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七 七、料簡無心

  【論文】

  

  七‧一七叁 除斯五位,意識恒起。

  

  

  

  【疏翼】

  第二答中,第叁總結之。

  

  

  

  【述記‧卷四十一】

  

  第叁、總結。

  

  二無心定、無想天及睡眠二,除此五時,第六意識[1]恒起,緣恒具故。

  

  

  

  【疏翼】

  

  以上第二解第十六頌「除生無想天」等下叁句頌中,第二答訖。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當知除此五位,余一切時意識現起。

  

  

  

  【論文】

  

  七‧一七四 正死、生時,亦無意識,何故但說五位不行?

  

  

  

  【疏翼】

  第二解第十六頌「除生無想天」等下叁句頌中,第叁總料簡。

  

  

  

  

  

  【述記‧卷四十一】

  

  上來第二、答無位訖。

  

  自下第叁、料簡五位。有叁︰一、明問答[2]死生,二、釋不說入無余位,叁、解誰具幾[3]。

  

  今此第一、寄[4]問寬狹攝法不盡。後、約凡聖辨五有無,初中,先問後答。此即問也。

  

  一切「正死生時,亦無」第六,「何故但說五位」無第六?應言七位故。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如是無想等位,此識滅無,若此既成爲無,後複生出離者,何故不能令彼等命終耶?此即複從阿賴耶識生起,由阿賴耶識具有一切識種子故。如是依識變現,假立我法中所標叁種能變,今已廣釋訖。

  

  

  

  【論文】

  

  七‧一七五 有義:死、生,「及」、「與」言顯。

  

  

  

  【疏翼】

  第二答中,有二師不同說。此爲第一師解答。

  

  

  

  【述記‧卷四十一】

  

  第一師雲︰「死、生」頌中別說,即有七種也。謂「及」字、「與」字二字中顯。「及」、「與」二字,各顯一故。

  

  

  

  【論文】

  

  七‧一七六 彼說非理。所以者何?但說六時名無心故,謂前五位及無余依,應說死、生即悶絕攝,彼是最極悶絕位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師解答。于中分二︰一、引《瑜伽》證死生即悶絕,二、正解頌中所說「及」、「與」言。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一】

  

  第二師[5]雲︰不然。

  

  以《大論》第十叁但說:六時[6]名「無心」故,謂前五位及二乘無余依位。何以不爾?應說八位名「無心」故。應說死、生二位,此五位中即悶絕中攝,以生、死苦逼,極悶絕故。

  

  

  

  【論文】

  

  七‧一七七 說「及」、「與」言,顯五無雜。

  

  

  

  【疏翼】

  第二師解答中,第二正解頌中所說「及」、「與」言。

  

  【述記‧卷四十一】

  

  若爾,頌[7]何故說「及」「與」二言?

  

  即[8]相違釋,間隔義故。

  

  

  

  【疏翼】

  

  以上第叁料簡五位中,第一明問答死生或寄問寬狹攝法不盡並答訖。

  

  

  

  【論文】

  

  七‧一七八 此顯六識斷已,後時,依本識中自種還起,由此不說入無余依。

  

  

  

  【疏翼】

  第叁料簡五位答中,第二不說無余依所以。

  

  

  

  【述記‧卷四十一】

  

  次、明不說入無余依[9]。

  

  雖此[10]六位說[11]是無心。入無余依,頌中不說,此頌但說斷後複生,故不說彼;第六識等入無余位,後永不生,此說生故[12]。

  

  【論文】

  

  七‧一七九 此五位中,異生有四,除在滅定;聖唯後叁,于中,如來、自在菩薩,唯得存一,無睡、悶故。

  

  

  

  【疏翼】

  第叁料簡五位中,第叁解誰具幾或約凡聖辨五有無。

  

  

  

  【述記‧卷四十一】

  

  下、依凡聖以辨具幾[13]位。

  

  異生具四[14],如文可知;「聖唯」有「後叁」,除無想定及天──唯異生得故。

  

  此則總說其聖叁中,佛及第八地以去菩薩,唯得有一滅[15]定,無睡眠、悶絕二──以惡法故,粗淺法故;現似有睡,實無有故。即二乘無學亦有悶絕也。

  

  此中叁乘學、無學,叁界等分別,皆如理思。叁界皆有死、生、悶絕[16]。生、死皆無心故。不爾,彼生、死有[17]無心,五攝不盡[18]。

  

  上來已解叁能變本頌訖[19]。

  

  

  

  【疏翼】

  以上第二長行釋十四頌半﹝從第二頌半至第十六頌﹞叁種能變識中,第一初釋頌文廣明叁能變識訖。

  

  

  

  

  

  

  

  

  --------------------------------------------------------------------------------

  

  [1] 「識」字,《金藏》有,余缺。

  

  [2] 「明」及「答」字,《金藏》有,余無。

  

  [3] 「幾」字,《金藏》有,余無。

  

  [4] 《金藏》、金陵本作「寄」,余作「初」。

  

  [5] 安慧在內。

  

  [6] 即六位。

  

  [7] 第十六頌。

  

  [8] 「即」字,《義演》牒釋文有「一」字,並謂余本無。

  

  [9] 「次明」等八字,《金藏》有,余本無。

  

  [10] 「此」字,《金藏》有,余無。

  

  [11] 即《瑜伽》說。

  

  [12] 《瑜伽》卷十叁續雲︰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余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所余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阿賴耶識未永滅盡,于第一義,非無心地。

  

  [13] 《金藏》作「具幾」二字,余作「五」。

  

  [14] 《金藏》作「具四」,余作「四具」。

  

  [15] 「滅」字,《金藏》有,余無。

  

  [16] 道邑《義蘊》雲︰

  

  問︰無色無觸處,如何此悶耶?答︰唯無風、熱、末摩等緣。死生位中,由惛昧故,意識不起,亦名悶絕。

  

  [17] 謂生有及死有二位。

  

  [18] 「盡」字下,原有「如五十一、七十六說」八字,已移置下段文中。

  

  [19] 即前十六頌中,初一頌半略辯唯識相,余十四頌半解叁能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