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般若波羅蜜多等佛經的分類

  佛經有叁種:第一種,是佛陀自己親口說的佛經,《般若攝頌》就屬于此類佛經;第二種,是佛陀加被的佛經,也就是經佛陀加持以後由別人說出來的佛經。《心經》就屬于加被教的範疇;第叁種,是佛陀開許的佛經。所謂開許的佛經,是指在有些佛經的前面,會出現緣起的內容,中間會出現一些像“世尊白言”、“阿難啓白”等等之類的連接文,最後還有聽衆隨喜贊歎的文句。這些詞句都不是佛說的,而是後人加上去的,但這些都是佛陀允許的。佛陀曾告訴弟子們,以後你們在結集佛法的時候,前面要加上緣起,中間要加連接文,最後要有交待,這樣世人才能看得明白。換言之,穿插于前、中、後的這些部分,被稱爲“開許佛經”,它既不是佛陀親口所說的,也不是因佛陀加被的力量而說出的,但卻是佛陀所開許的內容,所以被稱爲“開許佛經”。

  其中佛陀加被的佛經又可分爲叁種:第一種,是佛身的加被教。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將手伸出放在一個人的頭上,那個人立即就證悟了很多境界,並說出很多空前的佛教理論,這就屬于身體的加被經教;第二種,是佛語的加被教,也即佛陀告訴周圍的某人,你要去說什麼什麼法,雖然那個人以前沒有太大的能力,但依靠佛陀的語言,立即當下證悟,同時又說出很多前所未證的佛法理論;第叁種,是佛意的加被教,《心經》就屬于意加被的佛教。如何加被呢?釋迦牟尼佛入定以後,身旁的舍利子就詢問觀自在菩薩,修般若波羅蜜多的人應當如何去修。舍利子發問的動機,來自于釋迦牟尼佛禅定的力量,是禅定當中的釋迦牟尼佛促使他去詢問的,所以被稱爲“意加被經”。這叁種佛法的來源,都是佛的加持,所以都屬于佛經。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一次,一個時常與佛陀作對的魔王前來作障,文殊菩薩以禅定之力加持魔王,令其坐在獅子寶座上說法。令人驚歎不已的是,從魔王的口中,居然說出了“消滅魔王”、“除掉魔王”、“降伏魔王”的法,這也是佛菩薩所加持的佛經,後人也將其列入了佛經。如今,在藏、漢文的《大藏經》中,都有這段佛經的內容。雖然這段佛經既不是佛說的,也不是菩薩或者阿羅漢說的,而是魔王說的,但魔王是因爲被加持才說出這段內容的,所以也叫做佛經。

  無論加被的也好,開許的也罷,所有的佛經,都是依靠佛陀的力量才産生的,如果沒有佛的加被,誰也不能自己說出這些深廣妙法。無論産生的因緣如何,所有的佛法都具有同等的加持。

  藏文版的《心經》包含了叁種佛經的內容,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加被佛經;而唐玄奘譯本的《心經》,卻缺少了前後的一些內容,只剩下加被佛經,佛陀親口說的教法與開許教的部分已經沒有了。今天我所講的內容,主要是“意加被教”。

  二、正論

  (一)緣起

  如是我聞,一時,

  在“如是我聞,一時”當中,包含了很多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在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叁大怙主等聖者,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內的整個大乘佛法結集形成文字的時候,就用“如是我聞,一時”來表示“有一次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我是這樣聽到的”的意思。

  “如是”,表示這樣、如此的意思。這就是說,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場的時候我怎麼聽到的,現在也怎麼如實轉告,我沒有擅自改動佛的一言半句。

  “我聞,一時”,表示有一次我聽到的意思。在這當中,也包含了佛法難聞的意思,因爲既然是“一時”,就不會是天天聞,而只有一次由我聽到。

  出有壞釋迦世尊(佛)

  “出有壞”,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出”,表示既不墮有邊,也不墮無邊;既不滯輪回,也不住涅槃,所以叫做“出”;“有”,表示具備了所有的功德;“壞”,表示斷除了所有的煩惱。

  “釋迦世尊”,說法者是誰呢?該法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所說。

  在王舍城靈鹫山(耆阇崛山中),

  《心經》是在什麼地方說的呢?在“王舍城靈鹫山”。

  釋迦佛住世之時,王舍城是當時印度的六大城市之一,人口衆多、十分繁華。于此城附近,有很多出家人聚集的精舍,釋迦牟尼佛也在這裏住了很長時間。王舍城的東邊,是靈鹫山。靈鹫山是佛陀第二次轉*輪的地方。

  與大比丘衆及菩薩(摩诃薩)衆俱。

  當時說法的時候,眷屬聽衆是誰呢?分別有多少呢?有作爲小乘僧衆的“大比丘衆”,與作爲大乘僧衆的“菩薩摩诃薩”。

  由上可知,《心經》是由釋迦牟尼佛加持,在王舍城靈鹫山,爲大、小乘的僧衆所說的。

  在很多佛經前面,都是這樣的程式,這就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主持人、發言者、與會者都必須交待得一清二楚,佛經也是如此,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在什麼地點,聽衆有那些,都記載得一絲不苟,有些經中還提到了聽衆的數目各有多少。這些內容,就叫做緣起。

  時佛世尊即入叁昧,名廣大甚深。

  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觀自在。

  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是怎樣加被,而讓觀世音菩薩說出《心經》內容的呢?

  “時佛世尊即入叁昧,名廣大甚深”,在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就進入了一種證悟甚深空性境界的禅定之中。所謂“廣大甚深”,也即空性境界。

  “爾時衆中有菩薩摩诃薩,名觀自在”,當時,觀自在菩薩也在諸眷衆當中。

  唐玄奘譯本中,就少了釋迦牟尼佛在靈鹫山,爲大、小乘僧衆說法等等這些屬于緣起的內容。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在那個時候,觀世音菩薩,也同時進入了很深的般若波羅蜜多,也即慧度、智慧空性的禅定。所謂“行”,也即修持、行持之意。

  這就是說,當時觀世音菩薩也在靈鹫山,也在釋迦牟尼佛的聽衆眷屬當中。當釋迦佛進入甚深禅定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進入了甚深的禅定。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離諸苦厄。)

  觀世音菩薩是怎樣修持,其所修持的境界是如何的呢?

  “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有爲法,都可以歸納爲五蘊。所謂“蘊”的意思,就是很多事物堆積在一起的綜合體。五蘊當中的第一個,就是色蘊,然後依次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這句話的意思表明,觀自在菩薩已經現量地看見一切有爲法五蘊都是空性的。

  “度一切苦厄(離諸苦厄)”這句話,在藏文版中沒有明顯的字句,但是,印度古代的梵文,是一種很奇特的文字。其中的一個字、一句話,都可以有很多層含義,透過表面的文字,可以從中挖掘出很多潛在的內容。

  西藏前譯派甯瑪巴的譯師們,都是佛菩薩的化身,他們所翻譯的經論,與後來的翻譯家們所翻譯的東西是有點不同的。雖然在後來的翻譯家當中,肯定也有佛菩薩的化身,但很多人卻是依靠自己的智慧來翻譯的,自己學好某種語言以後,就開始搞翻譯了。正因爲前後譯師的境界高低,所以翻譯的內容也有一些差距。

  差距的來源,第一可能是因爲印度梵文本身的原因。譯師們爲了強調其中的某個意義,就可以省略掉其他的內容,哪些必須翻譯,哪些無需翻譯,每個譯師所掌握的尺度是不一樣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爲梵文版本的不同所致,不管怎樣,在藏文版的《心經》當中,就少了“度一切苦厄”的字眼。

  實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欲)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雲何修行?如是問已,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具壽舍利弗言。

  舍利子當時也在場,承蒙佛陀禅定威神之力的加持,而准備向觀自在菩薩詢問:“如果有希望修持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善男子、善女人,應當怎樣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呢?”。

  當舍利子這樣發問以後,大菩薩觀自在菩薩向舍利子回答道。

  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時,(當如是修持)。

  這段話是觀世音菩薩對舍利子的回答。

  觀世音菩薩回答說:“舍利子,任何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想修持般若波羅蜜多,就應當這樣修持。”

  其實,這些內容都屬于佛陀所開許的連接文,而主要的意思,在唐玄奘譯本中並沒有缺少。

  

  

《慧燈之光五《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之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