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分開各各單畫,如等覺菩薩像之類。
第二類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畫像。這些菩薩都是等覺位的菩薩,輔助釋迦弘揚教化的。此中常畫的有文殊善薩(又名妙吉祥善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又稱慈氏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藥上菩薩、維摩居士,以及姚奏鸠摩羅什譯《仁王般若經·受持品》所說的五大力菩薩(又稱仁王菩薩或大力菩薩)等。此外還有宋人所繪或宋人畫錄中所記,其名稱不見經傳的菩薩像,如《宣和畫譜》有唐吳道子的如意菩薩(疑是如意輪菩薩之誤),唐宋人畫的寶印菩薩(疑是寶印手菩薩之誤)、寶檀菩薩(疑即寶檀華菩薩之誤)等。其原卷今已不傳,不能知其內容如何,應亦屬于此類。
第叁類是觀世音菩薩畫像。觀世音菩薩也是佛經中具體提出名號的菩薩。因爲民間對之信仰甚深,畫家又繪成種種不同的姿勢,在繪畫藝術上極盡豐富多彩之能事,所以別爲一類。觀世音菩薩畫像,又可以分爲叁類:第一類是遵照正規儀容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坐或立相好端嚴的形象(聖觀音)。第二類是遵照密宗儀軌所繪的一面二臂或多面多臂,手持種種法物的形象,如大悲觀音、如意輪觀音、七俱胝觀音(又稱准提觀音)、不空羂索觀音、不空鈎觀音等。第叁類是畫家自創風格,任意寫作,任意題名的觀音像,其中也有符合于相好、服飾、手印、度量等法則的,如水月觀音、寶相觀音等;也有只是一般人物而毫不顧及菩薩像應有法度的,如伫立觀音、白衣觀音、魚籃觀音、行道觀音、自在觀音等。此類像最爲複雜,難可勝舉。在日本相傳有十五觀音、二十五觀音、叁十叁觀音之說,包括以上叁類的形象。
第四類菩薩像是包括佛像旁所畫的供養菩薩像,如樂音菩薩、獻花菩薩、獻香菩薩等,和畫家任己胸臆隨意寫畫毫無規矩尺度的菩薩像,如行道菩薩、親近菩薩、思惟菩薩、思定菩薩、蓮花菩薩、玩蓮菩薩、獅子菩薩等。
正規菩薩像的畫法,也與佛像一樣,是要注意到相好、服飾、手印、量度。一般來說,佛的相好要端正溫肅;菩薩相好要柔麗慈祥。佛的服飾是單純樸實,身披袈裟,偏袒右肩,顯露心胸;菩薩的服飾要華美莊嚴,首戴天冠,身披璎珞,手貫環钏,衣曳飄帶。各各菩薩也有一定的手印姿勢。觀世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一化佛(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也手持蓮花,天冠中有一寶瓶。彌勒菩薩手持寶塔,文殊菩薩手持經筐或經卷,地藏菩薩手持摩尼珠和錫杖等。菩薩像的度量,大致與佛相仿,所不同的是頂無肉髻,胯無胯骨;發際、頸喉、膝骨、足趺各減佛四分之一。以上六處共減十二分,如佛身量爲一百二十分,菩薩身量便是一百零八分。寬量是由心窩平量至兩腋是十分(較佛減二分),由此下垂十八分至肘(較佛減二分),再下十四分(較佛減二分)至腕,由腕至中指尖是十二分,共爲二十四分,左右合爲一百零八分。
明王像明王像是佛、菩薩的忿怒像。根據佛教密宗的理論,佛和菩薩都有兩種身:一是正*輪身,即是佛、菩薩由所修的行願所得真實報身;二是教令輪身,即是佛、菩薩由于大悲而示現成威猛明王之相。明是光明之義,密宗以智慧的光摧破一切煩惱業障,所以稱爲明王。明王像一般是多面多臂,手持各種法物的忿怒相。口不動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忿怒相,降叁世明王是阿閦佛的忿怒相,軍荼利明王是多寶佛的忿怒相,六足尊是阿彌陀佛的忿怒相,金剛藥叉是不空成就佛的忿怒相。但也有非忿怒相的明王,如孔雀明王便是一面四臂,騎金色孔雀,住慈悲相的明王,是毗盧遮那佛的等流身。”
一般明王除面相忿怒外,服飾如同菩薩像。手印也各有一定的儀軌。明王像的度量,上身如菩薩像,只是腹與胫各滅四分之一(各十八分)。如佛身量爲百二十分,菩薩像是一百零八分,明王像便是九十六分。其寬度由心至腋如菩薩像同爲十分,只是由腋至肘減爲十四分(少四分),由肘至腕爲十二分(減二分),手仍是十二分,共四十八分,左右共九十六分。
羅漢像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含有叁義:
一不生、二殺賊、叁應供。就是依小乘佛教修養的方法進而得到破除煩惱,解脫生死輪回而決定得入涅槃的果證的出家弟子。阿羅漢的畫像大約有叁類:第一是衆多羅漢的組合像,如十大弟子像(根據《維摩經·弟子品》所記的釋迦如來的十大弟子)、十六羅漢像(根據《法住記》所記受釋迦如來付囑長住世間的十六弟子)、五百羅漢等。十八羅漢像是從十六羅漢像發展而成,可能是中國畫家增繪了《法住記》的作者和譯者,但是很難考定。至于古畫卷上所看到的四羅漢像、六羅漢像、十四羅漢像等都是十六羅漢像的殘本。第二是由十大弟子或十六羅漢中選繪的單獨一羅漢像,如迦葉像、須菩提像、富樓那像、賓頭盧像、降龍羅漢、伏虎羅漢等。第叁是畫家任意寫作,不拘尺度的畫一比丘形象而題爲羅漢,如岩居羅漢、赤腳羅漢、玩蓮羅漢、羅漢出山、羅漢補衲等。就相好而言,羅漢像是頂無肉髻。相貌或老或少,或善或惡,以及美醜雅俗,怪異胖瘦,高矮動靜,均可任意寫作。顔色可以赤黃白黑,唯須目端鼻正,身著僧衣切忌根殘肢缺。至于量度標准則與菩薩的量度相同。
小乘行者有兩種:一是羅漢,二是緣覺。羅漢亦稱聲聞,言其受佛教化聞聲得度的;緣覺又稱獨覺,梵語是「辟支佛」,是生在無佛之世,自悟十二因緣的道理而得解脫生死輪回,證入涅槃的果位的,同屬小乘,其畫像也屬于羅漢像之類。依據正規,獨覺像是頂上微現肉髻,面目與佛同,身著僧衣,而量度與菩薩的量度相同。但是畫家繪辟支佛像常與羅漢像同,任意作其形象而題作辟支佛而已。
天龍八部像天龍八部像亦即是鬼神像。天龍八部是指天、龍、夜叉、乾闼婆(天樂神)、阿修羅(神)、迦樓羅(金翅鳥神)、緊那羅(天歌神)、摩睺羅伽(蟒神)。其中主要是天神像,這種像也有兩類:一是佛梁中具體舉出名字的天神像,二是畫家任意圖繪的天神像。具體有名字的天神,如梵王、帝釋(此二天是最初請佛說法,後來經常侍衛佛的)、摩醯首羅天(世界中最高的天)。摩利支天(道教所謂鬥姆)、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抱琵琶;南方增長天王,持劍;西方廣目天王,持蛇;北方多聞天王,托塔或抱傘)、龍王、鬼子母和九曜神(日、月、金、木、水、火、土、羅睺、計都)等。畫家任意繪畫的如佛像旁的飛天以及行道天王、過海天王、雲蓋天王、善神、護法神、坐神、立神等。
天神像的度量,全身長爲九十六分。無頸項。面輪十二分,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臍、由臍至胯各十二分,股十八分,胫十八分,發際、膝蓋、足跌各叁分。共爲九十六分。寬度從心間橫量至腋爲十分,由腋下至肘爲十四分,由肘至腕爲十二分,由腕至中指尖爲十二分,共爲四十八分,左右合九十六分。
鬼神像中又有「侏儒量」,寬廣各七十二分。面輪十二分與上同,由下颚至心。由心至臍、由趺至胯各十分,股與胫各十二分,膝蓋、足趺各叁分。其上無發,共七十二分。從心橫量至腋爲六分,由腋下至肘爲十分,由肘至腕爲八分,由腕至中指尖仍爲十二分,共爲叁十六分,左右共七十二分。
高僧像高僧像都是佛教曆史中的具體人物。其量度無有一定,縱廣不等。一般可以身量爲八十四分,而寬廣爲九十六分。也可以由畫家任意繪畫比丘形象以舒情意,如梵僧、渡水僧等。
曼荼羅畫「曼荼羅」是梵語,義爲輪集,古譯作「壇」或「輪壇」,是密宗修行時所供奉的佛像畫。其形式或方或圓,在其中央畫一佛或一菩薩像以爲本尊。本尊的上下左右四方以及四隅各畫一菩薩像,形成一俯視的蓮花,其中央蓮臺上是本尊,周圍八個蓮瓣上各有一像,總成爲中院。在此外周圍又有一層或二層諸菩薩或護法諸天像,成爲外院。繪畫曼荼羅畫,必須遵照各個本尊的經軌中所規定的儀則,不得改變。如依據《大日經》所繪的胎藏界曼荼羅,根據《金剛頂經》所繪的金剛界曼荼羅,一幅之中層層有衆多佛菩薩,名爲「普門曼荼羅」或「都會曼荼羅」,或「普門會曼荼羅」。其中有以藥師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爲中心的比較簡單的曼荼羅,名爲「一門曼荼羅」,或「別尊曼荼羅」。如居庸關石刻在其洞券頂上石刻佛畫便是尊勝佛頂曼荼羅畫。修密宗的人持誦顯教經典,如《法華經》、《仁王般若經》等而繪畫成的法華曼荼羅、仁王曼荼羅等,總稱爲「經法曼荼羅」。
佛傳圖佛傳圖是繪畫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事迹的圖。可以多幅連續表其一生,或選畫其中某一事迹,如說法圖之類。釋迦牟尼佛一生重要事迹,一般稱爲八相成道,對此有大小乘兩種說法不同。大乘的說法:(一)是從兜率天降,(二)是白象入胎,(叁)是住胎說法,(四)是右脅降生,(五)是逾城出家,(六)是樹下成道,(七)是初轉*輪,(八)是雙林入滅。小乘的說法是沒有住胎說法一相,而在出家之後、成道之前加降伏魔軍一相。在我國西藏又有十二相成道之說,(一)從人間上生兜率天,(二)是從兜率天降,(叁)入胎,(四)出胎,(五)善巧諸技藝,(六)受用諸妃眷(五、六是贊美太子官中的生活,文學武功都最精巧,享盡富樂),(七)出家,(八)修苦行,(九)降魔,(十)成道,(十一)轉*輪,(十二)入涅槃以上所敘成道相是屬于成佛以前的相多,屬于成
佛以後的相少。又有八大靈塔之說,是以八個地區紀念佛一生的八件事迹:(一)佛生處——迦毗羅城龍彌僧園;(二)成道處——摩迦陀國泥連河;(叁)轉*輪處——迦屍國波羅奈城鹿苑;(四)現神通處(降六師外道)——舍衛城祇陀園;(五)從忉利天下處(成佛後上忉利天叁月爲母說法後下至人間)——桑伽屍國曲女城;(六)化度分別僧處——王舍城(提婆達多作破僧事,使僧衆分裂爲二處,由佛化度,複歸和合)(七)思量壽量處(…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