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九、成立唯识

  【论文】

  一○‧一八九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

  

  【疏翼】

  总释三十颂文具有三分中,第三释结施愿分。文分为三︰一、释结「成」义,二、释结「净」义,三、圆显颂旨施众共觉。此即初文。

  

  【述记‧卷六十】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者[1],此下大段[2]第三、释结[3]施愿分。即第二师[4]解论文。谓初一颂半、略明能变识相,次[5]有二十三颂半[6]、广明唯识,后有五颂[7]、明唯识位。

  以佛说初、中、后善︰纯一、圆满、清白梵行,今同佛[8]教,故言「三分」。如第一卷抄[9]释,余文可解。

  此中言「成」,即以教成教之「成」[10],即以理[11]成理。理实俱通,然依境、行、果[12],解「成」,如前[13]。解「理」体,「分别唯识性、相」义[14],如前第九卷初抄故[15]。

  

  【论文】

  一○‧一九○ 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

  

  【疏翼】

  第三释结施愿分中,第二释结「净」义。

  

  【述记‧卷六十】

  言「净」者,谓从喻显。如[16]真如性,虽本性净,若不修习,净无以彰[17],教、理,俱得[18]。如珠宝等,性虽光洁,若不磨莹等[19],无以出光[20];如苏迷卢[21]虽宝所集,无日轮回照,何以显光?此论亦尔。

  

  【论文】

  一○‧一九一 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疏翼】

  第三释结施愿分中,第三圆显颂旨施众共觉。

  

  【述记‧卷六十最末】

  颂[22]四句中[23],初二句、牒结[24]上,后二句、正回施发愿。

  「由三十颂显唯识理」「非增减」者,依三义[25]配释,皆有非增减义。

  【疏翼】

  以上释《唯识三十颂》本文讫。

  

  

  

  --------------------------------------------------------------------------------

  [1]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者」九字,《金藏》有,余本无。

  [2] 「大段」二字,《金藏》无。

  [3] 泰《抄》牒文,及《述记》卷三科文均作「释结」,《金藏》作「结

  释」,余或同之。

  [4] 即护法等。

  [5] 「次」字,余本作「中」。

  [6] 即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五颂。

  [7] 即第二十六颂至第三十颂。

  [8] 《金藏》作「佛」,余作「彼」。

  [9] 即本论《述记》卷三初文。

  [10] 「之成」二字,《金藏》有,余无。

  [11] 灵泰《抄》牒释作「理」,《金藏》作「教」,《大正藏》亦作「教」。

  [12] 「异」字,原作「一」,今依前卷五十二科文改。

  [13] 指本论《述记》卷五十二末,如云︰

  若约境行果科者,前来﹝十七颂半﹞及此初二颂﹝第二十、第二十一颂﹞广俗谛「境」;此第三﹝第二十二﹞颂广真谛「境」;以上随应思准。

  [14] 本论《述记》卷五十三初云︰

  上来二十五行颂﹝从第一颂至第二十五颂﹞有二二判别︰一云︰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第二十五颂明唯识「性」;一云︰二十五行颂中,初之一颂半略明能变识「相」,第二余二十三颂半﹝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五颂﹞广明能变「相」。

  [15] 即本论《述记》卷五十三初。

  「如前第九卷初抄故」八字,原误置于下解净义处,今移置此。

  [16] 「如」字,《金藏》缺。

  [17] 《金藏》作「彰」,余作「显」。

  [18] 具意云:不止境、行如此,教、理亦然。

  [19] 「等」字,《金藏》有,余无。

  [20] 余本有「故也」二字。

  [21] 「苏迷卢」,梵文为「sumeru」。

  [22] 谓施愿颂。

  [23] 「颂四句中」四字,《金藏》有,余本无。

  [24] 「牒结」,《金藏》「牒结」,余本作「结牒」。

  [25] 即以教成、以境行果成、以性相理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