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二

  《修心八頌》講記之二

  佛教斷除煩惱的方法是很多的,有小乘斷除煩惱的方法,有大乘顯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還有密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這些方法的結果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小乘行人證悟阿羅漢的時候,也徹底斷除了所有的煩惱障,只是沒有斷除煩惱障的一些習氣——所知障。

  什麼叫做煩惱障呢?就是由自私心、我執而産生的貪心、嗔心、無明、嫉妒、我慢等等。

  爲什麼稱爲“煩惱”呢?這有兩種原因,第一,當嗔恨心、嫉妒心等念頭進入心相續的時候,就會讓人很不舒服、很苦惱,所以稱之爲煩惱;第二,煩惱如果串習以後,就會在阿賴耶識上留下煩惱的種子,到了一定的時候,這個種子會成熟。煩惱種子成熟的時候,肯定會産生痛苦。由于它還會導致下一世的痛苦,因而稱之爲煩惱。

  爲什麼叫“障”呢?有了煩惱以後,它就不會讓我們獲得解脫,它是解脫道上一個很大、很嚴重的障礙,所以叫做“障”。

  什麼叫做所知障呢?除了煩惱以外,衆生還有很多的執著,這些執著阿羅漢也沒有斷除。阿羅漢雖然沒有我執、自私,也沒有貪心、嗔心,但是還有一些細微的執著。執著什麼東西呢?執著外境、內心,這些執著叫做所知障。

  爲什麼叫所知障呢?有了這樣的執著以後,就不能精通、證悟真正的法界如來藏,這是成佛的一大障礙,所以叫做所知障。

  我們現在不需要區分什麼煩惱障、所知障,只需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斷除所知障,現在還不是當務之急,問題的關鍵,是要斷除煩惱障。

  怎樣斷除煩惱障呢?剛才我們講了,方法很多:小乘是以回避爲主——很多煩惱不敢面對,而是盡量回避,回避以後,就可以減少一些粗大的煩惱,趁著粗大煩惱較少的時機,先通過小乘修法斷除細微煩惱,隨後,粗大煩惱也就自然斷除了,這是小乘斷除煩惱的方法。

  大乘顯宗斷除煩惱的方法不是躲避,而是把煩惱轉爲道用。怎麼樣轉爲道用呢?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菩提心,譬如說,從小乘的觀點來說,我執是一定要斷除的,小乘佛法從來不認爲“我執”可以轉爲道用,所以要斷除“我執”,而不會保留“我執”,但是,大乘行人卻利用我執來發菩提心——“我”要度化衆生,“我”要成佛,“我”要利益衆生等等,這些都是以“我”爲起始點,從而把我執轉爲道用的方法。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在佛經裏面講了很多,《入行論》裏面從頭到尾講的都是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

  另外一種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是在證悟空性以後。一般而言,證悟空性以後,不會有太大的煩惱,即使因爲以前的習氣而産生煩惱,也不會像普通凡夫的煩惱那樣嚴重,不會影響修行和成就,這也是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

  而從密宗最高的境界來說,就根本不會認爲煩惱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密宗的見解很高,認爲煩惱就是智慧,輪回就是佛的壇城、涅槃,輪回和涅槃從來沒有分開,煩惱和智慧也從來沒有分開,但是,這種見解離普通人的境界還非常遙遠。

  以上叁種層次的方法,都是斷除煩惱的方法。我們目前應該怎樣斷除煩惱呢?下面這個偈子告訴我們:

  願我恒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衆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無論是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我們都要觀察、監督自己的行爲。時時刻刻都要有正知正念,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個很重要。

  正念是什麼呢?就是不忘記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隨時都要提醒自己;所謂正知,就是時時刻刻都要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幹什麼,身、口、意叁方面都要觀察。觀察的同時就會發現,自己是否在說不該說的話,或是在想不該想的東西,或是在做不該做的事情。

  發現這些問題之後,斷除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對我們初學者來說,密宗斷除煩惱的方法還不是太適應,我們目前可以做到的,就是小乘和大乘顯宗的一些方法。譬如說,當我們發現一個新的嗔恨心、貪心、傲慢心、嫉妒心等等的苗頭剛剛冒出來的時候,就不能讓它發展,而應當機立斷地加以控製,如把對方觀想爲父母等等,或靜下來想一想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通過這些對治方法,肯定煩惱當下就可以大幅度下降,這樣就比較容易消滅這些煩惱。如果是在人群當中産生了煩惱,就先回避一下,找個地方靜下來坐一坐,修一修菩提心、無常等修法,心態立即就可以調整好。如果不及時製止而任其發展,當煩惱在心相續中串習得很堅固以後,就不好處理了。

  當然,這些方法只是暫時地、表面上地解決問題,還不是根本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因爲過了一會兒,這些煩惱又會恢複如初,但這些都是離我們最近的修法,通過這些修法,立即就能減輕很多煩惱。對我們來說,解決表面上的問題也很重要,先把表面上的問題解決了,把煩惱降下來,不讓它影響我們,驅使我們去做殺、盜、淫、妄等惡業,以後則慢慢通過修行來徹底解決煩惱,這是最重要的。

  爲什麼要控製煩惱呢?因爲煩惱不僅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痛苦和傷害,還給其他人帶來很多的痛苦和傷害,所以要斷除。

  具體的觀想方法,在以前的《慧燈之光》裏面已經講過了,《廣論》和《入行論》裏面也講了很多。方法一定要懂,不懂方法就沒有辦法斷除煩惱,但僅僅懂方法、懂理論,也不能解決問題,而只能減輕一些煩惱,改變一些習氣等等,佛也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所以要實實在在地修。

  作爲在家人,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修行,更沒有時間去學很多的理論。如果既不修行,也不聞思,煩惱怎麼能解決呢?對凡夫來說,斷除煩惱是很困難的事情,不是想解決就能解決的,所以,我以前也要求過,只要我們每天都能安排固定的時間,兩個小時、叁個小時,甚至四個小時,若能長期堅持,就應該可以控製或斷除煩惱。

  我們去年講的麥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是非常具體的修法,雖然字面上不多,藏文就是一、兩頁紙,卻是非常好的訣竅。在五加行修完以後,大圓滿還有一些不共同的加行,這些不共同加行修完以後,在沒有修正行之前,就可以修這個法。

  雖然密宗也采用中觀的觀察方法,但與顯宗的方法稍有不同,釋迦牟尼佛在《入楞伽經》等佛經裏面講了,我們以前也講過。譬如說,人對狗扔石頭的時候,狗不會追人,而會去追石頭;人對獅子扔石頭的話,獅子卻不會去追石頭,而會去追人,最後設法把人吃掉。因爲獅子知道,人被吃掉以後,就不會再有人對它扔石頭了,狗不懂得這一點,所以就去追石頭,最終也不會解決根本問題。

  這個比喻說明,顯宗修行人或沒有訣竅的人在修空性的時候,是往外觀察,用種種方法去推理、觀察山河大地等外在的東西,最後把外境抉擇爲空性,但這樣修的效果不是很好。

  最好的方法,是先不觀察外境,而是觀察自己的心。對我們凡夫來說,雖然外境有一定的影響,但所有的外境,都是內心種子成熟以後産生的現象。就像投影機一樣,投影機投射在屏幕上的圖像來源不在外面,而是在投影機裏面,要控製圖像、破壞圖像,就不能到屏幕上去搞破壞,而要把機器破壞掉,這樣圖像自然就被破壞了。

  觀察自心的方法去年講過,這次就不再講了,大乘佛法真正的修法也就是這些,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修?無論大圓滿、大手印還是大中觀等修法,其基本的要求都是:第一,要有足夠的資糧,第二,要有堅定的信心,信心和資糧具備以後,就可以證悟。佛在大乘顯宗經典裏面也提到過,證悟如來藏的唯一方法,就是信心與資糧,只要有了信心與資糧,就能逐漸逐漸地證悟。

  作爲居士,我們不可能根本沒有信心,但密宗對信心的要求很高,如果我們既沒有資糧,信心也很一般,就沒有辦法證悟大圓滿。

  我們這樣的人要想證悟,最穩妥的方法,就是以前講的觀察方法,不過,因爲心的本來面目或者本性遠離一切戲論,不可言、不可思,已經超越了思維和語言的範圍,所以不能通過推理來完全證悟,但推理的方法可以讓我們放下很多執著。

  以前沒有推理的時候,我們認爲,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導致了很多煩惱。通過觀察以後,就知道這一切不是實在的,而是如幻如夢的,這樣就可以減少一些煩惱和執著,再加上進一步的修行,就有可能慢慢證悟。雖然這種修法的證悟速度有點慢,但我們這種根機的人也只能這樣退而求其次了。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修這個修法,如果沒有修,那是非常可惜的。如果這樣下去,就永遠也不能控製我們的煩惱!

  打個比方說,在生病的時候,如果我們知道什麼藥可以治好自己的病,這個藥的服用方法也知道,治病的藥也有了,但我們卻不去服用這些藥的話,會不會減輕痛苦呢?不可能!

  同樣的道理,如果學到了修法,就一定要修!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都可以修。我上次也講了,雖然在家人在外表和一些行爲上不能和出家人完全等同,但內心卻可以與他們保持一致。出家人修什麼,在家人也可以修什麼;出家人思維什麼,在家人也可以思維什麼,精神、思維都可以完全一致,所以務必要修。

  潛伏在我們心裏的煩惱,已經不是一、兩百年,或一、兩千年的曆史了,從無始以來,煩惱就一直在我們心裏串習,那麼多的煩惱一直發展到今天,想立即放下是不現實的,但是,只要我們修行,肯定終究可以放下。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斷除煩惱。小乘行人是斷除自己的煩惱,大乘菩薩要斷除一切衆生的煩惱。不過,要斷除衆生的煩惱,首先就要斷除自己的煩惱。如果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斷除,學佛就等于白學——今生積累的一些福報最多能讓下一世不墮地獄等惡趣,其他不會有什麼結果,更不可能斷除其他衆生的煩惱,所以一定要修行。

  除了每天例行的修行之外,我們還應該利用一些不需要上班的假期,在半個月、一個月或者是七天左右的時間中,到一些聖地,比如蓮花生大師等成就者修行過的地方,或者是在自己家裏閉關專修。

  修行的…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