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釋》以及佛子名稱友所著《俱舍明義論》、滿增所著《俱舍論廣釋》、《隨相論》和《阿毗達摩雜集論》等聽受和研習過許多遍,尤其是對于《上下對法》的共通與不共通的所有分別,都極爲善巧精通。
其次以他研習開示教法內藏——別解脫戒的法類爲例子來說:他對于結合《律經根本廣釋》的講解,聽受過許多遍。並對法友所著《律經廣釋》、功德光所著《律經略釋》、妙友所著《律事廣釋》、阿阇黎律天所著《律分別句義釋》、戒護所著《阿笈摩雜事注》、無垢友(亦稱淨友)所著《別解脫經廣釋》、羅漢氐宿天所著《別解脫經花鬘貫釋》、釋迦光所著《沙彌頌釋》、律天所著《沙彌五十頌》等所有印、藏的律典之義,關于遮止、成立、開許叁種製規,以及遮戒、守護戒法、悔改法(即犯罪補救法)等任何論典,他都已消除不解、誤解、懷疑和臆造等一切垢染,而獲得徹底的定解。
其次以他研習因明學來說:他對于《因明藏論》、《集量七注》、《量論自釋》和《集量論自釋》(以上二論系陳那自著)、《量釋莊嚴論釋》、天、釋迦、婆羅門叁者(按原文譯出,作者不明)所著《因明入正理論釋》、《量決定論釋》、法勝所著《因明正理一滴論釋》等論典,以及此諸論的自釋、講義和指導等論著,他經過多番聽受,肅清了一切邪說。所有智者悅意的正論要義,他都能領會于心中。
對于這些硏習的情節,至尊宗喀巴大師自己也作有偈頌說:
“尤其目睹諸事物,(舊譯“諸有法”)
抉擇其性唯一門,
正理論中之難處,
多番勤奮屢研深。”
繼此又有人作偈頌說:
“顯密經論雖屢習,
若說實修深義時,
未學正見成無知。
未經久時從見理,
得見龍樹論義旨,
深微理路作分橋,
引申正見要扼質,
善爲研習斷疑系。”
這是說至尊宗喀巴大師觀察到若不善巧精通遠離二邊的中觀道,不僅不能趣入一切智佛位,而且亦不能掘除生死輪回之根。因此抉擇真實空性,成爲最大之要義。然而它必須依靠怙主龍樹師徒所造的理論。于是他對于《中觀六論》、《四百頌》、《四百頌釋菩提巴裏達》、《中觀心要自釋》等,以及《思擇焰論》、《般若燈論》、禁觀所著《般若燈論釋》、《入中觀論自釋》、《中觀根本明句釋》(後二論系月稱著)、乍雅阿南達所著《中觀論釋》、《二谛論自釋》、《入行論》、《集學論》(此二論系寂天所著)等梵文藏譯本,對西藏方面寫作的一切屬于中觀論的密意解釋的文句意義,他都不厭足地作聽受和思考。尤其是對于抉擇中觀“應成”和“自續”兩派的一切區別,及其中“應成派”不共(不同于他宗)的主張,以及一切真實究竟的理義門類等,他都很好地領會于心中。而且他思索這些大論時,不是僅僅粗浮地讀一兩遍論文和了解一些所記持的句義,而是對于直接和間接開示的一切要義,以及辯論時發出智理的情況,立論與論義不相矛盾的情況,實修時與心相合的情況等,那怕僅僅是一句之義,當發生了懷疑和猜測時,也不輕視而棄置,而是向諸智者探問,並以辯論和研究來作出抉擇。他特別向與本尊無別之上師祈禱,請求加持,以求徹底了解真實義于心中。尤其是至尊宗喀巴大師在研習顯密經論時,對于經論彼此所聯系的釋論等,他每日不斷地閱讀十七頁每面有長行十行的經籍,牢記于心中,所記持的文句,從不忘失。這樣的智慧銳利、精進不懈和具“不忘陀羅尼”(系一種密咒,修成後能不忘一切)的功德,是難以衡量的。如上所說,至尊宗喀巴大師在桑浦和德哇巾等前後藏諸大寺院中,作巡回辯論,非止一次。這不是爲了誇耀宗喀巴大師的智能功德,而是如格言中所說:
“水流大海不厭足,(喻不自滿能容百川)
寶藏王庫非誇富,
妙欲受用不厭足。
智者格言不厭夠,
格言雖從愚者出,
彼諸智者安接受,
若能發生妙芳香,
獸臍麝香亦應取。”
還應想到,由諸智者所說的空前論著,是怎樣産生的?很顯然是由聞不厭足的本性而來的。因此之故,一切智克珠傑也作贊頌說:
“對于佛經說句義,
是以無礙觀察智,
常勤尋求其善說,
廣大智藏前祈禱。(廣大智藏即文殊宗喀巴)
不以語泡爲滿足,(語泡即空話)
俱胝智者難知處,
是以微細無垢理,
普照諸法我祈禱。”(“普照”指至尊宗喀巴大師)
因此,應知僅以至尊宗喀巴的聞思史迹來說,我們雖經數世努力,也只能學得其少部份,這是量(論理)所決定的。對于如是美德,應由衷地生起敬信,發願“于未來一切轉生中,能得文殊怙主宗喀巴上師親作攝受(即護持之意)。依止于怙主上師,追蹤其史迹,能如理學習。而且不是空言,並能極勤奮地常作祈禱。”《松巴堪布佛教史》等著述中說:“德哇巾金剛瑜伽母所作懸記說,班智達帽變金色(班智達帽原爲紅色,帽頂尖長,左右有飄帶)。”這些情節前後都與盧梅大師[30]等往昔持律諸師的史迹相同。尤其是從“戴金色帽”語句說來,對于凡是至尊一切智宗喀巴的宗風,普遍傳稱爲“住持黃帽冠冕者”的說法,是從此而來的。
于此斷句處,作中間插頌說:
衆生時暫永,
得安藥王樹,(能使衆生暫永時間中,得安樂者爲藥王寶樹,
能除一切痛苦意,即是佛的善妙經典。)
彼即佛妙論。
但被濁世蛇,
纏縛正道果,
損害被噬吞,(大鵬金翅鳥爲殺滅毒蠎之王,喻宗喀巴大師)
大鵬見王已,(喻宗喀巴乘願而來)
盛氣突來臨。
正當年少如初月,
有志美女皎月魂,(喻白淨善法)
十五兔影亦競爭,(月中兔影喻爭相求法者)
大德師是教蓮親。(睡蓮親友即月光,喻宗喀巴是佛教之月光)
大寶教法作掃淨,
知須依賴聞修業,
先須多聞細思導,
急切尋求善妙論。
莊嚴安多如蓮尊,(能莊嚴安多地區如蓮美潔的尊師宗喀巴)
爲采善巧成就蜜,
現見佛日吉祥城,(衛藏是現起佛教如日光輝的吉樣地方)
安抵衛藏淨土境。
般若理論之叁地,(這是指大乘聖者叁地菩薩)
以觀察步同時行,
輕易量知美名聲,(宗喀巴大師具有不須努力即能量知其理的美名)
超越周匝衆山城。
對法難處如網結,
詳細分析理指明,
能得解結智無倫,
皆說世親再來臨。(贊宗喀巴爲世親第二再來此世)
律經句義寶鬘論,
皆說世親再來臨。
律經句義寶鬘論,
叁量觀察[31]嚴智喉,(以叁量觀察如莊嚴項飾般重視)
師與持律優婆離,
細思確是無區分。(宗喀巴與優婆離無二無別)
運用破立微細理,(以能立和能破之理)
能斷邪說之樹林,
能說因明多種論,
一致贊師比法稱。
誰能摧壞執邊山,
離邊中觀理智峰,
擁爲我有是龍樹,
獲得安息法界中。(是龍樹獲得中觀理智于空性法界中得安息)
晝夜尋求妙論叢,
全無疲厭精進中,
所有功德能容器,(指宗喀巴所有功德)
叁千世界亦難容。
對于一句一字義,
未作輕視不放松,
多番觀察諸法義,
獲得無畏權位功。(宗喀巴通達法義如獅王無畏)
善妙嘉言獅吼聲,(宗喀巴之論說如獅吼聲)
智者群中傳威風,
爾時邪說狂象群,
心裂舌僵同命終。(同時喪亡而無一存)
還有多聞不厭足,
常求正法無怠容,
猶如大海能歸納,
百川細流入其中。
如是怙主師事業,(宗喀巴大師之事業)
彼此敬贊相競踴,
再再思時信由衷,
心與喉聲續贊同。
師之事業雖少份,
此生亦難學習中,
但願來生師攝受,
追蹤史迹步德風。
[注釋]
[1]法行:詳見75頁注[44]。
[2]大車軌:義同車軌,詳見4頁注[7]。
[3]叁苦:痛(似應作苦)苦、壞苦和行苦。
[4]沙彌戒:男子出家應受的叁十六戒律。
[5]慈氏五論:相傳爲彌勒對無著所說《現觀莊嚴論》、《莊嚴經論》、《寶性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等五論。
[6]集量七注:系古印度因明論師法稱發揚陳那(即方象)所著《集量論》的七部注釋。即《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因滴論》、《關系論》、《悟他論》、《诤理論》。
[7]法稱: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論師。主要著作有《集量七注》。
[8]中觀諸論:指龍樹所著《中論》、《回诤論》、《七十空性論》、《六十正理論》、《細研磨論》和《寶鬘論》。
[9]下叁部密續:指行部、事部和瑜伽部。
[10]會供輪:藏傳佛教密宗供養儀式之一種。每于節日盛會,備辦各種酒肉食品,集信徒共同舉行的供養活動。
[11]十六尊者:受釋迦牟尼之命,長久住世住持佛教之十六羅漢,即因竭陀尊者、阿氏多尊者、伐那婆斯尊者、迦裏迦尊者、伐阇羅佛多尊者、跋陀羅尊者、迦羅迦尊者、跋黎墮阇尊者、巴沽拉尊者、羅怙羅尊者、注茶半托迦尊者、賓度羅跋羅墮尊者、摩詞半托迦尊者、那迦希尊者、蘇頻陀尊者、阿秘特尊者。
[12]慈氏論:即《慈氏五論》。
[13]六嚴二勝:六嚴即龍樹(或稱龍猛)、聖天、無著、世親、陳那(即方象)、法稱等六大論師,稱爲贍洲六莊嚴(言能莊嚴此世界)。二勝即古印度兩位戒律師功德光和釋迦光,稱爲贍洲二勝。
[14]叁世間:天世間、人世間、龍世間。
[15]世間八法:亦稱八風,詳見74頁注[25]。
[16]尋香城:即海市蜃樓。喻幻現有象,實際爲無。
[17]須彌: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山。佛書說此山爲世界之中心。其東南西北各有一洲,又各有二小洲。
[18]四大法:即苦、空、無常、無我等四法。
[19]五明:分大五明和小五明。大五明即工巧明(工藝學)、醫方明(醫學)、聲明(聲律學)、因明(正…
《至尊宗喀巴大師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