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般若波罗蜜多等佛经的分类
佛经有三种:第一种,是佛陀自己亲口说的佛经,《般若摄颂》就属于此类佛经;第二种,是佛陀加被的佛经,也就是经佛陀加持以后由别人说出来的佛经。《心经》就属于加被教的范畴;第三种,是佛陀开许的佛经。所谓开许的佛经,是指在有些佛经的前面,会出现缘起的内容,中间会出现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难启白”等等之类的连接文,最后还有听众随喜赞叹的文句。这些词句都不是佛说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但这些都是佛陀允许的。佛陀曾告诉弟子们,以后你们在结集佛法的时候,前面要加上缘起,中间要加连接文,最后要有交待,这样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换言之,穿插于前、中、后的这些部分,被称为“开许佛经”,它既不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说出的,但却是佛陀所开许的内容,所以被称为“开许佛经”。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经又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将手伸出放在一个人的头上,那个人立即就证悟了很多境界,并说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论,这就属于身体的加被经教;第二种,是佛语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诉周围的某人,你要去说什么什么法,虽然那个人以前没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语言,立即当下证悟,同时又说出很多前所未证的佛法理论;第三种,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经》就属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释迦牟尼佛入定以后,身旁的舍利子就询问观自在菩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应当如何去修。舍利子发问的动机,来自于释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当中的释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询问的,所以被称为“意加被经”。这三种佛法的来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属于佛经。
在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一次,一个时常与佛陀作对的魔王前来作障,文殊菩萨以禅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狮子宝座上说法。令人惊叹不已的是,从魔王的口中,居然说出了“消灭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这也是佛菩萨所加持的佛经,后人也将其列入了佛经。如今,在藏、汉文的《大藏经》中,都有这段佛经的内容。虽然这段佛经既不是佛说的,也不是菩萨或者阿罗汉说的,而是魔王说的,但魔王是因为被加持才说出这段内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经。
无论加被的也好,开许的也罢,所有的佛经,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产生的,如果没有佛的加被,谁也不能自己说出这些深广妙法。无论产生的因缘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藏文版的《心经》包含了三种佛经的内容,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加被佛经;而唐玄奘译本的《心经》,却缺少了前后的一些内容,只剩下加被佛经,佛陀亲口说的教法与开许教的部分已经没有了。今天我所讲的内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二、正论
(一)缘起
如是我闻,一时,
在“如是我闻,一时”当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大怙主等圣者,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内的整个大乘佛法结集形成文字的时候,就用“如是我闻,一时”来表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听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这样、如此的意思。这就是说,当初释迦牟尼佛在场的时候我怎么听到的,现在也怎么如实转告,我没有擅自改动佛的一言半句。
“我闻,一时”,表示有一次我听到的意思。在这当中,也包含了佛法难闻的意思,因为既然是“一时”,就不会是天天闻,而只有一次由我听到。
出有坏释迦世尊(佛)
“出有坏”,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堕有边,也不堕无边;既不滞轮回,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备了所有的功德;“坏”,表示断除了所有的烦恼。
“释迦世尊”,说法者是谁呢?该法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所说。
在王舍城灵鹫山(耆阇崛山中),
《心经》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在“王舍城灵鹫山”。
释迦佛住世之时,王舍城是当时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十分繁华。于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释迦牟尼佛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王舍城的东边,是灵鹫山。灵鹫山是佛陀第二次转*轮的地方。
与大比丘众及菩萨(摩诃萨)众俱。
当时说法的时候,眷属听众是谁呢?分别有多少呢?有作为小乘僧众的“大比丘众”,与作为大乘僧众的“菩萨摩诃萨”。
由上可知,《心经》是由释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灵鹫山,为大、小乘的僧众所说的。
在很多佛经前面,都是这样的程式,这就像会议记录一样,时间、地点、主持人、发言者、与会者都必须交待得一清二楚,佛经也是如此,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在什么地点,听众有那些,都记载得一丝不苟,有些经中还提到了听众的数目各有多少。这些内容,就叫做缘起。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
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怎样加被,而让观世音菩萨说出《心经》内容的呢?
“时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广大甚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进入了一种证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谓“广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尔时众中有菩萨摩诃萨,名观自在”,当时,观自在菩萨也在诸眷众当中。
唐玄奘译本中,就少了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大、小乘僧众说法等等这些属于缘起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在那个时候,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进入了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也即慧度、智慧空性的禅定。所谓“行”,也即修持、行持之意。
这就是说,当时观世音菩萨也在灵鹫山,也在释迦牟尼佛的听众眷属当中。当释迦佛进入甚深禅定的时候,观世音菩萨也进入了甚深的禅定。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
观世音菩萨是怎样修持,其所修持的境界是如何的呢?
“照见五蕴皆空”,一切有为法,都可以归纳为五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积在一起的综合体。五蕴当中的第一个,就是色蕴,然后依次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观自在菩萨已经现量地看见一切有为法五蕴都是空性的。
“度一切苦厄(离诸苦厄)”这句话,在藏文版中没有明显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种很奇特的文字。其中的一个字、一句话,都可以有很多层含义,透过表面的文字,可以从中挖掘出很多潜在的内容。
西藏前译派宁玛巴的译师们,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们所翻译的经论,与后来的翻译家们所翻译的东西是有点不同的。虽然在后来的翻译家当中,肯定也有佛菩萨的化身,但很多人却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来翻译的,自己学好某种语言以后,就开始搞翻译了。正因为前后译师的境界高低,所以翻译的内容也有一些差距。
差距的来源,第一可能是因为印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译师们为了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内容,哪些必须翻译,哪些无需翻译,每个译师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样,在藏文版的《心经》当中,就少了“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实时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欲)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者,云何修行?如是问已,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具寿舍利弗言。
舍利子当时也在场,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而准备向观自在菩萨询问:“如果有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善男子、善女人,应当怎样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呢?”。
当舍利子这样发问以后,大菩萨观自在菩萨向舍利子回答道。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时,(当如是修持)。
这段话是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子的回答。
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舍利子,任何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就应当这样修持。”
其实,这些内容都属于佛陀所开许的连接文,而主要的意思,在唐玄奘译本中并没有缺少。
《慧灯之光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之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