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分开各各单画,如等觉菩萨像之类。
第二类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画像。这些菩萨都是等觉位的菩萨,辅助释迦弘扬教化的。此中常画的有文殊善萨(又名妙吉祥善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又称慈氏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药上菩萨、维摩居士,以及姚奏鸠摩罗什译《仁王般若经·受持品》所说的五大力菩萨(又称仁王菩萨或大力菩萨)等。此外还有宋人所绘或宋人画录中所记,其名称不见经传的菩萨像,如《宣和画谱》有唐吴道子的如意菩萨(疑是如意轮菩萨之误),唐宋人画的宝印菩萨(疑是宝印手菩萨之误)、宝檀菩萨(疑即宝檀华菩萨之误)等。其原卷今已不传,不能知其内容如何,应亦属于此类。
第三类是观世音菩萨画像。观世音菩萨也是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因为民间对之信仰甚深,画家又绘成种种不同的姿势,在绘画艺术上极尽丰富多彩之能事,所以别为一类。观世音菩萨画像,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遵照正规仪容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严的形象(圣观音)。第二类是遵照密宗仪轨所绘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种种法物的形象,如大悲观音、如意轮观音、七俱胝观音(又称准提观音)、不空羂索观音、不空钩观音等。第三类是画家自创风格,任意写作,任意题名的观音像,其中也有符合于相好、服饰、手印、度量等法则的,如水月观音、宝相观音等;也有只是一般人物而毫不顾及菩萨像应有法度的,如伫立观音、白衣观音、鱼篮观音、行道观音、自在观音等。此类像最为复杂,难可胜举。在日本相传有十五观音、二十五观音、三十三观音之说,包括以上三类的形象。
第四类菩萨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像,如乐音菩萨、献花菩萨、献香菩萨等,和画家任己胸臆随意写画毫无规矩尺度的菩萨像,如行道菩萨、亲近菩萨、思惟菩萨、思定菩萨、莲花菩萨、玩莲菩萨、狮子菩萨等。
正规菩萨像的画法,也与佛像一样,是要注意到相好、服饰、手印、量度。一般来说,佛的相好要端正温肃;菩萨相好要柔丽慈祥。佛的服饰是单纯朴实,身披袈裟,偏袒右肩,显露心胸;菩萨的服饰要华美庄严,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各各菩萨也有一定的手印姿势。观世音菩萨手持莲花,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也手持莲花,天冠中有一宝瓶。弥勒菩萨手持宝塔,文殊菩萨手持经筐或经卷,地藏菩萨手持摩尼珠和锡杖等。菩萨像的度量,大致与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顶无肉髻,胯无胯骨;发际、颈喉、膝骨、足趺各减佛四分之一。以上六处共减十二分,如佛身量为一百二十分,菩萨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宽量是由心窝平量至两腋是十分(较佛减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较佛减二分),再下十四分(较佛减二分)至腕,由腕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为二十四分,左右合为一百零八分。
明王像明王像是佛、菩萨的忿怒像。根据佛教密宗的理论,佛和菩萨都有两种身:一是正*轮身,即是佛、菩萨由所修的行愿所得真实报身;二是教令轮身,即是佛、菩萨由于大悲而示现成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义,密宗以智慧的光摧破一切烦恼业障,所以称为明王。明王像一般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种法物的忿怒相。口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是阿閦佛的忿怒相,军荼利明王是多宝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弥陀佛的忿怒相,金刚药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骑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卢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除面相忿怒外,服饰如同菩萨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仪轨。明王像的度量,上身如菩萨像,只是腹与胫各灭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为百二十分,菩萨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宽度由心至腋如菩萨像同为十分,只是由腋至肘减为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减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罗汉像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含有三义:
一不生、二杀贼、三应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养的方法进而得到破除烦恼,解脱生死轮回而决定得入涅槃的果证的出家弟子。阿罗汉的画像大约有三类:第一是众多罗汉的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据《维摩经·弟子品》所记的释迦如来的十大弟子)、十六罗汉像(根据《法住记》所记受释迦如来付嘱长住世间的十六弟子)、五百罗汉等。十八罗汉像是从十六罗汉像发展而成,可能是中国画家增绘了《法住记》的作者和译者,但是很难考定。至于古画卷上所看到的四罗汉像、六罗汉像、十四罗汉像等都是十六罗汉像的残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罗汉中选绘的单独一罗汉像,如迦叶像、须菩提像、富楼那像、宾头卢像、降龙罗汉、伏虎罗汉等。第三是画家任意写作,不拘尺度的画一比丘形象而题为罗汉,如岩居罗汉、赤脚罗汉、玩莲罗汉、罗汉出山、罗汉补衲等。就相好而言,罗汉像是顶无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恶,以及美丑雅俗,怪异胖瘦,高矮动静,均可任意写作。颜色可以赤黄白黑,唯须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残肢缺。至于量度标准则与菩萨的量度相同。
小乘行者有两种:一是罗汉,二是缘觉。罗汉亦称声闻,言其受佛教化闻声得度的;缘觉又称独觉,梵语是「辟支佛」,是生在无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解脱生死轮回,证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属小乘,其画像也属于罗汉像之类。依据正规,独觉像是顶上微现肉髻,面目与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与菩萨的量度相同。但是画家绘辟支佛像常与罗汉像同,任意作其形象而题作辟支佛而已。
天龙八部像天龙八部像亦即是鬼神像。天龙八部是指天、龙、夜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神)、迦楼罗(金翅鸟神)、紧那罗(天歌神)、摩睺罗伽(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这种像也有两类:一是佛梁中具体举出名字的天神像,二是画家任意图绘的天神像。具体有名字的天神,如梵王、帝释(此二天是最初请佛说法,后来经常侍卫佛的)、摩醯首罗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谓斗姆)、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北方多闻天王,托塔或抱伞)、龙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罗睺、计都)等。画家任意绘画的如佛像旁的飞天以及行道天王、过海天王、云盖天王、善神、护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像的度量,全身长为九十六分。无颈项。面轮十二分,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脐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胫十八分,发际、膝盖、足跌各三分。共为九十六分。宽度从心间横量至腋为十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四分,由肘至腕为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为十二分,共为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分。
鬼神像中又有「侏儒量」,宽广各七十二分。面轮十二分与上同,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脐、由趺至胯各十分,股与胫各十二分,膝盖、足趺各三分。其上无发,共七十二分。从心横量至腋为六分,由腋下至肘为十分,由肘至腕为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为十二分,共为三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高僧像高僧像都是佛教历史中的具体人物。其量度无有一定,纵广不等。一般可以身量为八十四分,而宽广为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画家任意绘画比丘形象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僧等。
曼荼罗画「曼荼罗」是梵语,义为轮集,古译作「坛」或「轮坛」,是密宗修行时所供奉的佛像画。其形式或方或圆,在其中央画一佛或一菩萨像以为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画一菩萨像,形成一俯视的莲花,其中央莲台上是本尊,周围八个莲瓣上各有一像,总成为中院。在此外周围又有一层或二层诸菩萨或护法诸天像,成为外院。绘画曼荼罗画,必须遵照各个本尊的经轨中所规定的仪则,不得改变。如依据《大日经》所绘的胎藏界曼荼罗,根据《金刚顶经》所绘的金刚界曼荼罗,一幅之中层层有众多佛菩萨,名为「普门曼荼罗」或「都会曼荼罗」,或「普门会曼荼罗」。其中有以药师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为中心的比较简单的曼荼罗,名为「一门曼荼罗」,或「别尊曼荼罗」。如居庸关石刻在其洞券顶上石刻佛画便是尊胜佛顶曼荼罗画。修密宗的人持诵显教经典,如《法华经》、《仁王般若经》等而绘画成的法华曼荼罗、仁王曼荼罗等,总称为「经法曼荼罗」。
佛传图佛传图是绘画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图。可以多幅连续表其一生,或选画其中某一事迹,如说法图之类。释迦牟尼佛一生重要事迹,一般称为八相成道,对此有大小乘两种说法不同。大乘的说法:(一)是从兜率天降,(二)是白象入胎,(三)是住胎说法,(四)是右胁降生,(五)是逾城出家,(六)是树下成道,(七)是初转*轮,(八)是双林入灭。小乘的说法是没有住胎说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后、成道之前加降伏魔军一相。在我国西藏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说,(一)从人间上生兜率天,(二)是从兜率天降,(三)入胎,(四)出胎,(五)善巧诸技艺,(六)受用诸妃眷(五、六是赞美太子官中的生活,文学武功都最精巧,享尽富乐),(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转*轮,(十二)入涅槃以上所叙成道相是属于成佛以前的相多,属于成
佛以后的相少。又有八大灵塔之说,是以八个地区纪念佛一生的八件事迹:(一)佛生处——迦毗罗城龙弥僧园;(二)成道处——摩迦陀国泥连河;(三)转*轮处——迦尸国波罗奈城鹿苑;(四)现神通处(降六师外道)——舍卫城祇陀园;(五)从忉利天下处(成佛后上忉利天三月为母说法后下至人间)——桑伽尸国曲女城;(六)化度分别僧处——王舍城(提婆达多作破僧事,使僧众分裂为二处,由佛化度,复归和合)(七)思量寿量处(…
《法苑谈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