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P21

  ..续本文上一页自释》以及佛子名称友所著《俱舍明义论》、满增所著《俱舍论广释》、《随相论》和《阿毗达摩杂集论》等听受和研习过许多遍,尤其是对于《上下对法》的共通与不共通的所有分别,都极为善巧精通。

  其次以他研习开示教法内藏——别解脱戒的法类为例子来说:他对于结合《律经根本广释》的讲解,听受过许多遍。并对法友所著《律经广释》、功德光所著《律经略释》、妙友所著《律事广释》、阿阇黎律天所著《律分别句义释》、戒护所著《阿笈摩杂事注》、无垢友(亦称净友)所著《别解脱经广释》、罗汉氐宿天所著《别解脱经花鬘贯释》、释迦光所著《沙弥颂释》、律天所著《沙弥五十颂》等所有印、藏的律典之义,关于遮止、成立、开许三种制规,以及遮戒、守护戒法、悔改法(即犯罪补救法)等任何论典,他都已消除不解、误解、怀疑和臆造等一切垢染,而获得彻底的定解。

  其次以他研习因明学来说:他对于《因明藏论》、《集量七注》、《量论自释》和《集量论自释》(以上二论系陈那自著)、《量释庄严论释》、天、释迦、婆罗门三者(按原文译出,作者不明)所著《因明入正理论释》、《量决定论释》、法胜所著《因明正理一滴论释》等论典,以及此诸论的自释、讲义和指导等论著,他经过多番听受,肃清了一切邪说。所有智者悦意的正论要义,他都能领会于心中。

  对于这些硏习的情节,至尊宗喀巴大师自己也作有偈颂说:

  “尤其目睹诸事物,(旧译“诸有法”)

  抉择其性唯一门,

  正理论中之难处,

  多番勤奋屡研深。”

  继此又有人作偈颂说:

  “显密经论虽屡习,

  若说实修深义时,

  未学正见成无知。

  未经久时从见理,

  得见龙树论义旨,

  深微理路作分桥,

  引申正见要扼质,

  善为研习断疑系。”

  这是说至尊宗喀巴大师观察到若不善巧精通远离二边的中观道,不仅不能趣入一切智佛位,而且亦不能掘除生死轮回之根。因此抉择真实空性,成为最大之要义。然而它必须依靠怙主龙树师徒所造的理论。于是他对于《中观六论》、《四百颂》、《四百颂释菩提巴里达》、《中观心要自释》等,以及《思择焰论》、《般若灯论》、禁观所著《般若灯论释》、《入中观论自释》、《中观根本明句释》(后二论系月称著)、乍雅阿南达所著《中观论释》、《二谛论自释》、《入行论》、《集学论》(此二论系寂天所著)等梵文藏译本,对西藏方面写作的一切属于中观论的密意解释的文句意义,他都不厌足地作听受和思考。尤其是对于抉择中观“应成”和“自续”两派的一切区别,及其中“应成派”不共(不同于他宗)的主张,以及一切真实究竟的理义门类等,他都很好地领会于心中。而且他思索这些大论时,不是仅仅粗浮地读一两遍论文和了解一些所记持的句义,而是对于直接和间接开示的一切要义,以及辩论时发出智理的情况,立论与论义不相矛盾的情况,实修时与心相合的情况等,那怕仅仅是一句之义,当发生了怀疑和猜测时,也不轻视而弃置,而是向诸智者探问,并以辩论和研究来作出抉择。他特别向与本尊无别之上师祈祷,请求加持,以求彻底了解真实义于心中。尤其是至尊宗喀巴大师在研习显密经论时,对于经论彼此所联系的释论等,他每日不断地阅读十七页每面有长行十行的经籍,牢记于心中,所记持的文句,从不忘失。这样的智慧锐利、精进不懈和具“不忘陀罗尼”(系一种密咒,修成后能不忘一切)的功德,是难以衡量的。如上所说,至尊宗喀巴大师在桑浦和德哇巾等前后藏诸大寺院中,作巡回辩论,非止一次。这不是为了夸耀宗喀巴大师的智能功德,而是如格言中所说:

  “水流大海不厌足,(喻不自满能容百川)

  宝藏王库非夸富,

  妙欲受用不厌足。

  智者格言不厌够,

  格言虽从愚者出,

  彼诸智者安接受,

  若能发生妙芳香,

  兽脐麝香亦应取。”

  还应想到,由诸智者所说的空前论著,是怎样产生的?很显然是由闻不厌足的本性而来的。因此之故,一切智克珠杰也作赞颂说:

  “对于佛经说句义,

  是以无碍观察智,

  常勤寻求其善说,

  广大智藏前祈祷。(广大智藏即文殊宗喀巴)

  不以语泡为满足,(语泡即空话)

  俱胝智者难知处,

  是以微細无垢理,

  普照诸法我祈祷。”(“普照”指至尊宗喀巴大师)

  因此,应知仅以至尊宗喀巴的闻思史迹来说,我们虽经数世努力,也只能学得其少部份,这是量(论理)所决定的。对于如是美德,应由衷地生起敬信,发愿“于未来一切转生中,能得文殊怙主宗喀巴上师亲作摄受(即护持之意)。依止于怙主上师,追踪其史迹,能如理学习。而且不是空言,并能极勤奋地常作祈祷。”《松巴堪布佛教史》等著述中说:“德哇巾金刚瑜伽母所作悬记说,班智达帽变金色(班智达帽原为红色,帽顶尖长,左右有飘带)。”这些情节前后都与卢梅大师[30]等往昔持律诸师的史迹相同。尤其是从“戴金色帽”语句说来,对于凡是至尊一切智宗喀巴的宗风,普遍传称为“住持黄帽冠冕者”的说法,是从此而来的。

  于此断句处,作中间插颂说:

  众生时暂永,

  得安药王树,(能使众生暂永时间中,得安乐者为药王宝树,

  能除一切痛苦意,即是佛的善妙经典。)

  彼即佛妙论。

  但被浊世蛇,

  缠缚正道果,

  损害被噬吞,(大鹏金翅鸟为杀灭毒蠎之王,喻宗喀巴大师)

  大鹏见王已,(喻宗喀巴乘愿而来)

  盛气突来临。

  正当年少如初月,

  有志美女皎月魂,(喻白净善法)

  十五兔影亦竞争,(月中兔影喻争相求法者)

  大德师是教莲亲。(睡莲亲友即月光,喻宗喀巴是佛教之月光)

  大宝教法作扫净,

  知须依赖闻修业,

  先须多闻细思导,

  急切寻求善妙论。

  庄严安多如莲尊,(能庄严安多地区如莲美洁的尊师宗喀巴)

  为采善巧成就蜜,

  现见佛日吉祥城,(卫藏是现起佛教如日光辉的吉样地方)

  安抵卫藏净土境。

  般若理论之三地,(这是指大乘圣者三地菩萨)

  以观察步同时行,

  轻易量知美名声,(宗喀巴大师具有不须努力即能量知其理的美名)

  超越周匝众山城。

  对法难处如网结,

  详细分析理指明,

  能得解结智无伦,

  皆说世亲再来临。(赞宗喀巴为世亲第二再来此世)

  律经句义宝鬘论,

  皆说世亲再来临。

  律经句义宝鬘论,

  三量观察[31]严智喉,(以三量观察如庄严项饰般重视)

  师与持律优婆离,

  细思确是无区分。(宗喀巴与优婆离无二无别)

  运用破立微细理,(以能立和能破之理)

  能断邪说之树林,

  能说因明多种论,

  一致赞师比法称。

  谁能摧坏执边山,

  离边中观理智峰,

  拥为我有是龙树,

  获得安息法界中。(是龙树获得中观理智于空性法界中得安息)

  昼夜寻求妙论丛,

  全无疲厌精进中,

  所有功德能容器,(指宗喀巴所有功德)

  三千世界亦难容。

  对于一句一字义,

  未作轻视不放松,

  多番观察诸法义,

  获得无畏权位功。(宗喀巴通达法义如狮王无畏)

  善妙嘉言狮吼声,(宗喀巴之论说如狮吼声)

  智者群中传威风,

  尔时邪说狂象群,

  心裂舌僵同命终。(同时丧亡而无一存)

  还有多闻不厌足,

  常求正法无怠容,

  犹如大海能归纳,

  百川细流入其中。

  如是怙主师事业,(宗喀巴大师之事业)

  彼此敬赞相竞踊,

  再再思时信由衷,

  心与喉声续赞同。

  师之事业虽少份,

  此生亦难学习中,

  但愿来生师摄受,

  追踪史迹步德风。

  [注释]

  [1]法行:详见75页注[44]。

  [2]大车轨:义同车轨,详见4页注[7]。

  [3]三苦:痛(似应作苦)苦、坏苦和行苦。

  [4]沙弥戒:男子出家应受的三十六戒律。

  [5]慈氏五论:相传为弥勒对无著所说《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等五论。

  [6]集量七注:系古印度因明论师法称发扬陈那(即方象)所著《集量论》的七部注释。即《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

  [7]法称: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主要著作有《集量七注》。

  [8]中观诸论:指龙树所著《中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和《宝鬘论》。

  [9]下三部密续:指行部、事部和瑜伽部。

  [10]会供轮:藏传佛教密宗供养仪式之一种。每于节日盛会,备办各种酒肉食品,集信徒共同举行的供养活动。

  [11]十六尊者:受释迦牟尼之命,长久住世住持佛教之十六罗汉,即因竭陀尊者、阿氏多尊者、伐那婆斯尊者、迦里迦尊者、伐阇罗佛多尊者、跋陀罗尊者、迦罗迦尊者、跋黎堕阇尊者、巴沽拉尊者、罗怙罗尊者、注茶半托迦尊者、宾度罗跋罗堕尊者、摩词半托迦尊者、那迦希尊者、苏频陀尊者、阿秘特尊者。

  [12]慈氏论:即《慈氏五论》。

  [13]六严二胜:六严即龙树(或称龙猛)、圣天、无著、世亲、陈那(即方象)、法称等六大论师,称为赡洲六庄严(言能庄严此世界)。二胜即古印度两位戒律师功德光和释迦光,称为赡洲二胜。

  [14]三世间:天世间、人世间、龙世间。

  [15]世间八法:亦称八风,详见74页注[25]。

  [16]寻香城:即海市蜃楼。喻幻现有象,实际为无。

  [17]须弥:即须弥山,意译妙高山。佛书说此山为世界之中心。其东南西北各有一洲,又各有二小洲。

  [18]四大法:即苦、空、无常、无我等四法。

  [19]五明:分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即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声明(声律学)、因明(正…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宗喀巴大师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