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P2

  ..续本文上一页消失了。

  魔术师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变总是任运自如、随心所欲,如今却如此力不从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术师硬着头皮赶到佛陀的住处,去完成迎请佛陀应供的承诺。

  王舍城的众多婆罗门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罗的诡计,便带着看热闹的心态前来观看;而众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见识一番跋陀罗想以何等伎俩来戏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罗的。一时间,整个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众人大吃一惊的是,魔术师不但没有戏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我本来准备用幻术来耍弄您,但我后来意识到自己错了,当我想把幻变的东西恢复原貌时,却怎么也无法成功。我在此向您忏悔,请原谅我的不恭。”

  释迦牟尼佛平静地告诉他:“没有关系!所有众生的受用都是自身业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种幻象,诸法都是各种因缘幻化的。请用你幻化的食物、饮料供僧吧!”原来,释迦牟尼佛已经对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们无中生有——由假的东西变成了真正的东西。

  随后,佛陀与众眷属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饮食。在大家饱餐一顿之后,佛陀又为诸众宣说了佛法,众人皆大欢喜。

  还有一个关于这个魔术师的故事,最近不丹出的一个影片的原型,就来自于这个故事:

  有一次,魔术师跟同住的另外一个朋友在喝茶聊天。他知道这个朋友非常喜欢马,就以幻术在朋友身边变出了一匹马。朋友一看到马,喜出望外,连忙跑过去,骑上骏马便一溜烟跑开了。

  跑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远以后,便来到一个从未见过的,似乎很遥远、很偏僻的原始森林当中。周围荒无人烟,既没有村庄,更没有熟识的人。不知身在何处的他在森林里徘徊了很长时间,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里没有别人,只有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人。除了这个女人之外,包括村庄、人等都一无所有。这个疲惫不堪的流浪者见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经走不出宽广而无有尽头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寻找出路的打算,迫不得已地留下来跟这个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过去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两人的头发也开始渐渐苍白。一次,小一点的那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大的孩子连忙去救,结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后两个孩子双双被急流冲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见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了!我也不想活了!”随即不顾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无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经过了无数的变迁,此时此刻的他已经是老态龙钟的老人了——两鬓苍白、牙齿脱落、满面皱纹……

  忽然,他一下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又回到当初两个人喝茶聊天的现实当中。他对此惊讶不已,连忙询问身边的朋友:“我经历了那么多的时光,怎么又回来了呢?”

  朋友告诉他说:“我们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们刚才喝的茶还是热的,你根本就没有经历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朋友是在跟他开玩笑,通过魔术,让他在仅仅一杯茶的功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一个人生的全部磨难,而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实,如此漫长。这,就是魔术的力量。

  这是佛经当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节是非常精彩的。记得以前我们在看这段故事的时候,其中扣人心弦、险象环生的描述,多次让我们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在几分钟的时间内,也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当中,经历一个人几乎整个的一生。在这艰难困苦的一生当中,遭受了数之不尽的磨难,这一切,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过来,才发现原来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梦境一样根本不存在。

  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呢?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证明,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不一定有;我们认为很美的,事实上不一定很美。因为有了无明的遮障,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东西都是错误的。

  证据三、二十世纪的新发现

  关于这一点,不需要佛法的逻辑推理,仅仅借助于量子力学的理论,就足以证实我们的观点。

  量子力学的诞生,对西方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以及经典物理学理论来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原来看起来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论与思想大厦,忽然之间就像在基础上投了一颗原子弹一样轰然坍塌。事到如今,虽然经典物理学的技术还在被应用,但它的有些理论已经被彻底推翻了。

  多年以来,西方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一直就物质是否存在的主题争论不休,时而唯物主义占了上风,时而唯心主义又占领了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坠云端,不知道谁是谁非。量子力学的出现,让这些争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但是,对佛教理论来说,量子力学的诞生却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和顺缘。虽然佛教并不需要什么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无懈可击的理论基础,但现代物理学的这一新突破,又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佛教理论的颠扑不破。从这一角度来说,现代物理学实可堪称为迈向空性殿堂的阶梯。

  世间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学常识,如果用量子力学的概念来推导佛教理论,就比较容易被公众所接受。比如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这个麦克风就是一个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物质,但我们都知道:在表层物质现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匀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面,又可以分出质子和中子;然后又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和亚夸克。在夸克的概念当中,包含了“微子”、“虚粒子”的含义,所谓“微子”,就是非常细微的一个极小单位,而“虚粒子”虽然有现象,却没有什么实体;迄今为止,亚夸克下面的粒子还没有正式发现;最后,就是最基础的量子场。

  也就是说,一切物质的基础,就是量子场。即使是像虚粒子一样的东西,最后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场当中。

  “场”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见、摸不着,没有任何物质性质。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在这样的真空当中,刹那之间就可以将能量——零点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时候,就变成我们肉眼所见的麦克风、音箱等物质的基础——亚原子;分散的时候,这些物质便瞬间消散无余,变成了没有任何有形物质的真空。也就是说,当真空当中聚积起足够能量的时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质;当能量的密度不够或稀疏松散的时候,物质的最小单位——粒子消失,就变成不存在任何物质的虚空——场。因为能量的密度不够,所以没有形成什么物质;由于这些物质的所在处的密度足够了,所以我们就能看到这些物质。

  真正的物质基础只不过是一个场而已,除此之外别无所有。“场”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没有物质性质的能量,从佛教《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识所感受到的细微色,其他什么都没有。

  通过这些理论,就可以让我们知道,原来一切物质都只不过是量子场。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并不是这样,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阳、有宇宙……,万事万物并不是一味一体的量子场,而是千差万别、互不相干的独立体,但实际上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些结论。

  同样,虽然在宏观世界当中,一切都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的,但是一到了微观世界当中,就一丝一毫都不可成立。原来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学的科学家都认为,粒子只不过是场的局部凝聚,是时聚时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并没有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道:“……因此,我们可以把物质看作是由极强的场所在的空间区域组成的。在这种新的物理学中所考虑的不是场和物质,因为只有场才是唯一的实在。”面对这一结论,我们的感官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家只有哑口无言。

  另外,即使依靠经典物理学的观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说,我们肉眼去看这个东西,就是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物,但是,这个物质的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它是时时刻刻都在高速运动,分分秒秒都没有停止的物体。

  但是,我们为什么看不见这一切呢?因为我们的眼睛已经有了幻觉,这是现代物理学的说法;从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受到了无明的遮障。因为我们的眼睛还没有到达这么高的境界,还“抓” 不到,也即捕捉不到这样的细节,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无明所导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证明,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们以前通常认为,我们面前的空中什么也没有,但事实上在空中却密布着量子场、电磁波等等之类的东西。可以断定,把肉眼所见作为证据、奉为权威的观点早已经过时了。

  本来讲《心经》的时候,并不需要借助物理学的任何理论,我们有丝丝入扣的逻辑推导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为你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受过现代物理学的教育,大家对这些科学理论都已经很清楚了,所以,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推翻自己的旧有观念,就很有说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个人在听了以后,就无话可说,用不着激烈的争论,便能很快随着这个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来肉眼所见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见的,也不一定不存在,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错觉!”从而将自己的原有观念彻底否定。

  这不是用佛的逻辑、龙树菩萨的理论来推翻我们的观念,而是用我们自己的观点来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维,并进一步对眼、耳、鼻、舌生起怀疑,继而引领我们走向更深、更广的解脱之路。

  虽然我们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论,来证明佛教的观点,但量子物理并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打个比方来说,假如《心经》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当然,二者之间也有相同的地方,从相同之处来对比说明,大家就比较容易了解。

  以前,我们只承认自己感观的认识,其他的观点都一概否认。我们那时的思维,是没有任何逻辑、没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状态当中的。后来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们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综上所述,今天所讲的内容包含了以下两点:

  第一、“色即是空”当中的“色”,究竟是什么概念;

  第二、我们还没有讲到色法怎么样空,只是借用梦境、魔术以及物理学的例子,回答了一个普遍性的疑问:“明明眼睛看得见的东西,为什么不存在呢?”通过这些例证,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并非眼睛所见、耳朵所闻的东西,就一律都存在,从而打破了我们原有的自我信任。

  虽然佛教徒平时也需要自信,但过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会使我们误入歧途,这是万万不可的!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