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二善。
[104] 如理《义演》云︰
如初地离分别惑起无漏正智证真如时。当此之时,无记不起用,名不成就,不尔,名成。其体,至佛果位不起,名体不成。佛果既圆,无无记法故。
[105] 「已」字,《金藏》误作「曰」。
[106] 「成」字,《金藏》无。
[107] 《对法》卷五原文为:
现行成就者,谓诸蕴、界、处,法随所现前若善,若不善,若无记,彼由现行成就故成就。若已断善根者﹝《杂集论述记》卷十六云「顺益,名善;能生,名根;邪见在身,善根不续,目之为断」。《瑜伽》卷一云「云何断善根?谓利根者成就上品诸恶意乐(及)现行法故,得随顺彼恶友故,彼邪见缠,极重圆满到究竟故,彼于一切恶现行中,得无畏故,无哀愍故,能断善根。此中种子,亦名善根。无贪瞋等,亦名善根。但由安立现行善根相违相续,名断善根,非由永拔彼种子故」﹞,所有善法,由种子成就故成就,亦名不成就。若非涅槃一阐底迦﹝梵文为「icchantika」;藏文为「”dod chen po」﹞,究竟成就杂染诸法,由缺解脱因,亦名阿颠底迦﹝梵文为「atyantika」;藏文为「gtan du ba」﹞以彼解脱得因毕竟不成就故。问︰何等名为解脱得因?答︰若于真如先已﹝原作「以」,今改﹞集起﹝藏文作「gnas pa」﹞烦恼粗重,若遇随顺得对治缘,便能永害。此堪任性,名解脱得因。若此相违,名无解脱因。问︰于成就、善巧,得何胜利?答︰善了知诸法增减故,于世兴衰离决定想,及至能断若爱若恚。
[108] 「名」字,《金藏》无。
[109] 见《枢要》卷中,已如前引。
[110] 然《显扬》卷一则离现行为二云︰
得者,此复三种︰一、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二、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三、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
慧沼《了义灯》卷六会违云︰
与《瑜伽》﹝卷五十二﹞同。云「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者,以加行等善法种子有胜功能起现行已,而得自在,名「自在生起」。若二现行,名「自相生起」。以起现行,名自相起。
智周《演秘》增一解云︰
《显扬论》意︰种子类同,故合为一。现行相别,故开二种。
[111] 「断体」二字,《金藏》无。
[112] 灵泰《抄》解论下文「此类虽多」云︰
若起一有心时,余烦恼皆不得起。即一一法上皆有非得。若起恶心时,即余百千万善、无记,皆不得起,皆有一个非得,故言此类多也。
[113] 谓有依处、差别二种义门。
[114] 「他」,谓他身。
[115] 即依他起外,亦即以生缘摄受增盛之种子为因以外。
[116] 见《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初:
得有三种︰一、有为法得,二、择灭得,三、非择灭得。
[117]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有为法得:随所得法性类差别,以有为法能有作用引自得故。
《杂集论述记》卷九云︰
得属所得者,性与所得相属,随彼增减故。
[118]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择灭得:随能证道性类差别。以诸择灭自无作用,但由道力求证彼时,引彼得故。
《杂集论述记》云︰
属道者,性与道相属,随道三品,得亦尔故。
智周《演秘》云︰
得是有为,故灭能得,不属所得。为、无为别。六行断惑,此能得得即是有漏。若无漏智所证灭得,得即无漏。有宗六行而能断惑得择灭也。
[119]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
非择灭得,随自所依性类差别。以非择灭自无作用,非道所求。彼得但依命根、众同分,而现前故。问︰非得,随何性类差别?答︰彼定不随所不得法,以相违故,又不随道非道所求故。但依命根、众同分转,故随所依性类差别。问︰若诸非得,非择灭得,俱随所依性类差别者,所依或异熟,或唯等流,此二随何性类差别?答︰随等流性,以义偏故,异熟非偏,故不随立。
《杂集论述记》云︰
属所依者,所依谓同分。以非择非有为,非道得故,其得但属所依。
又云︰
其非择灭得,或属所依。种离本识无别体故。或属种子,皆是种子缘缺不生故。然如佛果邪理不生,岂依种子?故属所依。
[120] 《杂集论述记》云︰
谓六行伏惑,其种缘缺不生,所得无为,非择灭摄。诸论皆说不唯害随眠故。……六行伏惑,便入圣道,种非重生,故不属于种。非是毕竟缘缺不生,故不属所依。道力得故,但属于道。
[121] 《杂集论述记》接上文引云︰
除此,余非择灭得定属所依。所依,即是阿赖耶识。今以理准,大乘非择,缘合后生。种非永灭,故非择得但属法种。不同小乘法体永无,属所依故。……种永灭故。﹝《瑜伽》﹞五十三说于见道中,无想天定毕竟不生故。
《瑜伽》卷五十三原文为:
若学见迹,于卵湿二生、北拘卢洲﹝梵文为「uttarakuru」﹞、无想天、若女、若扇搋迦﹝梵文为「sandhaka」﹞、若半择迦﹝梵文为「pandaka」﹞、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
[122] 《杂集论述记》云︰
如缘合后生法。
[123] 智周《演秘》云︰
缘六行道,证无漏道。
[124] 《对法论述记》卷九︰
然今于此,复作分别︰小乘有为得通三性、有漏、无漏,大乘同之。小乘择灭得,唯善性,通有漏、无漏。大乘善性同彼,唯无漏摄。诸论皆云择灭者永害随眠故。其非择得,小乘唯无记、有漏;属同分故。大乘通三性。此约通,亦依种子及所依上而建立故。《对法》第四等种通三种﹝如云「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随逐不善者,谓即彼习气。……随逐无记者,谓即彼戏论习气。以名身等,熏习心故,由此习气后戏论生」﹞,故云通有漏及无漏摄。如来身中,有善得故,邪理不生。
[125] 《杂集论述记》卷九︰
﹝第﹞三﹝义门﹞大小者,小乘立二﹝《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五十八云「问︰所说得为更有得,为无耶?若更有得者,得复有得,何非无穷?若更无得者,此得由何可说成就?答︰应说得复有得。问︰若尔,应成无穷!答︰无穷亦无有过。由此,生死难断难越。或无量得皆一剎那俱生而灭,无无穷过。如是说者,一剎那中但有三法︰一、彼法,二、得,三、得得。由得故,成就彼法及得得。由得得故,成就得。由更互得,故非无穷」﹞,大乘唯一。得彼法已,能自成故,然无文证。诸论等中,但说于法假建立得,不见于得复立得故。又若立小,便许小得重假而立。
问︰且如大得得现行无别得得,见分缘种子无别见见!彼云以见缘相,作相解,却自缘时非相解,其相不自缘。得据成就说,故无别得得。若尔,以得例相,应无小相!设无小相者,应解云︰见分量非量,见分不自缘;得无量非量,所以能自得。又准忿恨等上有生等相,既许假上而复立假;大得虽是假法,何妨更得立?答︰假立亦无妨;但既能自得,何更须立?
[126] 道邑《义蕴》云︰
如诸异生不成就圣法,即是自在不成就,亦是现行不成,种用不成,现体不成。此之非得,既属能障惑种,准知圣不成就烦恼,即种子不成就。此之非得,合属能断之圣道种也。自余非得,准例应思。
[127] 「量」字,《金藏》作「位」。
[128] 无色界四蕴。
[129] 「有二」,《金藏》作「生名」。
[130] 「人」字,《金藏》无。
[131]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初︰
问︰何故名异生性?尊者世友作如是说︰能令有情起异类见、异类烦恼、造异类业、受异类果、异类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堕异界故、往异趣故、受异生故,名异生性。复次,能令有情信异师故、作异相故、受异法故、行异行故、求异果故,名异生性。大德说曰︰能令有情依止异类界、趣、生、有,发起种种颠倒烦恼,造作增长感后有业,轮转生死,无分限故,名异生性。阿毗达磨诸论师言:异生分故、异生体故,名异生性。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异生类故,名异生性。胁尊者言异生依故、障圣性故,名异生性。
[132] 《瑜伽》卷五十二云︰
一、无般涅槃法种姓所摄。
[133] 《瑜伽》卷五十二云︰
二、声闻种姓之所随逐,三、独觉种姓之所随逐。
[134] 「无」字,《金藏》误作「光」。
[135] 道邑《义蕴》云︰
此约回心者。诸已得生空智,名圣性。未断分别所知障,名凡性,故名「俱句」。
[136] 《述记》卷五十七有六义门释十障︰一、出体,二、对三乘明断
同异,三、明障道俱不俱,四、释二道别,五、以此障即二十二愚,六、以障即无明为同为异。十障之第一障即异生性障。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一 十九、别破小乘──异计》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