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七、料简无心

  【论文】

  

  七‧一七三 除斯五位,意识恒起。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总结之。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三、总结。

  

  二无心定、无想天及睡眠二,除此五时,第六意识[1]恒起,缘恒具故。

  

  

  

  【疏翼】

  

  以上第二解第十六颂「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中,第二答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当知除此五位,余一切时意识现起。

  

  

  

  【论文】

  

  七‧一七四 正死、生时,亦无意识,何故但说五位不行?

  

  

  

  【疏翼】

  第二解第十六颂「除生无想天」等下三句颂中,第三总料简。

  

  

  

  

  

  【述记‧卷四十一】

  

  上来第二、答无位讫。

  

  自下第三、料简五位。有三︰一、明问答[2]死生,二、释不说入无余位,三、解谁具几[3]。

  

  今此第一、寄[4]问宽狭摄法不尽。后、约凡圣辨五有无,初中,先问后答。此即问也。

  

  一切「正死生时,亦无」第六,「何故但说五位」无第六?应言七位故。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二云︰

  

  如是无想等位,此识灭无,若此既成为无,后复生出离者,何故不能令彼等命终耶?此即复从阿赖耶识生起,由阿赖耶识具有一切识种子故。如是依识变现,假立我法中所标三种能变,今已广释讫。

  

  

  

  【论文】

  

  七‧一七五 有义:死、生,「及」、「与」言显。

  

  

  

  【疏翼】

  第二答中,有二师不同说。此为第一师解答。

  

  

  

  【述记‧卷四十一】

  

  第一师云︰「死、生」颂中别说,即有七种也。谓「及」字、「与」字二字中显。「及」、「与」二字,各显一故。

  

  

  

  【论文】

  

  七‧一七六 彼说非理。所以者何?但说六时名无心故,谓前五位及无余依,应说死、生即闷绝摄,彼是最极闷绝位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师解答。于中分二︰一、引《瑜伽》证死生即闷绝,二、正解颂中所说「及」、「与」言。此即初文。

  

  

  

  【述记‧卷四十一】

  

  第二师[5]云︰不然。

  

  以《大论》第十三但说:六时[6]名「无心」故,谓前五位及二乘无余依位。何以不尔?应说八位名「无心」故。应说死、生二位,此五位中即闷绝中摄,以生、死苦逼,极闷绝故。

  

  

  

  【论文】

  

  七‧一七七 说「及」、「与」言,显五无杂。

  

  

  

  【疏翼】

  第二师解答中,第二正解颂中所说「及」、「与」言。

  

  【述记‧卷四十一】

  

  若尔,颂[7]何故说「及」「与」二言?

  

  即[8]相违释,间隔义故。

  

  

  

  【疏翼】

  

  以上第三料简五位中,第一明问答死生或寄问宽狭摄法不尽并答讫。

  

  

  

  【论文】

  

  七‧一七八 此显六识断已,后时,依本识中自种还起,由此不说入无余依。

  

  

  

  【疏翼】

  第三料简五位答中,第二不说无余依所以。

  

  

  

  【述记‧卷四十一】

  

  次、明不说入无余依[9]。

  

  虽此[10]六位说[11]是无心。入无余依,颂中不说,此颂但说断后复生,故不说彼;第六识等入无余位,后永不生,此说生故[12]。

  

  【论文】

  

  七‧一七九 此五位中,异生有四,除在灭定;圣唯后三,于中,如来、自在菩萨,唯得存一,无睡、闷故。

  

  

  

  【疏翼】

  第三料简五位中,第三解谁具几或约凡圣辨五有无。

  

  

  

  【述记‧卷四十一】

  

  下、依凡圣以辨具几[13]位。

  

  异生具四[14],如文可知;「圣唯」有「后三」,除无想定及天──唯异生得故。

  

  此则总说其圣三中,佛及第八地以去菩萨,唯得有一灭[15]定,无睡眠、闷绝二──以恶法故,粗浅法故;现似有睡,实无有故。即二乘无学亦有闷绝也。

  

  此中三乘学、无学,三界等分别,皆如理思。三界皆有死、生、闷绝[16]。生、死皆无心故。不尔,彼生、死有[17]无心,五摄不尽[18]。

  

  上来已解三能变本颂讫[19]。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释十四颂半﹝从第二颂半至第十六颂﹞三种能变识中,第一初释颂文广明三能变识讫。

  

  

  

  

  

  

  

  

  --------------------------------------------------------------------------------

  

  [1] 「识」字,《金藏》有,余缺。

  

  [2] 「明」及「答」字,《金藏》有,余无。

  

  [3] 「几」字,《金藏》有,余无。

  

  [4] 《金藏》、金陵本作「寄」,余作「初」。

  

  [5] 安慧在内。

  

  [6] 即六位。

  

  [7] 第十六颂。

  

  [8] 「即」字,《义演》牒释文有「一」字,并谓余本无。

  

  [9] 「次明」等八字,《金藏》有,余本无。

  

  [10] 「此」字,《金藏》有,余无。

  

  [11] 即《瑜伽》说。

  

  [12] 《瑜伽》卷十三续云︰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13] 《金藏》作「具几」二字,余作「五」。

  

  [14] 《金藏》作「具四」,余作「四具」。

  

  [15] 「灭」字,《金藏》有,余无。

  

  [16] 道邑《义蕴》云︰

  

  问︰无色无触处,如何此闷耶?答︰唯无风、热、末摩等缘。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识不起,亦名闷绝。

  

  [17] 谓生有及死有二位。

  

  [18] 「尽」字下,原有「如五十一、七十六说」八字,已移置下段文中。

  

  [19] 即前十六颂中,初一颂半略辩唯识相,余十四颂半解三能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