂得平等的意思嗎?平等沒有大小、沒有淺深,淺深大小是人的程度不是法。《弟子規》在諸佛如來眼目當中是菩薩行、是佛行,這就深了;在我們兒童五、六歲學了這個,他也學了這些規矩,這個淺。由此可知,淺深是從人上說的不是從法上說的,法沒有淺深,法確實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裏面的義趣要證入方知,你沒有證入不知道,證入之後你才曉得。
總的來說《金剛經》、《心經》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句話無論是從理上、從事上講,深廣都沒有邊際,我們講世出世間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部都包羅盡了,真相了解之後有沒有作用?有,有體、有相、有用。這個體相作用在《華嚴經》裏面講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爲我們示現的,具體給你說就是《華嚴經》末後五十叁參;五十叁參是普賢菩薩的示現,也就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得大自在!這些到後面還有多次重複,細心去玩味,義趣無有窮盡,只要你能體會得,肯定是法喜充滿。讀書樂,讀佛經更樂。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二段別觀,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小段。「別觀者,以初二對結趣善惡,趣善惡者,正由業熏,受總報故」。前面初是第一對,二是第二對。第一對我們要記住「業不知心,心不知業」,這第一對,第二對「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初二對,這是總結趣善惡。這個善惡如果是講六道,叁善道是善,叁惡道是惡;如果在十法界裏面講,四聖法界是善,六道是惡。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在唯識論裏面講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受生。
前面跟諸位說過了,佛法不怕麻煩、不怕重複,爲什麼?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記不住,縱然記住了做不到。爲什麼做不到?在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你自己想想看,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你什麼時候想到這個問題?十法界的業因,你什麼時候想到過?除非有人問你,沒有人問你想不起來。想不起來就不管用,你還是隨順妄想分別執著在造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輪回業。不但是輪回業,叁惡道的業,貪瞋癡,還有一個傲慢,這怎麼得了!
所以佛在經上多次的教導我們,我們總是要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這個念頭能浮得起來。什麼樣的業引導我們到佛法界去受生?佛給我們講平等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用平等心?給諸位說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這我們講過很多次。平等心裏面一定有真誠,一定有清淨,一定有正覺,一定有慈悲,我們把大菩提心說成這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有一個統統具足,絕對不會缺少一個,所以平等心就是大菩提心、無上菩提心,用這個心他怎麼不成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是不是用這個心?果然是用這個心,好!那我們今天所造的是成佛的引業,這個業引導我們去作佛,十法界裏頭佛法界。
這麼多年來時時刻刻、念念之中都在提醒同學們,我們要走成佛之道,清淨平等覺是成佛之道!這五個字在《大乘無量壽經》經題當中。念《無量壽經》的同修很多,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這個心現前,你的《無量壽經》是真念進去了;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虛僞、還是不平、還是染汙,你這《無量壽經》白念了。怎麼說白念?像我們吃東西一樣,東西是吃下去了,不能夠吸收它的養分,不是它沒有養分,它有養分,我們這個身體有毛病不能吸收,白吃了。那再問到底我們爲什麼不能夠吸收?我們心不清淨,愚癡沒有智慧,天天讀佛經、天天聽佛法沒有吸收,自己沒有得到滋養,毛病在這裏。我們要能夠吸收養分,先要把身體搞好,先把病治好。病是什麼?我常講十六個字,病…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 第一叁二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