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谓前所明此[37]本「识中种」,由余三「缘助故,即便如是如是转变」。谓先未熟,名「生」,如在牵引因位。从此转变「至熟时」,如在生起因中为爱水所润,有转易变熟之相,名为「转变」[38]。以种子数众多,皆有转变生诸分别,故重言「如是」。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言「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中,「变」者,即由前阿赖耶识分位变异。言「如是如是」者,即彼彼分别以后获得功能,令再生起分位之义。
【论文】
七‧二九一 谓一切种──摄三熏习、共、不共等识种──尽故。
【疏翼】
第二解第二句颂中,第二解种众多。
【述记‧卷四十三】
言「种多」者,谓前「一切种」,即「摄三熏习」等识种尽故。
「共、不共等」,「等」取[39]有受尽相等[40],如前第二卷[41]解。「三熏习」如下第八卷[42]自解。
【疏翼】
以上第一别解第十八颂中,第二解第二句颂讫。
【论文】
七‧二九二 「展转力」者,谓八现识,及彼相应相、见分等,彼皆互有相助力故。
【疏翼】
第一别解第十八颂中,第三解第三句颂。
【述记‧卷四十三】
上二句,明种为因生分别;此句,明现行为缘生分别,通三缘[43];第三句中且置[44]「以」、「故」二字。
释「展转力者,谓八现」行识,及八识「相应」心所。
此即识等自证分,及此所变相、见二分,并不相应及无为法,故复言「等」,以彼识等皆互有相助力故。谓由真如等故,或生邪见等分别,或生随顺言论分别等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言「以展转力」者,谓由眼等识长养自果功能故,于转起时,能为阿赖耶识功能差别转变之因。此转变阿赖耶识,亦即成为眼等识因,如是说名「以展转力﹝即由更互增上〕」。若由是故二俱生起,即由此故,阿赖耶识不待余缘摄益,彼彼众多种类分别生起。如是即说于现在世,阿赖耶如何生起转识。
【论文】
七‧二九三 即现识等,总名分别,虚妄分别为自性故,分别类多,故言「彼彼」。
【疏翼】
第一别解第十八颂中,第四解第四句颂。
【述记‧卷四十三】
显所生果。
第四句且除[45]「生」字,解余四字。
即现行识相、见分相应、不相应,皆名「分别」。以「妄分别为自性故」,皆不离识,故识为自[46]性。
以自体、相、见等类众多,「故言彼彼」。「彼彼」者,众多义故。
【疏翼】
以上第一依颂中解缘生有漏分别中,第一别解四句颂讫。
【论文】
七‧二九四 此颂意说:虽无外缘,由本识中,有一切种,转变差别,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彼彼分别而亦得生,何假外缘,方起分别?
【疏翼】
第一依颂中解缘生有漏分别中,第二总结颂意。
【述记‧卷四十三】
下、欲解第一句中「由」字;第三句中「以」、「故」二字;第四句中[47]「生」字;遂[48]结上颂意,因总明之。
谓答颂前问[49],言虽无心外之缘,由识中有一切种者,牒解第一句,及释其中「由」字。
「转变差别」者,牒第二句。
「及以现行八种识等展转力故」者,牒第三句,并解其中「以」、「故」二字。
「彼彼分别而亦得生」者,牒第四句,并解「生」字。
如此分别得生,「何假外缘」,「分别」方「起」?
然此正解颂中染分[50],所明意讫。
【疏翼】
以上第一长行略释中第一依颂中,解缘生有漏分别讫。
【论文】
七‧二九五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净种现行为缘生故。
【疏翼】
第一长行略释中,第二例生净法。
【述记‧卷四十三】
无漏法生,亦如「分别」。亦以无漏种,及无漏识相见分等现行,为缘生故。释本文[51]意,义应兼此。故染净法,皆不离心。
略解颂文讫。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释第十八颂中,第一略释讫。
--------------------------------------------------------------------------------
[1] 「是」字,《金藏》无。
[2] 即第十八颂: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十九颂: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 复生余异熟。
[3] 即第二十颂至第二十四颂: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4] 初中依次分二︰一、释第十八颂,二、释第十九颂。初中又二︰一、
出颂文,二、长行释。第一出颂文又分二︰一、外难兴起,二、列
颂作答。
[5] 「有」字,《金藏》无。
[6] 初中分四︰一、解第一句颂,二、解第二句,三、解第三句,四、
解第四句。第一解第一句颂中又二︰一、略解「一切种识」,二、广解「一切种识」。
此即初文。
[7] 《金藏》作「此」等十一字,余本只作「此」一字。
[8] 「等」,取父精母血凝结等。
[9] 《金藏》作「但」,余作「随」。
[10] 原作「能熏生种,种起现行」。
[11] 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
[12] 此下为答。
[13] 本论卷二原文作:
能变有二︰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谓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
[14] 谓此述之二因习气。
[15] 谓本论第二卷。
[16] 如《显扬》卷十八云︰
有一异计,立六种因︰谓同类因、遍行因、俱有因、相应因、异熟因、能作因。如是六种,除异熟因,余五因性,不应道理,由有三种过失故。何等为三?且如同类因有三过失︰若言同类之因,名同类因,有因已成过。何以故?若善等法,善等体性先已成就,彼何用因?若言同类即因,名同类因,是即无果,有不定过。何以故?不示其果,是谁因耶?又非决定因体同类︰不相似法,亦为因故。若言非同类即因,亦非同类之因,是即言名,有虚设过。同类因言,无有所立,浪施设故。如是于余四因,三种过失,亦应如理广说。
《摄论‧无性释》卷二中云︰
若说五因为因缘者,即异门说阿赖耶识。同类、遍行、异熟三因若离任持、熏习﹝藏文作「若无能发起习气」﹞,因性不相应故。熏习﹝藏文亦作「bag chags/」﹞若离阿赖耶识,无容有故。相应因者﹝藏文作「mtshuv par ldan pa”i rgyu la/」﹞,心与心法更互相待,受用境界,有自功能﹝藏文作「rav gi nus pa/」﹞,犹如商侣。非离功能﹝于﹞阿赖耶识能依种起﹝藏文作「不许功能可离能依阿赖耶识所有种子」﹞。俱有因义,即阿赖耶识与诸转识﹝此九字藏文作「即是假立。谓同时生起诸法,不应说为因果性故」﹞。若离如是俱有因摄内外种子阿赖耶识,所余因缘,不可得故。
[17] 谓本处所言者。
[18] 即本论卷二。
[19] 谓种生现行,只为因,而非即果。
[20] 谓《摄论‧无性释》卷二。
[21] 谓同类、俱有二因。本论《述记》卷二十文,与此大同。
[22] 《义演》牒释及金陵本均作「前」,《金藏》、灵泰《抄》、《秘蕴》
作「别」。
[23] 即「前后自类相生」第一解。
[24] 「异熟」二字,《金藏》、《义演》牒文有,余无。
[25] 如理《义演》云︰
意说善恶种子望诸异熟无记现行、种子,皆名「异熟」。性不同故。「异熟生无记法」者,即业所招总别报异熟生无记心、心所,并名「异熟」,望善恶并不同性故。意说善恶种子与异熟果为增上缘种。
[26] 等流、异熟。
[27] 即等流、异熟。
[28] 即「种生现行」。
[29] 意即令士夫因得士用果。
[30] 谓第八识。
[31] 即等流、异熟。
[32] 即士用、增上。
[33] 金陵本作「同」,余作「明」。
[34] 如本论卷七云︰
诸净法起,应知亦然。
[35] 除异熟果。
[36] 「僧佉」,梵文为「sajkhya」,即数论师。
[37] 「此」字,《金藏》有,余无。
[38] 本论卷二云︰
此种势力生近正果,名曰生因;引远残因令不顿绝,即名引因。
[39] 「等取」二字,《金藏》有,余无。
[40] 「等」,取无受尽相。
[41] 见本论卷卷末,及《摄论》卷一末。
本论卷二末云︰
所言「处」者,谓异熟识由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遍、似一……。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受用,故若于身可有持用,便变为彼。……有根身者,谓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有共相种成熟力故,于他身处亦变似彼。不尔,应无受用他义。……有义:唯能变似依处。他根于己,非所用故。似自他身五根现者,说自他识各自变义。
《摄论‧无性释》卷三末解论文云︰
相貌差别多种不同,谓共相﹝藏文作「thun mov ba/」〕等种种差别。此中,「共相﹝者﹞,谓器世间种子」者,是器世间影现﹝藏文作「snav ba/」﹞识因。
又共相者,所谓相似自业﹝藏文作「las dav mthun pa/」﹞异熟增上力故,一切可有能受用者﹝藏文作「spyod pa po/」﹞,皆有相似﹝藏文无此二字﹞影现识生﹝藏文有「故」字﹞。又「不共相﹝者﹞谓各别内处种子」者,我执所缘﹝藏文无此四字﹞名为「各别」。在内身中眼等诸处﹝藏文只作「各别所有,各自内有」等﹞,即是各别﹝藏文有「六」字﹞内处因义,故名种子。
「共相即是无受﹝藏文作「tshor ba med pa/」﹞生种子」者,是能生起无苦乐等,无损无益所依之因。非器世间有苦乐等损益事故﹝藏文无「等损益事故」五字﹞。又「不共相即是有受生种子」者,是能生起苦乐受等所依因故﹝藏文缺此二十四字﹞。
「对治生时」者,谓道谛生时。「唯不共相所对治灭」者,各别内处诸种子灭﹝藏文作「内六处种子灭」﹞,以相违故。共相为他分别所持﹝藏文作「yovs su zin pa/」﹞,但见清净」者,由此共相是器世间故,修行者虽复内处分别﹝藏文作「nav gi skye mched kyi rnam par rtog pa/」﹞永灭,而他相续﹝藏文作「他有情」﹞分别所持,但可于彼证见清净。观彼清净如净虚空,非水所烂,非地所依﹝藏文作「mi ”dzin/」;依,应作「持」﹞,非火所烧,非风所吹。
云何于有义﹝藏文作「don yod pa la/」﹞而得见清净﹝藏文作「mthov ba rnam par dag par ji ltar ”gyur/」﹞?故次说言「如《瑜伽》师于一物」等。「种种胜解」者,谓随种种金、银、草等差别胜解。「种种所见」者,唯所见事﹝藏文无此四字﹞于业多说鲁咤﹝梵文作「lud」﹞缘。故﹝该释卷一云「依业运说,多置鲁荼。所知、所断、所证等故」﹞「皆得成立」者,谓随所见种种金、银、草、木等别,皆得成立。
[42] 另见《摄论》卷一末、两《释》卷三。
如本论云︰
然诸习气,总有三种︰
一、名言习气:谓有为法各别亲种。名言有二︰一、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二、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述记》卷四十七云「《摄论》唯据言说名,唯有漏也」﹞。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二、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
三、有支习气:谓招三界异熟业种。有支有二︰一、有漏善:即是能招可爱果业;二、诸不善:即是能招非爱果业。随二有支所熏成种,令异熟果善恶趣别。应知我执有支习气,于差别果是增上缘。
[43] 除因缘。
[44] 「置」字,《金藏》误作「致」。
[45] 「除」字,《金藏》误作「致」。
[46] 「自」字,《金藏》有,余无。
[47] 「中」字,《金藏》有,余无。
[48] 「遂」字,《金藏》作「远」。
[49] 即「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50] 谓染分分别。
[51] 谓第十八颂。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十一、释诸外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