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七卷▪P3

  ..续本文上一页条件,信、愿、行。你对于经教里所说的真相信,没有丝毫怀疑,这一条比什么都重要,信心具足!我只要在这个真因上加上缘。缘,我天天念佛是缘,天天礼拜是缘,天天读诵是缘,从早到晚绝不中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无不是极乐世界,无不是阿弥陀佛。要学着看一切众生都是西方世界诸上善人,这一条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这个众生我看到不顺眼,我讨厌他,不喜欢他,那你心里立刻要有高度的警觉,我不行,极乐世界去不了。为什么?我的心不清净,我还被外面境界染污。

  

  这个病怎么对治?想到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你去想这个;儒家孔老夫子说的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你想这个。他现在造的一切恶是他习性造的,不是本性,他的本性是纯净纯善,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我尊重他、敬他,是敬他的本性,是敬他的佛性,我不是敬他现前的心念、作为,我不是敬他这个。这样你就能转境界,你就不会被境界所转,《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这一生不但肯定成就,成就的地位非常之高。

  

  切忌杂心闲话,跟人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口不择言,你这一天所修积的功德全部从口里漏光了,说别人过失,漏光了。什么人损失?损失的原来是自己。对别人有没有损失?很难讲,别人如果真正是个修行人,对他决定毫无损失,这些道理我们在讲席里面讲得很多很多。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头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看不但他不说,他没见到。他见到的人都是好人,他见到的事都是好事,他没有见到一切众生的过失;他所见到是自己过失,没有见到众生过失,所以才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道业。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为什么疏忽掉?

  

  再看底下,大师引《楞伽经》中说,「又入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这就是阿赖耶是真妄和合,真妄和合而生起的,不同前面七转识,前面七转识都是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起作用,变成前面七识,末那识、意识,末那识执着,意识分别;眼、耳、鼻、舌、身这五种识了别,因为它没有分别,它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对于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把这个影像传送给第六识、第七识。传送给第七识,第七识四分里面有相分,七识相分接受前五识传来的相分,六识亦复如是,接受前五识传来的相分,于是分别的分别,执着的执着。这里头要知道,前五识没有分别,也没有执着,它叫了别。

  

  阿赖耶识含藏种子,像档案室一样,把印象(佛经里面称为六尘落谢影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头。种子没有形相,阿赖耶也没有形相,虽没有形相,这个种子永恒不灭,什么时候遇缘,它就起现行,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真正了解事实真相,你自自然然就知道怎样修行,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把本性里头的本善找回来,把本性里面的佛性找回来,佛性、本善找回来了,在佛法里面讲你成佛,在儒家讲你成圣,找回来了,人人都有,个个不无。下面引用《起信论》上的话说,「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这是真如,生灭是业识,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不生不灭跟妄想分别执着和合,融成一体。非一非异,你不能说它是一,为什么?本性是觉,业是不觉。你不可以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不是一,相用虽然不同,体性是一,所以又不能说它不一样。

  

  下面举「达摩经颂云」,《达摩经》颂说,「无始时来界,为诸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它本来是四句偈,这个地方只引用上面两句,另外两句在清凉大师《钞》里面。这个四句偈也说得好,无始时来界,这跟你讲真话,讲真话无始,无始才是真的。跟你讲有始,宇宙从发生到现在说是有几十亿年、几百亿年,这都是人们的猜测,不是事实。我们凡夫总是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于是认为这个宇宙是逐渐逐渐形成。而大乘教里面说宇宙是怎么来的?叫「一时顿现」。宇宙就像电影的银幕,本来什么都没有,我们称它为大光明藏,它什么都没有。我们把电影片装上之后,一按钮,你看银幕上的像立刻就现前。有没有先后?没有,一时顿现。现在的科学家也发现有这桩事情,逐渐能够接受一时顿现。

  

  这一时是多长的时间?我们细心从江本胜博士的水结晶实验可以体会到这个事实。他这个实验做了十年,十年当中,没有看到有二个结晶完全相同的,没有。所以我们也肯定,宇宙之间的一时顿现,决定没有两个现象完全相同,现了之后它就没有了。所以《般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宇宙之间万事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是我读《般若经》我做的总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你看看《心经》不就是讲这个道理吗?为什么说不可得?它现的时候就是它灭的时候,速度太快,决定没有重现的道理。像电影的底片,我们看电影底片放映一个小时,底片差不多这么一卷。它放的速度是一秒钟二十四张,这二十四张绝对没有一张完全相同的,大同小异有,决定没有完全相同的,这个事实真相要明了。

  

  这一张幻灯片放出,银幕上一时顿现,放出之后镜头就关了,马上就灭掉,正是《楞严经》上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镜头打开,当处出生,镜头关起来,随处灭尽。开关的速度,我们以前举《仁王经》做例子,已经是很难想象了。《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灭。我们用力弹,速度尽量的快,我大概一秒钟可以弹四次,你就想到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刚刚好二个十万八千。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你怎么会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你怎么知道这个东西是无所有、是毕竟空、是不可得?如果你真的知道,了解事实真相,你想想看,你会不会放下,当然放下了,为什么?妄想!相呢?相根本不存在。一秒钟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是如来方便说,对凡夫是善巧方便讲,不是真的。真的有多少?真的比这个速度快多了,总是亿万分之一秒,这跟你讲真的,所以佛说不可思议。为什么?不能思!你念头才一动,不知道换了几千万张,你到哪里去找!所以佛在经上讲这桩事「动念皆乖,开口便错」,这真的,一点都不假,这是如来真实说。

  

  十法界、六道这是世间法,「由此有诸趣」,涅槃是出世间法,「及涅槃证得」,都不是真的,都是假说而已。你以为真的有涅槃证得,真的有诸趣,那你就完全搞错了。可是你如果没有觉悟,没有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你是真的堕在六道里面。六道像什么?像恶梦,你晚上睡觉堕在恶梦,做恶梦,你没有醒过来,虽不是真的,也常常吓得一身冷汗,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

  

  下面大师引用《摄论》,「摄论等就初教释」,初教释是教初学,「云界者,因义,即种子识」。因为前面《达摩经》说「无始时来界」,解释界字。界字怎么讲?界是因义,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含藏的种子义。唯识学里面又把它称为种子,种子是能生义、能现义,心现识变,它能现,所以界是因义。但是它必须要具足缘,没有缘,这个种子不起作用。「宝性论翻此颂云,此性无始时等,彼论就实教释,云性者,谓如来藏性,如圣者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槃,以此等文,故知两宗不同,浅深可见」。大乘经里面,像这些文句非常之多,乍看好象有抵触、有冲突,实际上是圆融的、是无碍的。只看你是从哪个角度去看它,现在人所说你是如何解读它,这个关系很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以说,你放下的多,你看破就比别人要深一层;你放下的少,你就没有办法看到深处。

  

  所以同样一句话,同样一句经文,学人往往从初发心一直到等觉、到如来地都不能放松,依然是很认真努力在学习。什么原因?大乘经教字字句句都跟法性相应,法性无量无边,深广无际,你怎么解释?这是学人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学佛要想有成就,首先要有耐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开悟之前绝不轻易换个法门来学,不可以,这是最大的忌讳,一定要一门深入,入到一定的深度,就豁然大悟!悟后就可以起修,悟后不管看什么经,看什么文字,听什么人讲演,统统得利益,决定不受其害。为什么?你能转物!「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你有这种能力,可以把遍法界虚空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变成大光明藏。所以,迷有生死,悟就有涅槃,生死即涅槃,生死、涅槃原本不二,我们要问这个境界有没有彻悟?给诸位说,没有。如果真正彻悟,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这是真正彻悟,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

  

  佛法在哪里?无处不是,无时不是,一切依正庄严无有一物不是,真的见性了;见性,真的把宇宙事实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生死、涅槃没有了,你还怕什么灾难!灾难有没有?凡夫有,也就是有妄想、分别、执着的人有,离妄想、分别、执着的人没有,这才叫究竟解脱。这个时候自己的身心跟大宇宙融合成一体,心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身就是无量无边的剎土、众生,我们的身跟整个宇宙合成一体,哪里有生灭!哪里有涅槃!这是入到真实的境界。诸位要记住,初信位的菩萨,智慧见解跟佛没有两样,所不同的,烦恼习气没断,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要想入佛知见,做得到做不到?那得看你有没有缘分,有缘分,遇到真善知识,也遇到有好的修学环境,行,有可能悟入,虽悟入就是烦恼习气断不了。这个地方诸位要记住,烦恼习气虽然断不了,一定伏住。为什么?智慧起作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不会跟人计较,这就是伏烦恼!

  

  你有智、你有定,你的戒定慧有,力量不足,就是不能够破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你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还在,你自己还是凡夫,不是初信位的菩萨,你的知见跟初信位的菩萨没有两样,甚至于说跟信解行证的菩萨也没两样。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认真的向智者大师学习,求什么?五品位往生,有分!五品位往生,末法时期九千年,在我想都靠这个方法往生净土,这真的叫带业往生。智者大师在唐朝初年给我们做了个好样子、好榜样,我们看了、读了他的书,充满了信心。

  

  五品位第一个条件就是正知正见,你对宇宙人生、森罗万象的看法决定没有差错,虽然没有入境界,对于森罗万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种知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随缘,随缘而不攀缘,五品第一个是「随缘」。随缘是什么?没有执着、没有分别。第二个是「读诵」,每天读诵大乘,第三个是「为人演说」,第四个「兼行六度」,第五个「正行六度」,我在平常讲经都讲得很详细,我们可以做到,我们一定要做!智者大师给我们的示现恩德太大了,对于末法九千年的众生,这个示现让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知道这一生决定得度。好,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一七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