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讲记之二

  《修心八颂》讲记之二

  佛教断除烦恼的方法是很多的,有小乘断除烦恼的方法,有大乘显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还有密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结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小乘行人证悟阿罗汉的时候,也彻底断除了所有的烦恼障,只是没有断除烦恼障的一些习气——所知障。

  什么叫做烦恼障呢?就是由自私心、我执而产生的贪心、嗔心、无明、嫉妒、我慢等等。

  为什么称为“烦恼”呢?这有两种原因,第一,当嗔恨心、嫉妒心等念头进入心相续的时候,就会让人很不舒服、很苦恼,所以称之为烦恼;第二,烦恼如果串习以后,就会在阿赖耶识上留下烦恼的种子,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个种子会成熟。烦恼种子成熟的时候,肯定会产生痛苦。由于它还会导致下一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烦恼。

  为什么叫“障”呢?有了烦恼以后,它就不会让我们获得解脱,它是解脱道上一个很大、很严重的障碍,所以叫做“障”。

  什么叫做所知障呢?除了烦恼以外,众生还有很多的执著,这些执著阿罗汉也没有断除。阿罗汉虽然没有我执、自私,也没有贪心、嗔心,但是还有一些细微的执著。执著什么东西呢?执著外境、内心,这些执著叫做所知障。

  为什么叫所知障呢?有了这样的执著以后,就不能精通、证悟真正的法界如来藏,这是成佛的一大障碍,所以叫做所知障。

  我们现在不需要区分什么烦恼障、所知障,只需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断除所知障,现在还不是当务之急,问题的关键,是要断除烦恼障。

  怎样断除烦恼障呢?刚才我们讲了,方法很多:小乘是以回避为主——很多烦恼不敢面对,而是尽量回避,回避以后,就可以减少一些粗大的烦恼,趁着粗大烦恼较少的时机,先通过小乘修法断除细微烦恼,随后,粗大烦恼也就自然断除了,这是小乘断除烦恼的方法。

  大乘显宗断除烦恼的方法不是躲避,而是把烦恼转为道用。怎么样转为道用呢?有两种方法,一个是菩提心,譬如说,从小乘的观点来说,我执是一定要断除的,小乘佛法从来不认为“我执”可以转为道用,所以要断除“我执”,而不会保留“我执”,但是,大乘行人却利用我执来发菩提心——“我”要度化众生,“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众生等等,这些都是以“我”为起始点,从而把我执转为道用的方法。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在佛经里面讲了很多,《入行论》里面从头到尾讲的都是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

  另外一种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是在证悟空性以后。一般而言,证悟空性以后,不会有太大的烦恼,即使因为以前的习气而产生烦恼,也不会像普通凡夫的烦恼那样严重,不会影响修行和成就,这也是烦恼转为道用的方法。

  而从密宗最高的境界来说,就根本不会认为烦恼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密宗的见解很高,认为烦恼就是智慧,轮回就是佛的坛城、涅槃,轮回和涅槃从来没有分开,烦恼和智慧也从来没有分开,但是,这种见解离普通人的境界还非常遥远。

  以上三种层次的方法,都是断除烦恼的方法。我们目前应该怎样断除烦恼呢?下面这个偈子告诉我们:

  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

  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无论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我们都要观察、监督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有正知正念,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很重要。

  正念是什么呢?就是不忘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随时都要提醒自己;所谓正知,就是时时刻刻都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什么、干什么,身、口、意三方面都要观察。观察的同时就会发现,自己是否在说不该说的话,或是在想不该想的东西,或是在做不该做的事情。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断除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密宗断除烦恼的方法还不是太适应,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小乘和大乘显宗的一些方法。譬如说,当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嗔恨心、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的苗头刚刚冒出来的时候,就不能让它发展,而应当机立断地加以控制,如把对方观想为父母等等,或静下来想一想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等,通过这些对治方法,肯定烦恼当下就可以大幅度下降,这样就比较容易消灭这些烦恼。如果是在人群当中产生了烦恼,就先回避一下,找个地方静下来坐一坐,修一修菩提心、无常等修法,心态立即就可以调整好。如果不及时制止而任其发展,当烦恼在心相续中串习得很坚固以后,就不好处理了。

  当然,这些方法只是暂时地、表面上地解决问题,还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因为过了一会儿,这些烦恼又会恢复如初,但这些都是离我们最近的修法,通过这些修法,立即就能减轻很多烦恼。对我们来说,解决表面上的问题也很重要,先把表面上的问题解决了,把烦恼降下来,不让它影响我们,驱使我们去做杀、盗、淫、妄等恶业,以后则慢慢通过修行来彻底解决烦恼,这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要控制烦恼呢?因为烦恼不仅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还给其他人带来很多的痛苦和伤害,所以要断除。

  具体的观想方法,在以前的《慧灯之光》里面已经讲过了,《广论》和《入行论》里面也讲了很多。方法一定要懂,不懂方法就没有办法断除烦恼,但仅仅懂方法、懂理论,也不能解决问题,而只能减轻一些烦恼,改变一些习气等等,佛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所以要实实在在地修。

  作为在家人,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修行,更没有时间去学很多的理论。如果既不修行,也不闻思,烦恼怎么能解决呢?对凡夫来说,断除烦恼是很困难的事情,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所以,我以前也要求过,只要我们每天都能安排固定的时间,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若能长期坚持,就应该可以控制或断除烦恼。

  我们去年讲的麦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是非常具体的修法,虽然字面上不多,藏文就是一、两页纸,却是非常好的诀窍。在五加行修完以后,大圆满还有一些不共同的加行,这些不共同加行修完以后,在没有修正行之前,就可以修这个法。

  虽然密宗也采用中观的观察方法,但与显宗的方法稍有不同,释迦牟尼佛在《入楞伽经》等佛经里面讲了,我们以前也讲过。譬如说,人对狗扔石头的时候,狗不会追人,而会去追石头;人对狮子扔石头的话,狮子却不会去追石头,而会去追人,最后设法把人吃掉。因为狮子知道,人被吃掉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对它扔石头了,狗不懂得这一点,所以就去追石头,最终也不会解决根本问题。

  这个比喻说明,显宗修行人或没有诀窍的人在修空性的时候,是往外观察,用种种方法去推理、观察山河大地等外在的东西,最后把外境抉择为空性,但这样修的效果不是很好。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观察外境,而是观察自己的心。对我们凡夫来说,虽然外境有一定的影响,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内心种子成熟以后产生的现象。就像投影机一样,投影机投射在屏幕上的图像来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机里面,要控制图像、破坏图像,就不能到屏幕上去搞破坏,而要把机器破坏掉,这样图像自然就被破坏了。

  观察自心的方法去年讲过,这次就不再讲了,大乘佛法真正的修法也就是这些,不知道你们现在有没有修?无论大圆满、大手印还是大中观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够的资粮,第二,要有坚定的信心,信心和资粮具备以后,就可以证悟。佛在大乘显宗经典里面也提到过,证悟如来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与资粮,只要有了信心与资粮,就能逐渐逐渐地证悟。

  作为居士,我们不可能根本没有信心,但密宗对信心的要求很高,如果我们既没有资粮,信心也很一般,就没有办法证悟大圆满。

  我们这样的人要想证悟,最稳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讲的观察方法,不过,因为心的本来面目或者本性远离一切戏论,不可言、不可思,已经超越了思维和语言的范围,所以不能通过推理来完全证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放下很多执著。

  以前没有推理的时候,我们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导致了很多烦恼。通过观察以后,就知道这一切不是实在的,而是如幻如梦的,这样就可以减少一些烦恼和执著,再加上进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证悟。虽然这种修法的证悟速度有点慢,但我们这种根机的人也只能这样退而求其次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修这个修法,如果没有修,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这样下去,就永远也不能控制我们的烦恼!

  打个比方说,在生病的时候,如果我们知道什么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这个药的服用方法也知道,治病的药也有了,但我们却不去服用这些药的话,会不会减轻痛苦呢?不可能!

  同样的道理,如果学到了修法,就一定要修!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可以修。我上次也讲了,虽然在家人在外表和一些行为上不能和出家人完全等同,但内心却可以与他们保持一致。出家人修什么,在家人也可以修什么;出家人思维什么,在家人也可以思维什么,精神、思维都可以完全一致,所以务必要修。

  潜伏在我们心里的烦恼,已经不是一、两百年,或一、两千年的历史了,从无始以来,烦恼就一直在我们心里串习,那么多的烦恼一直发展到今天,想立即放下是不现实的,但是,只要我们修行,肯定终究可以放下。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小乘行人是断除自己的烦恼,大乘菩萨要断除一切众生的烦恼。不过,要断除众生的烦恼,首先就要断除自己的烦恼。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没有断除,学佛就等于白学——今生积累的一些福报最多能让下一世不堕地狱等恶趣,其他不会有什么结果,更不可能断除其他众生的烦恼,所以一定要修行。

  除了每天例行的修行之外,我们还应该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个月、一个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时间中,到一些圣地,比如莲花生大师等成就者修行过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里闭关专修。

  修行的…

《慧灯之光五《修心八颂》讲记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