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叁

  《修心八頌》講記之叁

  願我于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爲善知識。

  以前,在有些人痛苦、低落,需要幫助的時候,我付出了很多人力、財力、物力等等去幫助他,從正常的角度來說,對方應該有所回報,這種回報不是指因果的回報,而是純粹依據世間倫理道德、爲人處事等規則所做的回報——在受到別人幫助以後,要以知恩圖報的原則去報恩。

  但是,在我遇到困難、痛苦的時候,不但沒有得到這個人的幫助,反而遭到他的傷害,從世俗人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不應該的,非常難以理解的。在這個時候,一般的世間人會非常失望、非常仇恨,會生起很大的嗔恨心,從而導致雙方的墮落。

  修大乘佛法的人應該怎樣看待這種待遇呢?我們不但不能失望,不能生起嗔恨心,而且要把這個人當成善知識來看待。

  什麼叫善知識呢?讓我們走上正確道路的人就叫善知識,而僅僅教給我們一些世間知識的老師不叫善知識。善知識不一定顯現爲上師的模樣,就在普通人當中,也會有很多讓我們走上解脫道的善知識。比如剛才所說的人,因爲這種人能夠讓我們非常清楚、非常透徹地深深體會到輪回的過患,體會到人世間的無常,這不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因活生生的事例而切身體會到的,在有了體會以後,就會深切地意識到:我以前對這個人付出了那麼多,現在他反而來傷害我,雖然從因果的角度來說,我以前的付出並不會白白浪費,但現在我還不能斷除對方的嗔恨心和煩惱,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不但不幫助還要傷害我,這都是凡夫的個性,凡夫的過患,像我這樣的人並不能真正地利益衆生。輪回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地方,一定要走解脫道。如果沒有走上解脫道,我就無法真正利益衆生。

  當他非常透徹地全部了知真相以後,就會像米拉日巴一樣自覺自願地走上解脫道。

  在遇到這些問題時,也許一時半會會想不通,但經過慢慢地思維,就會促使我們走上解脫道,這樣的傷害就不但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極大的順緣。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對方沒有傷害我們,而是幫助我們的話,我們就不會有什麼失望,也不會有那麼強烈的出離心,更不會走上解脫道。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平時我們認爲好的不一定好,很多不好的反而是一種順緣,最關鍵的問題,就是看我們怎樣去利用這些機會,怎麼樣對待這些問題,這是很重要的。

  在真正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達到要求,萬事開頭難,能做到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也很不錯了,這樣逐漸逐漸地提高,無論世間的學習,還是出世間的修行都是這樣,只要自己努力,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就會越來越習慣,越來越自然。

  在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有修行和沒有修行的人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一樣,最終他們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第七個頌詞說明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總而言之,無論身、口、意的一舉一動,都要直接或間接地利益衆生,把利、樂二者奉獻給衆生。

  利、樂的意思,指的是世間的幸福和出世間的幸福,也即解脫。

  什麼是直接利益呢?比如說,如果自己每個月有兩千元的工資,但這兩千元並沒有全部用于自己的吃喝玩樂等享受,而是拿一部分或一半的錢去布施窮人或者放生,就是直接的利益衆生,雖然與解脫相比較,這只是很小的利益衆生,但再小也是直接地利益衆生,也即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況下去幫助衆生。

  我們不能單純地將拿錢放生、布施財物等物質形態方面的布施,理解爲直接的利益衆生,在超越物質的精神解脫方面,也有很多直接利益衆生的方式。

  什麼是間接利益呢?其實不需要我解說,大家都知道,雖然自己的做法沒有直接利益衆生,卻能間接對衆生有幫助。如發願自己先修行、先成就,然後去利益衆生,也是間接地利益衆生。自己在任何人都看不到的山溝裏獨自修行,即使身邊沒有什麼看得見的衆生,不能直接地消除、領受衆生的痛苦,但因爲自己修行的目的不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是爲了度化衆生;自己解脫了以後,還是要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的結果,就是消除衆生的痛苦,所以是間接的利益衆生。

  作爲真正的菩薩或大乘修行人,所有的修行都是在利益衆生,其中有些是直接利益,有些是間接利益,卻沒有一個行爲不是利益衆生的。不是給予衆生利樂,就是接受衆生的痛苦。

  具體應該怎樣行持呢?比如說,天上掉下來一塊石頭,在自己和另一個人當中一定要砸死一個,自己就推開那個人,讓石頭落在自己頭上,我們能做到嗎?如果能做到,就是直接接受衆生的痛苦,就是真正的利益衆生。

  發起真正的菩提心是很難的,因爲菩提心是讓我們放下自私心,將所有的一切無條件地奉獻給衆生,無始以來的積習已經讓我們不習慣這樣做了。

  雖然在打坐的時候,我們也許會覺得,哪怕直接利益衆生的範圍和深度都不夠,但自己還是可以做到,不過,實際上自己能不能做到就很難說了。現在做不到也不是問題,主要是修行,努力鍛煉自己,經過日積月累的修持,最後一定能做到。

  具體的修法,曾經我已經講過了,就是自他相換、自輕他重的修法等等。雖然修法很簡單,但卻非常重要。

  我們要知道,輪回當中的唯一出路,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夠發起來,一切都很好說,無論修習大乘顯宗還是密宗,都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沒有菩提心,任何事情都不好辦,什麼都修不成。

  只要離開了菩提心,所有的修法都不是大乘的修法,修密宗實際上不是密宗;修大圓滿更不是大圓滿,所以一定要珍惜菩提心的修法。

  要知道,我們修菩提心的機會,僅僅只是這一生才有,下一生有沒有都非常難說,我沒有把握,你們也沒有把握,除了修行很高的人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沒有把握,所以要珍惜當下,這是最關鍵的。

  每個人都會有生老病死,既然我們已經誕生了,剩下來的叁個階段——老、病、死,是勢必將面臨的。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在我們目前的人生觀、價值觀裏,根本沒有考慮應對這些境遇的措施,畢生所有的努力——從小到大學了那麼長時間,工作得那麼拼命,付出了一生的代價,就是爲了生活——吃喝玩樂等等,所以,當我們大難臨頭——再也不能吃、不能玩、不能穿,只能等待閻羅主製裁的時候,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我們的努力只能得到一片空白。

  如果我們在死亡以後根本不存在未來,那也不用考慮以後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恐怖而黑暗的中陰與來世在等待著我們。我們可以想象,假如自己沒有一分錢,而突然去到一個城市,我們應該有辦法活下去,但在面對死亡時,如果我們沒有任何准備,會是什麼樣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作爲修行人一定要考慮。

  頌詞裏面還講到,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衆生痛苦的時候,應該怎樣去接受呢?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詞——“默默”,也即要在靜悄悄的情況下接受。

  如果只是有了一點點進步,就自以爲了不起,到處炫耀,我是什麼境界啊,我有什麼樣的慈心、悲心啊等等,或表面上做一些布施、忍辱,實際上卻是爲了宣傳自己,讓大家知道自己,那就是不對的,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極大的障礙。

  本論認爲,我們要在保密的情況下,秘密地修自他相換。在別人看來,你是一個普通的人,但實際的內證卻與衆不同——所有人都是爲了自己著想,而你卻是爲了衆生著想,這就是最大的不同。

  以前的修行人都是這樣,他們住在山裏,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理想是那麼的崇高、偉大,他們也不會說自己多麼了不起,但實際上卻是卓然超群的。

  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爲八法念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第八句頌詞告訴我們,上面提到過的所有修法,都不能有世間八風的汙染。有了世間八法的汙染,我們的菩提心會受到破壞,這樣的修行根本不是解脫法,而會變成世間法。世間法的最後結果,充其量是在下一世獲得人、天的福報,其他什麼都不可能獲得。

  世間八風是指什麼呢?第一個是利,第二個是衰。利就是利樂,比如世間人羨慕的發財、健康、長壽等等。衰就是衰敗,也即與利相反的結果——體弱多病、壽命短促、貧困拮據等等,如果爲了消除這些衰損而修行,我們的修行就受到了世間八法中第二法的汙染。

  第叁個是譽,第四個是毀,也即名譽與毀謗。有些人雖然不貪錢財,卻很希望有名聲,爲了自己的名聲能大一點,或是因爲害怕遇到毀謗而去修行、做善事等等。這種學佛,就帶有世間八法的汙染。

  第五個是稱,第六個是譏。當面的贊揚與挖苦、諷刺,分別爲稱與譏。

  第七是樂,第八是苦,也即世間的快樂與痛苦。

  現在很多沒有受過佛法正規教育的居士,雖然非常虔誠,卻根本不懂什麼是真正的佛法,他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這些人間的福報。

  世間八法的來源,就是自私心。而大乘佛法的要求卻是,即使你付出了再多,也不能考慮自己的回報。雖然我們也需要健康長壽,但我們的生存目的,卻不是健康長壽,而是爲了利益衆生。

  如果心想:我今天給這個衆生帶來了幸福,我應該會在今生得到回報,或者下一世享受人天的福報,說不定還能往生極樂世界等等。如果有了這些希求回報的成分,就不是大乘佛法。

  無論在任何一個地方,哪怕做了一點利益衆生的事情,除了對衆生有一些幫助的必要之外,第一不能宣傳;第二不能考慮回報,爲衆生做有益的事,是我們的義務、工作,是我們應該做的,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貪求回報?

  沒有世間八法,才會有出離心。在出離心的基礎上,還要了知一切都是如夢如幻。

  如幻如夢是什麼意思呢?雖然從外表上看,外面的器世界,裏面的有情世界,是實實在在的,很多哲學家也認爲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很…

《慧燈之光五《修心八頌》講記之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