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失了。
魔術師百思不得其解,以前自己的幻變總是任運自如、隨心所欲,如今卻如此力不從心,真是太奇怪了!
第二天中午,魔術師硬著頭皮趕到佛陀的住處,去完成迎請佛陀應供的承諾。
王舍城的衆多婆羅門外道等等都知道跋陀羅的詭計,便帶著看熱鬧的心態前來觀看;而衆多比丘、比丘尼也想見識一番跋陀羅想以何等伎倆來戲弄佛陀,佛陀又是如何以神通降服跋陀羅的。一時間,整個王舍城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令衆人大吃一驚的是,魔術師不但沒有戲弄佛陀,反而是恭恭敬敬地走到佛前,向佛陀忏悔道:“我本來准備用幻術來耍弄您,但我後來意識到自己錯了,當我想把幻變的東西恢複原貌時,卻怎麼也無法成功。我在此向您忏悔,請原諒我的不恭。”
釋迦牟尼佛平靜地告訴他:“沒有關系!所有衆生的受用都是自身業力的幻化,比丘、比丘尼都是佛法的幻化,我也是智慧的幻化,乃至叁千大千世界也是一種幻象,諸法都是各種因緣幻化的。請用你幻化的食物、飲料供僧吧!”原來,釋迦牟尼佛已經對這些物品作了加持,使它們無中生有——由假的東西變成了真正的東西。
隨後,佛陀與衆眷屬一起享用了幻化的飲食。在大家飽餐一頓之後,佛陀又爲諸衆宣說了佛法,衆人皆大歡喜。
還有一個關于這個魔術師的故事,最近不丹出的一個影片的原型,就來自于這個故事:
有一次,魔術師跟同住的另外一個朋友在喝茶聊天。他知道這個朋友非常喜歡馬,就以幻術在朋友身邊變出了一匹馬。朋友一看到馬,喜出望外,連忙跑過去,騎上駿馬便一溜煙跑開了。
跑了很久很久,連他自己都不知走了多遠以後,便來到一個從未見過的,似乎很遙遠、很偏僻的原始森林當中。周圍荒無人煙,既沒有村莊,更沒有熟識的人。不知身在何處的他在森林裏徘徊了很長時間,最後終于找到了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裏沒有別人,只有一個年紀比較大的女人。除了這個女人之外,包括村莊、人等都一無所有。這個疲憊不堪的流浪者見到此情此景,知道自己已經走不出寬廣而無有盡頭的森林了,便打消了尋找出路的打算,迫不得已地留下來跟這個女人生活在一起了。
很多年過去了,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兩人的頭發也開始漸漸蒼白。一次,小一點的那個孩子不小心掉進了河裏,大的孩子連忙去救,結果也失足掉了下去,最後兩個孩子雙雙被急流沖走,不幸溺水身亡。女人見此情景,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我的兩個孩子都沒有了!我也不想活了!”隨即不顧一切地跳了下去……
空寂無人的森林中又只剩下了孑然一身的男人!經過了無數的變遷,此時此刻的他已經是老態龍鍾的老人了——兩鬓蒼白、牙齒脫落、滿面皺紋……
忽然,他一下子醒了過來,發現自己又回到當初兩個人喝茶聊天的現實當中。他對此驚訝不已,連忙詢問身邊的朋友:“我經曆了那麼多的時光,怎麼又回來了呢?”
朋友告訴他說:“我們只是在喝茶聊天,你看,我們剛才喝的茶還是熱的,你根本就沒有經曆那些事情!”他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朋友是在跟他開玩笑,通過魔術,讓他在僅僅一杯茶的功夫,就感受到一段曲折的人生經曆,經曆了一個人生的全部磨難,而這些感受又是如此真實,如此漫長。這,就是魔術的力量。
這是佛經當中很著名的一段公案,其中的故事情節是非常精彩的。記得以前我們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其中扣人心弦、險象環生的描述,多次讓我們拍案叫絕。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僅僅在幾分鍾的時間內,也可以在另外一個世界當中,經曆一個人幾乎整個的一生。在這艱難困苦的一生當中,遭受了數之不盡的磨難,這一切,與真實的現實生活完全沒有兩樣,但是,一旦故事的主人公醒過來,才發現原來所經曆的一切,都像夢境一樣根本不存在。
我爲什麼要舉這些例子呢?這些例子可以幫助我證明,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並不一定存在;我們認爲有的東西不一定有;我們認爲很美的,事實上不一定很美。因爲有了無明的遮障,所以我們感覺到的東西都是錯誤的。
證據叁、二十世紀的新發現
關于這一點,不需要佛法的邏輯推理,僅僅借助于量子力學的理論,就足以證實我們的觀點。
量子力學的誕生,對西方已經延續了幾千年的傳統哲學,以及經典物理學理論來說,仿佛是經曆了一場滅頂之災。原來看起來似乎牢不可破的理論與思想大廈,忽然之間就像在基礎上投了一顆原子彈一樣轟然坍塌。事到如今,雖然經典物理學的技術還在被應用,但它的有些理論已經被徹底推翻了。
多年以來,西方哲學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一直就物質是否存在的主題爭論不休,時而唯物主義占了上風,時而唯心主義又占領了主導地位,很多人都被搞得如墜雲端,不知道誰是誰非。量子力學的出現,讓這些爭論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但是,對佛教理論來說,量子力學的誕生卻是一個很好的支持和順緣。雖然佛教並不需要什麼外界的支持,它本身就有一套完整而無懈可擊的理論基礎,但現代物理學的這一新突破,又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佛教理論的顛撲不破。從這一角度來說,現代物理學實可堪稱爲邁向空性殿堂的階梯。
世間的很多人都受過現代教育,都有一定的量子力學常識,如果用量子力學的概念來推導佛教理論,就比較容易被公衆所接受。比如說,雖然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麥克風就是一個黑色的、具有一定形狀的物質,但我們都知道:在表層物質現象的下面,就是排布均勻的分子;分子再往下分,就是原子;原子再往下分,就是電子和原子核;原子核裏面,又可以分出質子和中子;然後又可以分成更小的誇克和亞誇克。在誇克的概念當中,包含了“微子”、“虛粒子”的含義,所謂“微子”,就是非常細微的一個極小單位,而“虛粒子”雖然有現象,卻沒有什麼實體;迄今爲止,亞誇克下面的粒子還沒有正式發現;最後,就是最基礎的量子場。
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的基礎,就是量子場。即使是像虛粒子一樣的東西,最後也可以消失在量子場當中。
“場”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根本看不見、摸不著,沒有任何物質性質。在自然界,完全的真空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在這樣的真空當中,刹那之間就可以將能量——零點能集中或者分散。集中的時候,就變成我們肉眼所見的麥克風、音箱等物質的基礎——亞原子;分散的時候,這些物質便瞬間消散無余,變成了沒有任何有形物質的真空。也就是說,當真空當中聚積起足夠能量的時候,就形成了新的物質;當能量的密度不夠或稀疏松散的時候,物質的最小單位——粒子消失,就變成不存在任何物質的虛空——場。因爲能量的密度不夠,所以沒有形成什麼物質;由于這些物質的所在處的密度足夠了,所以我們就能看到這些物質。
真正的物質基礎只不過是一個場而已,除此之外別無所有。“場”又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沒有物質性質的能量,從佛教《大乘阿毗達摩集論》的角度而言,是只能由意識所感受到的細微色,其他什麼都沒有。
通過這些理論,就可以讓我們知道,原來一切物質都只不過是量子場。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我們所看到的現象並不是這樣,有山、有水、有人、有太陽、有宇宙……,萬事萬物並不是一味一體的量子場,而是千差萬別、互不相幹的獨立體,但實際上科學已經證明了這些結論。
同樣,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一切都是完好無損地存在著的,但是一到了微觀世界當中,就一絲一毫都不可成立。原來我們認爲有的東西根本就找不到,所以,很多量子力學的科學家都認爲,粒子只不過是場的局部凝聚,是時聚時散的能量集合而已,其他並沒有什麼。
愛因斯坦曾說道:“……因此,我們可以把物質看作是由極強的場所在的空間區域組成的。在這種新的物理學中所考慮的不是場和物質,因爲只有場才是唯一的實在。”面對這一結論,我們的感官常識和經典物理學家只有啞口無言。
另外,即使依靠經典物理學的觀點,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說,我們肉眼去看這個東西,就是一個一動不動的靜止物,但是,這個物質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事實上,它是時時刻刻都在高速運動,分分秒秒都沒有停止的物體。
但是,我們爲什麼看不見這一切呢?因爲我們的眼睛已經有了幻覺,這是現代物理學的說法;從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受到了無明的遮障。因爲我們的眼睛還沒有到達這麼高的境界,還“抓” 不到,也即捕捉不到這樣的細節,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無明所導致的。
上述一切足以證明,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比如,我們以前通常認爲,我們面前的空中什麼也沒有,但事實上在空中卻密布著量子場、電磁波等等之類的東西。可以斷定,把肉眼所見作爲證據、奉爲權威的觀點早已經過時了。
本來講《心經》的時候,並不需要借助物理學的任何理論,我們有絲絲入扣的邏輯推導方式,有佛陀洞察一切的甚深智慧,但因爲你們當中的很多人,都受過現代物理學的教育,大家對這些科學理論都已經很清楚了,所以,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推翻自己的舊有觀念,就很有說服力,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每一個人在聽了以後,就無話可說,用不著激烈的爭論,便能很快隨著這個思路一步步走下去,“噢!原來肉眼所見的不一定存在,而肉眼看不見的,也不一定不存在,這一切感受,都是我的錯覺!”從而將自己的原有觀念徹底否定。
這不是用佛的邏輯、龍樹菩薩的理論來推翻我們的觀念,而是用我們自己的觀點來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維,並進一步對眼、耳、鼻、舌生起懷疑,繼而引領我們走向更深、更廣的解脫之路。
雖然我們利用了量子物理的理論,來證明佛教的觀點,但量子物理並不是佛教,佛教更不是量子物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層次。打個比方來說,假如《心經》的境界有一百公尺,量子物理的境界最多只有一公尺,所以是不能同日而語的。當然,二者之間也有相同的地方,從相同之處來對比說明,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
以前,我們只承認自己感觀的認識,其他的觀點都一概否認。我們那時的思維,是沒有任何邏輯、沒有任何理智,只是停留在一個非常膚淺的狀態當中的。後來受到了佛的教育,才使我們慢慢深入到空性的境界。
綜上所述,今天所講的內容包含了以下兩點:
第一、“色即是空”當中的“色”,究竟是什麼概念;
第二、我們還沒有講到色法怎麼樣空,只是借用夢境、魔術以及物理學的例子,回答了一個普遍性的疑問:“明明眼睛看得見的東西,爲什麼不存在呢?”通過這些例證,大家可以清楚地知道,並非眼睛所見、耳朵所聞的東西,就一律都存在,從而打破了我們原有的自我信任。
雖然佛教徒平時也需要自信,但過分的自信——盲目地相信眼、耳、鼻、舌、身,就會使我們誤入歧途,這是萬萬不可的!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