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思念將入涅槃)--毗耶離城;(八)入涅槃處--拘屍那城。至于佛傳畫集有明人依唐王勃《成道記》繪的《釋氏源流》和清人繪的《釋迦如來應化事迹》,這二畫都有木刻本傳世。一般繪畫家、雕刻家所常選作佛傳題材的有:仙人布發掩泥得燃燈佛授記;菩薩在忉利天宮說法;白象形降神入胎;右脅降生;父王奉太子入天祠,天神起迎;阿私陀仙爲太子占相;入學習文;比試武術;太子納妃;太子田間觀耕後,樹下靜觀;太子出遊四門,見老病死和沙門;太子在宮闱中的生活,見婦女姿態深可厭息;逾城出家;六年苦行;降魔;成道;梵天勸請說法;鹿苑初轉*輪,度五比丘;降伏毒龍,度叁迦葉;遊化摩揭陀國;還回迦毗羅國,與父淨飯王相見;給孤長者奉獻祇陀樹園;升天爲母摩耶夫人夏叁月說法後下降人間;提婆達多以醉象害佛,佛調伏醉象;摩揭陀國王舍城阿阇世王;憍薩羅國舍衛城波斯匿王;佛在摩揭陀國帝釋岩爲帝釋說法;教化伊羅缽龍;佛在龍窟留影;在雙林入涅槃;迦葉來禮佛,佛從金棺現雙足;八王分取舍利。
關于佛傳的經典有《修行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普曜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衆許摩诃谛經》、《佛所行贊》等可以參考。其中品題即可采爲畫題。
本生圖本生圖是繪畫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爲菩薩時教化衆生的種種事迹。繪畫家雕刻家所常選用的本生題材有下列諸事:
雪山大士爲聞半偈法以身奉羅刹(出《大涅槃經》卷十四);狀子菩薩孝養瞽親,爲王誤射而得還蘇(出《菩薩睒子經》、《六度集經》);
屍毗王以身貿鴿;
月光王以頭施與婆羅門(上二均出《月光菩薩經》和《賢愚經》卷六);
普明王爲鹿足王所捉,請期七日,還來就死不妄語(出《智度論》卷四和《仁王般若經》);
須達拏太子以子妻施婆羅門(出《智度論》卷十二和《太子須大拏經》);
薩埵王子舍身喂虎(出《金光明經》卷四和《賢愚經》);
慕魄太子十叁歲之間爲無言之行(出《太子慕魄經》);
九色鹿王行忍辱(出《九色鹿經》)。
關于記佛本生的經典有《六度集經》、《菩薩本緣經》、《生經》、《菩薩本行經》、《大方便佛報恩經》、《菩薩本生鬘論》、《義足經》、《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可以參考。其中一一故事均可被選作繪畫的題材。
經變圖凡將佛經中所敘的故事繪爲圖畫,名爲經變相。佛傳圖和本生圖也是根據佛經所說的故事而繪畫的,也屬于經變一類。但是因爲內容是表達釋迦牟尼佛今生或過去生中的事迹,所以別爲佛傳圖和本生圖。此外專門描繪某一經中一段或全部所說的內容,稱爲經變圖。如根據《阿彌陀經》繪畫極樂世界的情況叫作極樂淨土變;根據《觀無量壽經》繪畫韋提希夫人被囚和觀極樂世界十六觀法,叫作觀無量壽佛經變;根據《藥師本願經》繪畫藥師佛淨土情況,叫作藥師經變;根據《彌勒上生經》繪畫彌勒菩薩在兜率天說法,叫做彌勒上生經變;根據《彌勒下生經》畫彌勒成佛的情況,叫作彌勒下生經變;根據《華嚴經》所繪毗盧佛說法、或華藏世界、或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叫作華嚴經變;根據《維摩經》所繪十大弟子與維摩問答、文殊問疾、天女散花等,叫作維摩經變;根據《法華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法華經變;根據《金剛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金剛經變;根據《楞伽經》繪畫佛說法相,叫作楞伽經變;根據《法華經·普門品》繪畫觀音普門示現叁十二應相,叫作觀音經變;根據《大悲心陀羅尼經》繪畫大悲觀音像,叫作大悲經變;根據《楞嚴經》繪畫二十五圓通相,叫作楞嚴經變,此外繪地獄情況,叫作地獄變;等等。
故事圖根據佛教曆史中所記載的故事,繪畫成圖,叫作故事圖。關于印度佛教史中有阿育王像。中國佛教史的故事,首先是:攝摩騰取經圖。石勒禮佛圖澄圖,也叫作石勒問道圖,也叫作蕃王禮佛圖,這是古人常畫的。關于東晉的佛教故事有:支(遁)許(詢)閑曠圖,支遁叁隽圖,慧遠虎溪叁笑圖,東林蓮社圖,生公說法圖等。關于南北朝的佛教故事有:梁武帝翻經圖,梁武帝與志公論法圖,達磨渡江圖,達磨面壁圖,二祖調心圖。關于隋唐的佛教故事有:隋文帝入佛堂圖,玄奘取經圖,五祖授衣圖,龐居士圖,丹霞訪龐居士圖,昌黎見大顛圖,李翺訪藥山圖,圓澤叁生圖,豐幹與寒山、拾得天臺說問圖。宋代的佛教故事有:贊甯譜竹圖,東坡留玉帶圖等。此外還有畫家遣興之作,如元趙孟頫的寫經換茶圖,明孫克弘的聽經雞圖,劉廷美的上方遊覽圖,趙璞的石梁飛錫圖等,都是描繪當時的故事。
山寺圖山寺圖是佛畫中的山水畫,以描寫山寺的風景爲題材。可以根據佛經繪畫與佛教有關的山水,如阿耨達池圖,雪山佛刹圖。但是主要的是繪畫中國有名的、或當時與繪畫家有特別淵源的佛寺風景。古代的山寺圖有白馬寺寶臺樣、天宮寺等。唐宋人所繪有江心寺圖、五臺山圖、峨眉山圖。元人的獅子林圖最有名。又有多寶塔院圖。此外明代人所繪多是一時與寺僧饋贈之作,如金山寺圖、南湖禅舍圖、結庵圖、肇林社圖、治平山寺圖、吉祥庵圖,寒山寺圖、金明寺圖,清人有盤山十六景圖、桃花寺八景圖、淒霞寺圖、會善寺圖、雲棲山寺圖、鎮海寺雪景圖、香山寺圖、雲林寺圖等。
雜類圖雜類圖是畫家不根據經論,只是一時遣興之作。如禅宗主張破除一切名相的執著,稱爲掃相,而畫家便畫作大象而一人用掃帚掃之,或用水洗之,題爲掃象圖、或洗象圖。又如譏笑比丘的醉僧圖。又如無關具體事實的講經圖、聽法圖、禅會圖、參禅圖、問禅圖、解禅圖、逃禅圖、禮佛圖、托缽圖、繡佛圖、叁教圖、佛道圖、儒佛圖、貝葉注經圖、竹間持咒圖、貝葉清課圖、宣梵雨花圖、香象皈依圖、羚羊獻花圖,這些都只屬于雜類而已。
水陸圖水陸法會,全名叫作「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儀式之一。在舉行水陸法會時,要在殿堂上懸挂種種宗教畫,統稱之爲水陸畫。水陸法會的緣起,一般傳說是梁武帝夢中得神僧啓示,醒後與寶志禅師研究,創作了儀軌,在金山寺最初舉行。現在水陸畫中還將此故事畫成水陸緣起圖,成爲一幅。但水陸儀軌中所誦咒語都是唐代所譯經咒,儀軌不會是梁代所撰。水陸法會是北宋神宗時才盛興起來的,是由唐代密宗的冥道供和梁武帝的《慈悲忏法》綜合組成。
水陸畫並無一定的幅數,最多有二百幅,或一百二十幅,少則叁十二幅或七十二幅。其中分上堂和下堂兩部分。上堂之中有佛像、經典像、菩薩像、緣覺像、聲聞像、各宗祖師像、印度古仙人像、明王像、護法鬼神像、水陸撰作諸大士像。下堂之中有諸天像、山嶽江海諸神像、儒士神仙像、諸種善惡神像、阿修羅像、種種鬼像、閻羅王及鬼卒像、地獄像、畜生像、中陰衆生像、城隍土地像,可以說水陸畫是集釋道畫的大成。下堂畫中諸天和諸神像大部分雜有道教畫。每幅的繪法章法雖不一定,人物可分可合,可多可少,但是每幅的畫法都有一定的規矩,而且保持著唐宋的遺法。
(四)繪曼荼羅的軌則
密宗最注重事相,所以密宗所供奉的曼荼羅畫必須依照經軌所說的儀則如法繪畫。密宗經典中常載有對本尊曼荼羅的畫法。現在略引五經以示梗概:
唐阿地瞿多譯《陀羅尼集經》卷二說作阿彌陀佛像法雲:「其作像法,先以香水泥地作壇,喚一二叁好巧畫師,日日灑浴,與其畫師儀八戒齋。咒師身亦日日灑浴,作印護身,亦與畫師作印護身。咒師畫師兩俱不得犯戒破齋,不吃五辛酒肉之物。作壇中央著帳,四方著飲食果子,種種音樂供養阿彌陀佛。其畫師著白淨衣服,用種種彩色,以熏陸、安悉等香汁和之,不得用皮膠。咒師坐于壇外,面向西,畫師面向東,咒師前看一香爐,燒種種香及散諸華。夜即燃燈。咒師作阿彌陀佛身印,誦陀羅尼咒曰:『那谟阿梨耶,阿彌陀婆耶,怛他揭多夜,阿羅诃底,叁藐叁菩提耶,跢侄他,唵,阿密哩羝,诃那诃那,薩婆波跛尼,陀诃陀诃,薩婆波跛尼,嗚吽泮,莎诃。』次畫師畫佛像法用,中央著阿彌陀佛,結跏趺坐,手作阿彌陀佛說法印。左右大指無名指頭各相撚,以右大指無名指頭壓左大指無名指頭,左右食指中指小指開豎。佛之右廂作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像,左廂作大勢至菩薩像。」
唐菩提流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一雲:「此一字佛頂輪王像,是像無量殑伽沙俱胝諸佛同共宣說,于出世、世間一切變像,此像最上,利益一切障累有情。是像乃是一切如來神通變化,形容相好,冠纓衣服,運度一切罪垢有情登涅槃岸最叁摩地。畫斯像者,先曾入此頂輪王灌頂無勝法壇,于阿阇梨手授具足咒句印法,或複入于勝頂王壇已成就者,爲阿阇梨印贊許可,求證出世大涅槃處,如是行人乃堪畫像。正命令于淨行婆羅門善信童女,或命大姓種族父母真正善信童女,教淨護持,撚治織縫,莫粗惡絲持和織畫,勿刀截斷。闊量四肘,長量六肘;或闊叁肘,長量五肘。若力不迨如是織作,亦任貨求鮮淨好者,勿還價值,貨得物已,以淨香水如法蘸浴,乃中圖畫。色盞新淨,勿用皮膠。水調和彩色,用以香膠調色畫彩。或取如來種部中教法軌則,畫像亦得。畫是像者,當于一切佛神通月畫飾莊采,所謂正月、五月、九月,則斯等月月初一日,或十五日起首畫摸。其畫像處,于佛堂殿,或于山間仙人窟處。是處占相方圓百步無諸臭穢,水複無蟲,清潔淨美。當所畫地日日如法香水塗灑。其畫匠人諸根端好,性善真正,具信五根。若畫彩時授八戒齋,一出一浴,著新淨衣,斷諸談論。先正當中畫菩提樹,種種寶莊枝葉花果(中略)。樹下畫釋迦牟尼如來,備叁十二大人相,八十妙好。身背圓光,坐師子座。結跏趺坐,作說法相。」
唐菩提流志譯《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卷八雲:「世尊,是不空王像叁昧耶,當以白氈或細布上,或複絹上,方圓…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